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润系数又称
湿润指数、
湿润度或
水热系数,是指表示气候湿润程度的指数。一般用
年降水量与年可能蒸发量的比值表示,粗略地体现了水分的收入与可能支出的对比状况,比值越大越湿润,反之越干燥。
降水-蒸发比的概念是20世纪初由俄国学者道库恰也夫(V.V.Dokuchayev)和维索茨基(G.N.Visotski)提出并发展的,他们认为一定的降水和蒸发比值对应于一定的景观带,故对气候区划具有意义。直到1948年,苏联H。H。伊万诺夫才正式把“降水-蒸发比”命名为湿润系数。
湿润系数是表征气候湿润程度的指数。一地的年降水量反映该地的水分收入状况,
蒸发量反映水分支出状况。某地是湿润还是干旱,取决于其降水量P与蒸发量E的对比关系,通常用湿润系数K表示,即K=P/E。P≥E,表明水分收入不小于支出,属于湿润状况;P
由于计算可能蒸散量方法不同,其表达式形式也不相同。有前苏联Г.T.谢良尼诺夫水热系数、美国C.W.桑斯韦特湿润系数、前苏联H.H.伊万诺夫湿润系数等。
法国学者E.德马顿以年平均温度t表示可能蒸散量,其湿润系数为:
k=r/(t+10)
在上式中k为湿润系数;r为年平均降水量;t为年平均气温。
研究与运用
①根据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气象资料和植物分布资料,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及徐文铎从中变化出的湿润指数(HI)计算了中国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12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水热指标值,分析了树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并将优势种及常见种划分为5个Kira水热指标分布类群,它们是:G1低温半湿润型,G2低温湿润型,G3低中温湿润型,G4高中温湿润型,G5高温湿润型。计算了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和常见种分布上限的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及一些分布到亚热带北缘的树种的热量指标,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了限制常绿阔叶林树种向上和向北分布的寒冷指数特征。
②基于
华南地区1961~2007年66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华南地区全年及温度生长期内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07年,华南地区年均气温以0.20℃.(10a)-1的趋势上升,温度生长期内积温的气候倾向率[平均为98℃.d.(10a)-1]由北向南递增;1981~2007年,6200~7500℃.d和7500~8000℃.d积温带面积分别较1961~1980年增加了1.5×104和4.7×104 km2。
研究期间,华南地区全年和温度生长期日照时数分别以-57和-38h.(10a)-1的速率递减;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内≥1800 h日照时数的区域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全年和温度生长期降水量均呈略微增加趋势,但不同地区的增减幅度明显不同。全年及温度生长期分别有62%和52%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
气候倾向率为负值;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参考作物蒸散量均表现为高值区缩小、低值区扩大。全年湿润指数的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01.(10 a)-1,70%站点的年湿润指数呈上升趋势;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温度生长期内湿润指数增加了0.02,53%站点的气候倾向率为正值。研究期间华南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表现为暖湿趋势,这将对该地区作物种植制度、作物产量和农业结构等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