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润度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水汽是水的气态,肉眼看不见。湿度表示降水、露水或雾的可能性。较高的湿度降低了通过降低皮肤水分蒸发率来冷却身体的效率。这种效应是在热指数表或湿法中计算出来的。当温度升高时,达到饱和所需的水汽量就会增加。随着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它最终会达到饱和的程度,而不会增加或减少水的质量。
湿润指数(wetness index)为衡量湿润程度的表示法。湿润指数与干燥指数相反,基本形式为地面收入水分(降水)与其支出水分(蒸发、径流)之比,比值愈大,气候愈湿润。
湿润指数是表示气候湿润程度的指标,又称湿润度、湿润系数。用地面水分的收入量与支出量的比值表示。比值越大,表示气候越湿润;比值越小,则气候越干燥。大陆性气候地区湿润指数小,
海洋性气候地区湿润指数大。湿润指数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水热平衡状况。湿润指数广泛应用 于气候干湿状况评价、生态环境变化等研究中,研究地表湿润状况变化特征及成因,对科学预测城市 未来地表湿润特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来提出过多种湿润指数,其名称亦异,如郎(R·Lang)于1915-1920年间提出的雨量指数、迈耶(A·Meyer,1926)的降水-饱和差比、恩柏格(L.Emberger.1932)的雨温比及西略尼诺夫(Г.T.Ceдянинов,1937)的水热系数等。
式中r为温度高出10℃期间的降水量,∑θ为同上期间的积温。系数大于1代表湿润,小于1代
表干燥。
为了客观反映中国荒漠化发生区域,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利用1950—1990年间全国671个气象站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分别采用Thornthwaite和Penman计算可能蒸散量的方法计算了湿润指数的分布,然后根据中国气候区划和中国植被区划以及中国荒漠化发生的特点等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调整,对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进行了修订,明确了荒漠化各气候类型区的地理涵义。根据中国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气象资料和植物分布资料,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及徐文铎从中变化出的湿润指数(HI)计算了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12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水热指标值,分析了树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并将优势种及常见种划分为5个Kira水热指标分布类群,它们是:G1低温半湿润型,G2低温湿润型,G3低中温湿润型,G4高中温湿润型,G5高温湿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