湫水河
黄河支流
湫水河,黄河中游一级支流,古称临水,亦名龙泉水、秋水。《水经注》谓之“陵水”。发源于山西省兴县白龙山下湫水寺,流经临县湫河川至碛口镇汇入黄河。
名称演变
湫水河,汉代因“水出陵川北溪,南经其川,西转入河”而名陵水(《水经注》)。到隋代又因河经山谷低下地带而名湫水,源头兴县有湫水寺,其间关联尚无考证。唐设临泉县后,又名临泉水。元代蒙人入境,呼为“吃那河”(《元史,地理志》)。明、清复名湫水。有另龙泉水、秋水、临水等名称,尚无考证。
干流概况
湫水河,源于山西省兴县吕梁山中段黑茶山(一说白龙山)南麓大坪头乡山脚下湫水寺,由东会乡阳坡村(一说寨上村)至临县。兴县境内流长20公里(与全长有差,待查),最大年径流量0.556亿立方米(1967年),最小年径流量0.0818亿立方米(1975年),多年平均径流量0.191亿立方米,径流深78.6毫米。
湫水河从阳坡入临县境阳坡水库,出库后纵贯县境中部,山东北向西南,流经自白文、矅头、城庄、万安里、木瓜坪、城关、安业、歧道、三交、枣圪哒、林家坪、碛口等12个乡镇,80个自然村,至碛口注入黄河。临县境内流域面积14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49.8%。境内长90公里,全长122公里。河床宽100-400米,系常流水河。河川两岸支沟并列,西岸河沟多发源紫金山东南麓,东岸河道多发源架尔粱山和汉高山麓。
水文特征
流域面积1873平方公里(一说198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216立方米/秒,最大月平均流量54.5立方米/秒,最小月平均流量0.01立方米/秒。年清水流量1.1立方米/秒,占全县清水总流量的63%。最大洪峰流量3700亿立方米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洪水流量135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1.117亿立方米。河水平均流速0.5米/秒。最大流速5.1米/秒。结冰期120天左右,河床比降为6.5%,年平均输沙量2400万吨。
主要支流
主要支沟有郝家沟、油坊沟、代坡沟、太平沟、城庄沟、榆林沟、安业沟、大峪沟、车赶沟、招贤沟等,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沟共有26条。
城庄沟,位于临县县城东北,为季节性流水沟,发源于程家塔乡松树沟村北3公里处。流经程家塔、城庄2个乡,12个村,至城庄村南注入漱水河。全长30公里,平均沟宽350米,流域面积154.3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160万立方米,其中清水流量形成潜流,无法计算。上游曹家岭村东1.5公里处,建有库容55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修通1公里的曹(曹家岭水库)城渠,以利灌溉。同时,沿河修筑防洪淤滩石坝1万余米,是临县流域治理重点区域。
太平沟,位于湫水河上游,发源于紫金山东麓流水岔,系常流水沟。流经城庄乡的甘草沟、北新舍窠、武家甲、侯家崖、前王家庄、太平等6个村庄,至太平村南注入湫水河。全长20公里,平均沟宽19.5米,流域而积39方公里,年径流总量302万立方米。其中清水流量0.027立方米/秒。在沟门太平村西1公里处建库容53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
榆林沟(又名木瓜坪沟),系湫水河中下游东支流。分别发源于木瓜坪乡上李家塔南和郝家岔村东两条支沟,流经16个自然村,至偷林村南注入湫水河。全长25公里,平均沟宽200米。流域而积56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784万立方米,其中清水流量0.089立方米/秒。
大峪沟,系湫水河中游东支流,发源于阳泉乡山刘家沟村北1公里处,流经阳泉、后大禹、歧道3个乡13个自然村。至政道乡大峪沟村东南注入湫水河。全长24公里,平均沟宽200米,流域而积37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445万立方米/秒,此沟原名禹沟,后因“峪”与“禹”谐音,遂演变为大峪沟。
安业沟,系湫水河中游东东支流,发源于阳泉乡下壕子咀村、流经阳泉、玉坪、安业3个乡13个自然村,至安业村北注入湫水河。全长25公里,平均沟宽160米。流域面积79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24万立方米,其中清水流0.06立米/秒。此沟上游建有库容100万方米水库一座、系乡办水利工程。
曜头沟,系湫水河下游西支流,发源于紫金山北麓,流经矅头乡如l虎、中庄、大庄、赤普浪、宋家圪台、矅头等6个村庄,至矅头村南注入湫水河。全长15公里,平均沟宽200米,流域而积34平方公,年径流总量264万立方米。其中清水流量0.043立方米/秒。
