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大鼓
京韵大鼓的支派
滑稽大鼓是一种北京市的传统说唱艺术,属于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 约于1920年前后形成。其音乐唱腔基本上与京韵大鼓相同,但曲目内容全为滑稽可笑和寓意讽刺的故事,表演上也结合各种滑稽动作表情。
来源
滑稽大鼓是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 约于1920年前后形成。其音乐唱腔基本上与京韵大鼓相同,但曲目内容全为滑稽可笑和寓意讽刺的故事,表演上也结合各种滑稽动作表情。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
滑稽大鼓如京剧中的丑行,滑稽诙谐,但不能过火,否则矫揉造作,流于粗鄙庸俗,京剧生、旦两行名家辈出,丑行有一定造诣者则不多见。滑稽大鼓亦然,数十年来驰骋曲坛者,屈指不过有四人,都是张氏弟子,他们的艺名是:老倭瓜、架冬瓜、大茄子、山药蛋。
四人中老倭瓜、架冬瓜两位更深受观众欢迎。老倭瓜姓崔,名子明,五十年前曾在某家堂会演唱《丑妞出阁》,描摹刻画,丑态可掬,唱时更得操三弦的弦师相与配合,或挤鼻弄眼,或随声唱和,默契无间,有相得益彰之妙。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新思潮的影响,白云鹏等人曾演唱过《大劝国民》、《灯下劝夫》等新曲目。与此同时,旗籍票友张云舫曾将京韵大鼓改革成“改良大鼓”,其特点是:编写了新曲词,多属诙谐幽默的题材;唱腔高低多变、滑稽可笑;击鼓法加上了忽轻忽重不时画圈的夸张动作。后被称为“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韵的一个支派。演员有富少舫崔子明叶德霖、杜玉衡等,经常演唱《蒋干盗书》、《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赶斋》等滑稽曲目。
解放后,“架冬瓜”参加了北京曲艺团,他虽有徒弟学唱滑稽大鼓,但未成气候,只好改行。“架冬瓜”辞世后,后继无人,曾受广大观众普遍欢迎的滑稽大鼓从此走向衰落。
相关评价
谈起北京土生土长的曲艺,朋友们多举京韵大鼓为代表,原因不外是大致名称上有个京字。其实京韵大鼓和京剧一样,都是发源于外地,引进北京后,经过艺人高度的提炼加工,再汲取兄弟剧种的精髓,逐渐发展而成的。京韵大鼓的前身是木板大鼓,初流行于河北河间一带,多唱长篇大书,纯用乡音,故又名怯大鼓。后经艺人不断革新,乡音改为京音,曲目改长篇为小段,地点也由冀中移到燕市,于是乃有京韵之称。综上所述,京韵大鼓虽名京韵,实由河北乡间移植而来;而从京韵大鼓派生出来的滑稽大鼓,反倒是地地道道的北京鼓书,只是滑稽大鼓形成于民初,演员须具有精湛的京韵大鼓功底,方可胜任,习之考难于求工,后继乏人,遂成绝响。
有鼓王之称的刘宝全,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唱腔和身段,使这一乡音古调—跃而成为高亢激昂的京韵大鼓。与刘同时的京韵大鼓艺人,尚有以缠绵徘恻著称的白云鹏和以粗犷古朴见长的张允方。张氏出身票友、有一定文化,自以技艺不及刘、白,乃别树一帜,以北京市井风俗、社会新闻为题材,自编自演,仍用京韵大鼓腔调,注重表情动作,刻意摹拟,因其怪声怪调,滑稽百出,故名滑稽大鼓。
参考资料
滑稽大鼓成绝响.北京档案信息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7 17:16
目录
概述
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