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虎忱
民族实业家
滕虎忱(1883年8月7日—1958年12月28日),原名景云,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3年,因家贫辍学。1898年到青岛铁路局工程处干工,1902年考入水师工务局马尾船坞学锻工。1914年回到家乡,后去北京民生工厂当带班工头。1917年再次回到家乡,进乐道医院和文华中学(今潍坊二中)办的理化制造所,负责发电机、 蒸汽机、水塔等设备的维修。
人物简介
1920年,将家中3间住房和土地变卖,租用潍县(今潍城区)东关大街民房合股开办“华丰”机器厂,出任经理,招收20余名工人,亲自教授锻打、车床、钳工等技艺。1927年,又购地36亩,扩建厂房,添置车床、 刨床、钻床等设备。1928年继续扩建厂房,职工增至150余人,并在黄县、济南、青岛、徐州、郑州等地设营业部。生产的“石丸式”织布机、马拉灌田斗子水车、弹花机、轧花机、榨油机等产品行销18个省。1931年,在南关大马路建“华丰”二分厂。1932年秋试制成功了中国华北地区第一台15马力柴油机。接着又试制成功了8马力、25马力、40马力柴油机。前后共计生产各种型号柴油机250余部。1934年5月, “华丰”生产的柴油发动机、救火机、织布机、弹花机、轧花机、水车等产品,参加了国民党政府铁道部在北平举办的“全国铁路沿线产品第三届展览会”和在青岛举办的展览会,获得奖励。七七事变后,他辞去经理职务,并将“华丰”资产交董事会,由代董事长张执符与日人周旋,自己携眷奔赴西安,后去汉中、成都、重庆、昆明等地。其间当过复烤厂技工,联合山东同乡办过“利丰”面粉厂。1945年秋赶至济南,索取日军强行运往济南的“华丰”机器厂的机械设备。1948年春潍县解放后,即从济南返回潍坊,在原二厂旧址重建厂房,添置设备,生产弹花机、轧花机、榨油机、12马力柴油机等。1951年1月他应邀出席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任命他为潍坊市人民政府委员。 1954年8月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3月被选为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 同年,“华丰”实行公私合营,他继续担任经理。
献身实业
滕虎忱原名景云,字虎忱,又作虎臣,1883年8月7日(农历七月初五)出生在山东省潍县南乡滕家庄(今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坊安街道滕家庄子村)。他少年时是一位走街串巷的锔锅匠,后来成为技术高超的机械工程师。他素怀实业报国之志,倾毕生精力和全部才智为我国动力机械工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受到孙中山先生和冯玉祥将军的褒扬,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随父学艺 街头锔锅为生
滕虎忱的父亲是一名技术娴熟的锔锅匠,一条扁担两箱工具,每日走街串巷。尽管他十分勤劳,但收入微薄,家境并不富裕。在这样的条件下,他还是将滕虎忱送进了村里的私塾,但仅仅读了三年便难以为继。于是,年仅10岁的滕虎忱便跟着父亲走街串巷,干起“屋檐底下蹲,两手白灰尘;脚下漫长路,举目无亲人”的锔锅匠生涯。据老人们回忆,父子二人晚上住在城里的车马店,白天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遇到下雨时,便在一些大户门洞中避雨。
父亲对自己的行当十分钟爱,希望儿子也能够继承自己的职业,将来养家糊口,所以对滕虎忱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手把手地教他。当时社会上有句俗语:“男子十一,自挣自吃。”就是说一个男孩到了11岁,就应该学徒自己挣饭吃了。这是因为古代手艺人全凭技术,必须早早学徒才能全面掌握,其后得心应手,俗称“奶功夫”。正是这一时期的严格要求,成为滕虎忱注重技术的启蒙阶段,也为他日后成为技术高超的机械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青岛谋生 掌握先进技艺
1898年,15岁的滕虎忱随父亲去山东青岛谋生,先在铁路工程处做修路工。1902年,他考入德国海军的青岛水师工务局马尾船坞公司,成为公司下属锻工车间的一名学徒。在这期间,他潜心学习,认真钻研,不久即成为一名优秀的锻工,而且还学会了旋工、钳工等工种的操作,小小年纪便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由于技术精湛,身怀绝技,他很快被提拔为工段长。在当时,该厂担任工段长的几乎都是德国技师。滕虎忱能够在德国人办的企业里脱颖而出,说明他已经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从此,这位年轻技师刻苦钻研技术的故事传遍了整个青岛。
1912年8月,孙中山到达青岛的时候,就听到了关于这位青年工人刻苦钻研技术的事迹,对此十分赞赏。他在青岛的演讲时多次提到滕虎忱,盛赞他刻苦钻研技术取得的成就,并号召青年人向他学习,为中国人争光。
实业救国 创办华丰机器厂
在青岛打工期间,滕虎忱有幸两次聆听了孙中山“反对列强,唤起民众,挽救中华,实业救国”的演说,从而萌发了实业救国的念头。1916年秋,滕虎忱拒绝了德国企业的热情挽留和高薪待遇,返回阔别多年的家乡,立志实现实业救国的夙愿。
返回家乡后,滕虎忱先是到潍县乐道院医院和文华中学办起了“理化制造所”,主要担负乐道院各种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
