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尾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的西南部,东邻湖岽村,南连六社村,西毗
司城村,北接岭阳村。建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以罗姓族人较多,刘姓、张姓、谢姓等次之。村中,两溪贯穿交汇于合河口,是为村委所在之地。
叶楷(?——1575),客家文化孕育出的客家楷模,贫民首领。其先祖从中原辗转南迁,在明洪武中叶离粤北进入赣南安远篁乡溪尾村落居。叶楷约在明嘉靖初年(公元1525年前后)出生于溪尾村叶屋。
从明正德年间,叶楷的先祖叶芳、叶春、叶槐等人就是闽粤赣三角地带如雷贯耳的农民起义首领,在寻乌南溪尾村大帽嶂,叶氏义军建了一座三寨连营的大本营。里面有兵营、疗伤所、粮仓、军械制造厂。六十多年旌旗猎猎,力反明王朝。出生于造反世家的叶楷,从小耳濡目染,加上祖父叶挺芳悉心传文授武,十五六岁就谙熟兵法,精通武艺,成了叶氏家族卓尔不群的侠门虎子,被共定为未来的第六代掌帅人。他身材魁梧,职慧机灵,善耕能猎,胆识超人。从小就立志要效法项羽、宋江和先祖,做一个杀富济贫的叶霸王,为了义军进一步发展壮大,他从十九岁起就外出遨游。凭一双草鞋,一条扁担,足迹踏遍了江广福三省比邻地区的上百个客家村寨,考察了许多奇山要隘、恶水险滩,结识了不少有志之士。
明嘉靖末年,叶楷在义军声势陷入低潮时接掌帅印。他郑重向将士承诺在“均田屋、均衣食、行天道、诛无道”。邻近客家人、土著人纷纷响应,攻官衙、杀贪官、除劣绅、开仓济民。各路义军迅速扩大到一万多人,同时,叶楷训练了水军和骑兵,杀得各路进剿官兵丢盔弃甲,闻风丧胆。义军顺势攻下了几个县城,控制了大宁地区。为广开粮源,减轻百姓负担,叶楷在义军势力控制范围内,设立了几个屯兵点。并加紧征筹钱粮,在溪尾村及周边村寨挖掘了十八个(又说三十六个)秘密拱洞(假坟),贮藏钱粮军械。还请来五华师傅,在大帽嶂军械厂制造火击铳(鸟枪)、棺材炮(松木土炮),并加紧打造其他兵器、制造火药。叶楷爱兵如子,爱民如子,严禁部将打骂士兵、严禁扰民,对欺压百姓、故意制造土客矛盾、从中渔利的官绅杀无赦。适逢粤北发虫灾,叶楷亲携一部将,用九匹驴子,驮去十八袋钱粮赈济灾民。叶楷治军严明,不徇私情,对触犯军纪的亲妹夫也毫不姑息。一时间,声誉鹊起,深得民心,叶楷乘机扩兵,在村边制高点高峰寨建立新营寨,训练新兵,到隆庆年间,叶楷已拥有十八个部将,义军壮大到近三万人,控制了三省比邻地区南北长300多里的区域,明十三陵定陵(万历帝陵)碑文载日:“明中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息;彼时叶楷,江南一霸,聚众不逞不徒,祸害远尔。”可见当时义军声势浩大,直撼朝廷。
叶楷义军的迅速壮大,使明王朝最高统治者寝食不安,如卧针毡。朝廷加紧了对义军的征剿。但因叶楷熟悉地形,用兵如神,义军将士英勇善战,同仇敌忾,多次征剿均如以石击卵,一败涂地。朝廷大为惊恐,忙改变策略派赣州府官员王守仁、殷从俭等人奉旨招安,一再许以高官厚禄。叶楷等人恪遵客家祖训,淡泊富贵功名,不为所动,断然拒绝。官府被逼采用剿抚并举的新策略,一方面加紧对义军的征剿,一方面派出奸细,混入义军内部,制造土客矛盾,进行间离、收买等,分化瓦解之术,致使意志薄弱者反水。地籍部将梁正环、陈俊、赖琪等人先后接受招安,率众反攻叶楷义军。义军同根相煎,加之缺粮缺军械,军心大乱,无力抵御官军的分割围剿,节节失利。至万历三年九月,义军退守到以溪尾为中心南北不到百里的狭长地带,兵员只剩下3000多人。趁此时机,江西总都督御史江一麟,发兵四路,总计8000余人,进剿义军。九月二十一日下午,大帽嶂老营、高峰寨新营均被官军攻破。叶楷突围不成,带妻子亲属及残部退到叶家法堂赖舍庙(旧址在今溪尾白沙坪)。官军尾随而至,四面包围如铁桶一般。二十二日上午,官军说降不成遂惨无人道地纵火烧庙。一身烟火、宁死不屈的叶楷爬上庙顶,傲然挺立,高喊“士可杀,不可辱。”轰然落地。连素未杀人的江一麟亲睹雄姿后,也称说叶楷确是一条汉子。其妻子、亲属和残部全部葬身火海。叶楷家族举家遭斩,有的离乡背井,已无后裔。但叶楷旧居,一直被人称为“叶屋”。叶楷墓建在溪尾村后山上,并在叶屋前沿河边建有“叶楷庙”。
万历4年2月29日(公元1576年)刑部尚书吴百朋,都御史江一麟等具疏上奏朝廷,请求立县。同年3月初二日,圣旨下达,正式从安远、会昌县属划出部分边境区域建成为新县治,名曰“长宁县”,“长宁”系取长宁久安、江山永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