小峪沟,系i湫水河中游东支流、发源于方山县石站头乡境内,流经石站头、后大禹、歧道3个乡8个自然村,至政道村南注入湫水河,全长15公里,平均沟宽150米。流域而积39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92万立方米,中清水流量0.011立方米/秒。
佛堂峪沟,系湫水河中下游支流,发源于车赶乡马家屹垛村南,流经张家圪垯、圪台上等村庄,至佛堂峪村东注入湫水河。全长9公里,平均沟宽140米、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96万立方米,其中清水流量0.012立方米/秒。
此外,还有车赶沟、高家沟、小沟、郝家塔沟、樊家沟等支流。
治理开发
湫水河为山区雨洪河流,明弘治四年(一四九一)即开始筑堤防洪。后于嘉靖、万历及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民国年间多次补筑,堤身达240余丈。三交、碛口等镇也有一些护岸堤坝。1951年洪水漫堤,后又在险要河段修筑了一些防洪工程。建成阳坡水库和五座小型水库。修筑河岸防洪工程68处,两岸修筑石坝62.1公里。该区在明代曾开渠引灌。解放初有水地2万余亩。阳坡水库建成后,逐步发展成湫水河灌区。历年兴建各种人畜饮水工程163处,共解决163村6.1万人,2692头大畜的饮水间题。该区内洪水流量大且水势凶猛。年平均输沙量达2960万吨,平均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1.49万吨,水土流失面积达247.5万亩,已治理面积47.6万亩,占总流失面积的19.2万。
水库
阳坡水库,位于临县湫水河上游阳坡村以东500米处。控制流域面积243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1580万立方米。1958年开工,1959年基本完工,1964年拓宽溢洪道,1976年加高大坝。国家投资278万元,完成土石混凝土130万立方米。土坝高30.2米,坝顶长700米,顶宽5米。输水管位于右岸基岩上,进口为斜坡卧管,混凝土盖板由五吨手摇卷扬机分层开启。最大泄量5立方米/秒。溢洪道距右岸坝头40米,为开敞式。进口宽30米,最大泄洪量为900立方米/秒。保护着下游临县城和69个村庄,6万余人,3万多亩耕地。年均供水童154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38万亩。有养殖水面1004亩,年产鱼4000斤。
曹家岭水库,位于湫水河东岸城庄沟上游曹家岭村东1公里处,距县城28公里。1977年3月动工,1982年8月建成,控制流域而积64平方公里。坝高31米,坝长270米,是采用水力冲填和碾压相结合而成的均质土坝。库容55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保浇面积3500亩。该库是以灌溉为主,养鱼为辅,兼顾下游防洪护地的综合性工程。
太平水库,位于湫水河中上游西岸太平西侧,距县城12.5公里。水库于1972年10月开工,1975年7月竣工,控制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水库大坝为水力冲填均质土坝;坝高28米,坝长265米,顶宽6米。总库容53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800亩,实际灌溉面积2000亩。水库设计为蓄清排洪,汛后关闸蓄水。由于上游植被少,汛期含泥量大,淤积累计为70万立方米。
胡家峪水库,位于湫水河东岸城庄沟内胡家峪村北,1970年4月动工,1971年7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坝荡20米,长180米,顶宽4米。总库容8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00亩,系程家塔社办工程。
玉坪水库,位于湫水河东岸玉坪乡永丰村东北部,于1974年3月动工,1975年6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坝高26米,坝长140米,顶宽4米,总库容10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300亩,保浇而积635亩,护地65亩。
刘王沟水库,位于湫水河东岸三交镇刘王沟村东200米处,1973年3月动工,1974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积7.6平方公里。坝高25米,坝长122米,顶宽4米,库容114万立方米。设计灌概面积3000亩。
薛家疙台水库,位于湫水河下游西岸薛家屹台村口,距县城3公里,1972年9月动工,1975年5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积11.6平方公里,坝高33米,坝长134米、顶宽5米,总库容12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00亩,实际灌溉面积300亩。