1918年,滕虎忱在潍县东关豆腐巷路南召集十几个股东,开了一个华丰号营业铺,主要修理自行车、小机器等,并且出售机械零件。营业铺尽管规模不大,设备也十分简陋,主要有两部小机床、一台钻床以及几名工人,但在当地,却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正是这个营业铺,使滕虎忱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开始有条件、能力创办真正的企业。
1920年,以滕虎忱为首,联合社会贤达丁执庸、尹炳文等人为股东,募集资金3000元,在潍县东关大街魁星庙处,租用民房数间,创办起机器制造工厂,取“中华”“丰盛”之意,命名为华丰机器厂,滕虎忱任厂长。
滕虎忱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先为烟潍公路工程设施及桥梁制造夹板、螺栓等零部件,后根据农业生产需要,研制生产斗式水车、弹花机、轧花机、榨油机、轧豆机等农用设备。
在生产中,由于滕虎忱善于进行技术革新,生产的产品物美价廉,供不应求,因此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22年,他们正式迁入新厂,机器设备增多了,并拥有100余名职工,当年就生产织布机150台、农用水车80台,成为当时潍县最大的机械工厂。
1923年,华丰机器厂又在潍县城区南关建立了二厂,主要制造“石丸式”织布机。这种织布机设计合理,销路遍布潍县及附近地区,直接促成了潍县棉纺织业的兴盛。仅1923年到1935年的12年间,潍县境内拥有千台以上织布机的企业就不下10余家。到抗日战争前夕,潍县已有新式织布机6.5万余台,纺织手工业者近20万人,年产普通棉布6000万米,因而获得了“十万织布机”的赞誉。
1932年,滕虎忱领导的华丰机器厂自行研发生产出中国北方第一台15马力柴油机,使潍县成为中国除上海外第二座能够生产柴油机的城市。1933年,华丰机器厂又开始研制市场前景看好的8马力、9马力、25马力、40马力等多种型号、多种用途的柴油机,很快便获得成功。其中9马力柴油机受到格外欢迎。
1935年,华丰机器厂在原有资金20余万元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了40万元的规模水平。于是,他们在潍县南关大马路购置土地3.6万平方米,新建140余间厂房,并且大量招收学徒工,企业人员增至500余人,各种机器设备高达70余台。华丰机器厂成为江北最大、全国驰名的机器制造厂。
当时,国民政府铁道部先后在南京、北平及青岛等地举办铁路沿线产品展览会,华丰机器厂参展的各种柴油机、发电机、电动机、救火机、织布机、弹花机、轧花机、轧豆机、榨油机和斗式水车等产品,经严格测试,质量比进口产品过硬,为我国的民族工业争得了荣誉。冯玉祥将军在参观华丰机器厂后,曾高度赞扬滕虎忱艰苦创业的精神,他说:“如果全国有二百家像你们这样有血性、能奋斗的企业,国家的前途就大有希望。”
历经周折 迎来二次创业
七七事变后,滕虎忱担心华丰机器厂沦入日军之手,打算将企业内迁湖北汉口继续生产经营,但由于诸多原因没有成功。于是,在潍县沦陷前,他毅然辞去经理职务,携眷赴陕西西安,又经汉中再至四川成都。在成都时,他开办了一家利丰面粉厂,同妻子、儿子一起参加生产。
日军侵入潍县后,占据了该厂,并将原有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200余吨,装在9节车厢内运走。日寇还强令华丰机器厂与其合资,按当时匡算,华丰机器厂的总资产至少100余万元,但日方仅作价50余万元作为中方投资,另由日方出资50万元复工生产。1941年,日方又生歹意,借口战时需要,企业设在潍县不安全,强行将一分厂、二分厂迁往济南,建成日军直接管辖的兵工厂——历山工厂。原厂区仅留下数十间宿舍和工厂区的围墙。
抗战胜利后,充满喜悦的滕虎忱自四川成都赶回山东济南,他向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发还华丰机器厂的资产,得到的答复却是“戡乱期间,暂征军用”。
1948年,潍县和济南相继解放后,他立刻返回潍坊,在原二厂旧址的基础上重建厂房,恢复生产,重新创办了华丰柴油机厂。后经公私合营改名为潍坊发动机厂,他继续担任经理。由于滕虎忱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经营有方,该厂发展极其迅速,不久便超过了原来华丰机器厂的规模,成为新中国机器制造业的主要支柱之一。
由原华丰机器厂迁建的济南历山工厂被华东军政委员会接管后,于1953年定名为济南柴油机厂。这个叫响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型动力机械企业在追溯起源时,一直把华丰机器厂作为其前身。
由于滕虎忱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贡献,1951年1月他应邀出席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华东军政委员会任命他为潍坊市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他被选为山东省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55年他被选为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8年12月28日,滕虎忱因病去世,享年75岁。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4 14:35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