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独立团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武装
滇中独立团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革命武装,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独立第一团”。这支部队诞生于滇中地区(今玉溪市),指战员多为滇中各族儿女,其战斗活动的区域也主要在滇中地区,因此又习惯称为“滇中独立团”。
历史沿革
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根据中共云南省工委指示,党组织在滇东南、滇南地区相继发动了武装斗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声。1948年11月17日,滇中党组织在峨山县发动和领导各族人民举行武装起义,点燃了滇中革命武装斗争的烈火,并建立了一支200余人的革命武装——峨山游击大队。随后,峨山游击大队以甸中为中心,在峨山、双柏、易门、昆阳等县边界地区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武装斗争,逐步开辟了滇中游击根据地,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
1949年6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滇中地委在峨山县觅耻冲村召开会议,着重研究部署了滇中游击区的工作,同时根据云南省工委的决定,将峨山游击大队扩编为滇中游击支队,董治安任支队长,地委书记温宗姜兼任政委,王庚任副政委。游击支队下辖3个大队,共约600余人,人员及武器装备均有较大发展和改善。
1949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滇桂黔边革命游击武装统一组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简称“边纵”),下辖 12个支队,2个独立团。其中,滇中游击支队被编为“边纵”独立第一团。9月,独立一团在新平县正式组建,团长董治安,政委温宗姜,副政委吴亚松、王庚(兼政治部主任)。原滇中游击支队的3个大队编为3个营,全团约1200余人。这是一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以共产党员、“民青”成员为骨干,由贫苦农民(多数是彝族)、产业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人民军队。
滇中独立团成立后,与国民党反动派和以李润之为首的土匪、地霸反动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巩固和扩大了滇中游击根据地,帮助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政权。在我人民解放军南下野战军即将进军云南的有利形势下,在“边纵”其他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滇中党组织和滇中独立团领导和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先后解放了滇中各县,推翻了国民党在滇中地区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滇中革命斗争的胜利和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
重要贡献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支部队共作战30余次,毙敌344名,缴获重机枪3挺、轻机枪72挺、长短枪3800余支。建立了1500人的主力部队,2500余人的12个护乡团,约2000多人的脱产基干队和民兵万余人,构成了“三结合”的人民武装体制,为滇中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平县的反动势力在李润之策动下,借我军开展征粮工作之机,阴谋组织武装暴动,有组织、有计划地于1950年4月26日攻陷昌沅乡政府,27日袭击古城乡政府,29日攻陷磨盘乡政府。同一天,14股暴匪攻陷新平县城。4月19日凌晨,通海县发生“四一八”反革命土匪暴乱;21日华宁县华溪乡发生土匪暴乱;27日峨山县发生“四二八”地霸暴乱……至9月底,玉溪全区12个县中,除呈贡县外,其余11个县均先后发生了土匪暴乱。易门、新平两座县城及24个区级人民政府一度被土匪攻占,全区先后牺牲干部、战士、农村党员和积极分子485人,抢劫公粮约100万公斤,物资、税款1539万元(旧币)。
土匪暴乱发生后,玉溪地委根据省委指示,由野战军、地方部队和民兵组成剿匪队伍,对土匪暴乱全面进行清剿。全区各族人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剿匪斗争,为部队带路、送信、站岗放哨,参加搜山,布下天罗地网,使土匪无处藏身。至1951年1月,全区共剿灭土匪5880余人,其中包括千人以上土匪4股,百人以上土匪10股,处决匪首及反革命骨干分子155人,瓦解胁从分子5610人。至此,全区大股土匪基本被剿灭。1951年3月25日,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李润之从昆明被押送回新平,在县城召开了公审李润之、胡笑波、陈善多(国民党电台台长)等匪特的大会。新平及邻近7县的13000多群众赶来参加,百余群众上台控诉了李润之数十年来残害滇中、滇南人民群众及残杀征粮干部、与我军顽抗的滔天罪行,当法庭宣判李润之等12名罪犯死刑时,全场无不拍手称快。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玉溪军分区成立,滇中独立团奉命整编为军分区的3个独立营。至此,滇中独立团胜利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
参考资料
庄园墙壁上的红色记忆.云南日报.2011-10-28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0 17:3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