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亭
宋末诗人林景熙诗作
《溪亭》是宋末元初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破题,点明时间是“清秋”,地点在“溪亭”;颔联起承,用参天的高树和拂面的微风,来表现诗人的高洁品格和悠悠孤愤;颈联写诗人用“独行”与“闲坐”来打发无聊的时光,用“穿落叶”与“数流萤”来遣散心中的不平和愤懑;末联写渔歌打乱诗人的冥思遐想,使人倍添凄凉孤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作品原文
溪亭1
清秋有馀思2,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3。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4。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溪亭:临溪水的亭子。与张祜《题上饶亭》:“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句中之“溪亭”意同。
2.馀思:怀旧之思。此处指作者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怀旧悲秋”有着本质的不同。
3.流萤:指飞行不定的萤火虫。
4.汀:水边的平地,小洲。
白话译文
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
翘首遐观,我只见初月挂在高高的树上;微风吹过,好似觉得酣酒已经醒了一半。
林中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
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必是渔歌放处。
创作背景
自南宋灭亡之后,林景熙饱尝亡国之痛,他持节自守,隐居家乡白石巷。誓不与异族合作,常以诗抒发郁结心中的亡国之恨,以眷怀故国。《溪亭》即是诗人徙倚溪亭、观览秋景,怀想旧君故国而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五言律诗。
首联“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说秋日的夕阳已薄西山,溪亭里的我心绪万千,其中的“馀思”便点明题旨,表明诗人对已经灭亡了的故国的殷殷思念。
颔联“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意思是说微风吹过,酒意半醒,抬头一望,一弯洁白的初月,斜挂树巅。状写半醉半醒之态,正说明诗人心绪怆然,“余思”缠绕,无法遣怀而不得不借酒浇愁,希望酒力能暂时消去心中的悲愁。
颈联“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写作者独自在林间漫步,闲逛之后,坐在地上,数看空中的流萤以打发时光。这两句描绘了诗人闲居寂寞的日常生活,然而这平凡的场景中却蕴含了深刻的内容,流露出诗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诗人才华横溢,渴望事业有成,但故国已经沦亡,自己宁愿选择数流萤来打发时光的生活,也不愿在异族他朝的政权中谋得一席之位,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
在尾联中,诗人又精心描绘了一幅凄凉孤寂、萧索落寞的景象。“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不知何处传来悠悠渔歌,但见远方岸边的孤灯,若明若暗。这两句使得全诗意境更为凄幽辽茫,诗人流露出顾影自怜、流浪漂泊的伤感。
全诗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诗人通过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选择和描绘,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语意委婉,情韵深长。
名家点评
黑河学院文学教研室主任杨丽华:诗人用渔歌和孤灯来衬托自己凄凉孤寂的心境。不知从何处传来一声声凄婉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望,只有隔着水面的对岸平地上,闪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光。此情此景,使人倍添孤寂,蕴含了诗人对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悲痛之感。全诗抓住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来寓寄诗人的感慨馀思,以景传情,情韵深长,颇有特色。(《宋诗名篇赏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锡厚: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宋诗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林景熙(1242—1310),宋末诗人。字德呖,号霁山,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1271)由太学生入仕,授泉州教授,历任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后,隐居不仕,于故乡著书授徒,名节重一时。所作诗文慷慨激烈,多故国之思,著作有《白石樵唱》《白石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3:1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