灌溉
湫水河灌区,北起白文镇的阳坡村,南至三交镇的双塔村,包括9个乡镇78个村,南北长65公里,东西均宽0.69公里。湫水河为山区雨洪河流,清水流量0.3立方米/秒。明曾引灌。民国七年(1918)有渠48道,灌田9000余亩。晋绥边区政府曾三次颁发兴修水利奖励条例,到1949年灌田2万余亩。阳坡水库建成后,逐步形成湫水河灌区。全灌区有干渠80.8公里,支渠207条,各类建筑物757件,年供水量东128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4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仅有2.38万亩。
曹家岭灌区,从曹家岭水库起至城庄沟口,全长15.44公里,渠道为梯形、矩形。控制灌溉面积3550亩。该区由4条于渠组成。水库出口至石盘头村为第一条,全长4.15公里,灌溉面积420亩。从程家塔起至大居村为第二条,全长5公里,灌溉面积1760亩。从赤岩会起经郑家湾至城庄为第止条,全长5.2公里,灌溉面积1070亩。曹家岭村南干渠1.09公里,灌溉面积300亩。
流域概况
地理环境
临县境内,河流流向和水系排列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特别在燕山运动影响下,紫余山和汉山大幅度隆起上升。促使县境城庄一带粗对下沉,构成一个簸状的向西南开口的地形特点。地表水系亦随地形形态发育。形成以紫金山为中心向东南和西南两翼扇状发展态势。河流水系在平面上的排列形式有两种:一是以湫水河为主河道,水系呈羽毛状向北、西北、北东、东向放射;一是以紫余山为中心向东、南、西呈扇状发育。
社会经济
临县域面积2979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65.54万(2017年),辖23乡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战国时称“蔺”、“皋狼”,为赵域。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临水县(亦作陵水),属西河郡。故治在白文镇郝峪塔村北古城梁。王莽时期,临水县曾改监水县。东汉,复名临水县。两晋时为匈奴占领。南北朝时期,北周时置乌突郡、乌突县,故治在今县城南30里府底村。临南(三交镇以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在今柳林县孟门镇。临东(三交镇以东)置窟胡郡、窟胡县,故治在今方山县南村。隋开皇元年(581),废郡,改乌突为太和,窟胡为修化,定胡仍旧。唐武德三年(620)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宋仍称临泉县、定胡县。金天会元年(1123),复名为临水县。金明昌六年(1195),定胡县改孟门县,区域未变。金贞佑末年(1217),赐临泉为大定府。元中统二年(1261)改临水为临泉。元中统三年(1262)升为临州。明洪武二年(1369)州降为县,属太原府。临县之称由此而定。
2017年,临县生产总值完成55.04亿元,增速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04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71元。
全县的川坪地和水浇地多分布在湫水河沿岸及其两翼沟道内。水库、塘坝、灌区(渠)、河坝等水利工程大都分布于此流域。湫水河沿岸,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物产丰富。系本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素有“百里湫川”之称。湫水河入黄口的碛口自古就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山西省风景名胜区,山西省地质公园。
交通
湫川是临县境内重要的交通管道,晋西北的许多重要干线经此。
山西省省道218线、大兴铁路、右芮高速(G59呼北高速公路山西段)都是沿湫水河谷自晋西北保德、兴县进入临县,再往南或西行。
太(原)兴(县)铁路,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地区,线路起点为从太原枢纽太北编组站汾河站的汾河站,经过太原市的阳曲县、古交市、娄烦县和吕梁市的岚县、翻越吕梁山后至兴县的东会站,沿湫水河南岸抵经吕梁临县,在临县阳坡水库南侧向西行并轨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白文站。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21:12
目录
概述
名称演变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