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不满意》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的喜剧电影,由
严恭执导,
小杨天笑主演,于1964年6月公映。
剧情简介
在一家名叫“得月楼”的饭馆里,青年服务员杨友生自认年轻有为,不屑于做这种“伺候人”的工作。因此工作时吊儿郎当,马马虎虎。给顾客拿错了饭菜,不以为过,反而怨顾客挑剔。有时甚至出口伤人,竟骂一位年轻女顾客是“葱油饼脸”。批评并没有使他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他一反常态,收起冰冷的面孔,硬挤出一副不伦不类的“笑脸”。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对人和蔼、说话和气、笑脸相迎、笑脸相送,这当然会受到顾客的欢迎,可杨友生的这副奇形怪状的笑容和一连串的嘿嘿声却把顾客都给吓跑了。人们还当他是神经病发作了。同事的批评,顾客的意见,不只是使杨友生满肚怨气,而且也使一直为儿子的脾气感到不安的母亲着急。这慈祥的老人家也在动脑筋,想法使儿子变好。她竟然想出了“办法”——给儿子找个爱人,也许因此会使儿子的脾气变得温和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杨母才说服儿子随自己到公园去和一位约好的姑娘会面。不见面还好,一见面杨友就狼狈不堪地逃之夭夭。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个姑娘就是他骂人家“葱油饼脸”的那个女青年——某医院的护士叶梅英。杨友生决计另谋出路。他骑车到郊区茶场找工作,受到茶场负责人的欢迎,并准备安排他做他的老行当——炊事工作。这如一盆凉水迎头泼下,他惟恐避之不及调头跑了。在归途中,他骑车不慎跌倒,腿部受了重伤。一辆过路的公共汽车救了他。这些热心关怀他的司机、乘客,他都觉得似曾相识。在医院里,一个戴口罩的女护士照顾他,这使他感激不已。可当这个护士摘下口罩时,真是有缘无处不相逢——又是那张“葱油饼脸”。他羞愧得无地自容。可这个护士并不因杨友生在饭馆不“伺候”自己而现在就不“伺候”他。休养期间,饭馆的沈师傅语重心长地向他叙述了解放前饭馆堂倌所受的欺凌、侮辱,和今天饭馆服务员所受的尊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只有职业分工的不同,而没有地位上的贵贱。沈师傅是市人民代表,服务员老王是商业局下放的科长,服务员小顾是市商业局长的女儿。在新社会里人们是相互“伺候”。只要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哪一个职业都能赢得人们的尊敬。杨友生卸下了思想包袱,精神面貌变了,服务态度好了。顾客们由不满意到满意,就是那个被骂为“葱油饼脸”的姑娘也对他满意了。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196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央主管经济工作的李先念副总理向中央电影局局长陈荒煤指出,建国十几年没有一部反映服务行业的电影是不“公平”的。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陈荒煤想到左翼时期就熟悉的导演严恭,提出由他担起这个任务。经过交流,二人达成一致:这种题材只能拍喜剧。这时,长影厂的文学副厂长林杉从江苏回到长春,告诉严恭说苏州有一台滑稽戏叫《店堂里的笑声》,是表现饭馆服务业的。严恭马上赶往江苏洽谈改编事宜。
剧本改编
准备工作告一段落后,严恭请费克和原剧作者、苏州滑稽戏艺人张幻尔参加剧本修改。片名由《店堂里的笑声》改为《满意不满意》。《店堂里的笑声》讲的是1958年“大跃进”中发生在两个饭馆里的故事,为了使观众觉得亲切,摄制组经讨论决定将时间背景拉后五年,即1963年夏天,也配合了这年毛主席发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为了加强戏剧冲突,剧组对原剧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将剧情集中到饭馆,把“堂口”作为社会交流的窗口,成为全片向更广阔的社会面扩展的轴心。舞台戏剧电影化,必须完全打碎舞台结构,重新结构,确立电影思维,在“时”“空”处理上做文章,因此,严恭等主创对情节做了根本的改动,按电影的时、空重新组织全局。原舞台剧是两家饭店,小杨是一家合作饭店,沈师傅是在一家红旗饭店,改编时合并为一家店“得月楼”面馆,将经常出场的19个人物的人物关系也绞在一起。编剧们确定影片是以杨友生为主轴,并着力刻划沈师傅、王科长等满怀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人物的群戏,因为这有利于展示时代面貌,丰富主题思想。为了强调正面人物沈师傅,还给他安排了“二送”的戏份——送工具包到码头、送饭到书场后台。
表演指导
为保持江南特色和喜剧风格,严恭坚持全部使用苏州、无锡、常州三地的滑稽戏演员。针对滑稽戏演员不熟悉电影表演的情况,严恭制定了“放—收—放”的方针:先鼓励演员放开了演,使导演了解演员对角色的理解程度和表演能力;然后,导演和演员一起分析、核理剧本、人物性格、发展脉络,为文化程度不高的演员们讲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帮他们找正确的人物感觉,辅以名片观摩等方法,导演进而又提出“三避”,要求演员自我严格检查——“避恶”“避俗”“避飞”(阿飞式动作语气),使演员克服滑稽戏表演夸张的旧习惯;第三,在此基础上,鼓励演员放开演,敢于提出自己的设想,严导演还把给每个演员所作的记录,即他们在过去瞬间表现出的好苗头、好动作细说给他们。经过一番努力,演员进入了正确创作状态,这样实拍时就相对顺利了。
影片评价
该片设置的几条线中都有技巧地安排了种种细节上的巧合与前后呼应,这些情节设置难免有些牵强,但因为各条线索交替,使巧合点散落在整体剧作构架中,反而与影片整体活泼而淡雅的格调相得益彰,显得精致灵动。(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副教授秦翼评)
该片引得观众不断发笑,而且有着一个严肃的主题,它表现了思想意识领域中资产阶级剥削思想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的矛盾冲突,满怀热情地歌颂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产主义风尚。它以喜剧样式生动有趣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内部的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该片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善意的嘲讽,不是出小杨的“洋相,而是经常把他放置在自己的错误缺点所造成的恶果里,尴尬的境地在他身上造成了喜剧效果,让自食其果嘲讽了他,他又从中受到了教育。影片对于主人公的批评教育也是采用喜剧样式。从滑稽戏移植到电影,该片是比较成功的。整个影片的导演处理做到了通俗易懂、紧凑流畅。(《电影艺术》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