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蒜山怀古》是清代词人
吴伟业创作的一首词。这首怀古词,上片写在雨夜,波涛声中,回忆当地发生的种种历史事件:从阿童东下、佛狸深入,萧郎轻敌,到北府谈兵。往事历历一一如在作者眼前闪过。下片回到现实,一切都已改变。“人事改,寒云白。”过去兵家必争之地,只剩下断戈残戟,昔日王公贵族的威风,今日也消失殆尽。四周一片黄芦、苦竹,只有渔童、樵夫在吹着村笛。这首词有力地抒发了国家及个人身世之慨。
作品原文
满江红·蒜山⑴怀古
沽酒南徐⑵,听夜雨、江声千尺⑶。记当年、阿童东下⑷,佛狸深入⑸。白面书生成底用⑹?萧郎裙屐偏轻敌⑺。笑风流北府好谈兵,参军客⑻⑼。
人事改,寒云白。旧垒废⑽,神鸦⑾集。尽沙沉浪洗,断戈残戟⑿。落日楼船鸣铁锁⒀,西风吹尽王侯宅⒁。任黄芦苦竹⒂打寒潮,渔樵笛。
注释译文
诗句注释
⑴蒜山:一作算山,在江苏丹徒西的长江口。
⑵南徐:南朝刘宋元嘉八年(431),以江南晋陵地为南徐州,治京口,历齐、梁、陈,至隋开皇元年(581)废。后世以南徐为镇江的代称。
⑶江声千尺:取自苏轼《
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意为夜雨潇潇、惊涛千尺,浪声澎湃,气势豪放。
⑷阿童东下:阿童是指西晋时期将领
王濬,其小字阿童。《晋书·王濬传》:“太康元年(280)正月,濬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阳,克之”。又“濬上书自理曰:臣被诏之日,即便东下”。阿童东下出自此。指代清兵南下。
⑸佛狸深入:佛狸,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魏国皇帝拓跋焘,小字佛狸。《
南史·宋文帝纪》:“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太武(拓跋焘)率大众至瓜步,声欲渡江。都下震惧,内外戒严,缘江六百里,舳舻相接。二十八年(451),太武俘广陵居人万余家以北。”佛狸深入这里指代清兵南下。
⑹“白面”句:《南史·沈庆之传》:“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刘义隆)将北侵,庆之固陈不可。时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并在坐上,使难庆之,庆之曰: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白面句用此。
⑺“萧郎”句:萧郎是指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政治人物萧渊藻,资治通鉴记载此人“萧渊藻裙屐少年,未洽治务,宿昔名将,多见囚戮,今之所任,皆左右少年……”《
北史·邢峦传》载:“萧渊藻裙屐少年。”裙屐(jī),指修饰华美而无真才实学的年轻人。
⑻“风流”二句:北府是指东晋时期京口。山谦之《南徐州志》:“旧徐州都督以东为称,晋氏南迁,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将,北府之号,自此始也。”东晋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将这些人招募起来,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如
刘牢之,
刘裕等,建立了一支军队。史称北府军。《晋书·郄超传》:“超为桓温参军,时父愔在北府,恒温曰:‘京门酒可饮,兵可用。’”又:“谢安笑曰:郄生可谓人幕之宾矣。”以上四句,俱指代
杨文骢以书生将兵在镇江抗清。
⑼参(cān)军客:指北府参军刘牢之辈。晋秦(féi)水之战,晋方即以所谓百战百胜的北府兵为主力。
⑽旧垒废:指古代战争的痕迹已经不多。
⑾神鸦:指佛狸祠里吃祭品的乌鸦群集。“神鸦集”,由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句化来,谓佛狸祠的祭品召来了群鸦,仍是言古今变迁。
⑿“戟(jǐ):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
⒀“落日”句:楼船,有叠层的大船、大战船。《
史记·平准书》:“越欲与汉以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铁锁,《晋书·王濬传》:“拜益州刺史。武帝(司马炎)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一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太康元年(280)正月,濬发自成都······攻吴······吴人于江险琐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燃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于是顺流鼓棹,径造山口”
⒁“西风”句:用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词意。
⒂黄芦苦竹:黄芦,秋天变黄之芦苇。苦竹,又名伞柄竹,其笋味苦。白居易《
琵琶行》:“黄芦苦竹绕宅生。”
白话译文
我客居南徐买酒喝,耳听夜雨潇潇,江中浪声千尺高。想起当年王濬曾东下伐吴,还有深入南侵的拓跋焘。年轻识浅的白面书生有何用?
萧渊藻那样的裙屐少年,偏偏又轻敌自傲。可笑掌北府兵者只爱纸上谈兵,重用的不过是自命风流的幕僚。
如今的京口人事已改,又被白色的寒云笼罩;旧时的营垒一片荒芜,觅食的乌鸦聚集鸣噪。昔日的断戈残戟,都还沉在沙中被浪冲淘。夕阳余辉里只能听到,楼船上铁锁的声响;寒冷的西风吹拂下,旧时的王侯宅第一片荒烟蔓草。江边的黄芦苦竹任凭大潮拍打,那呜呜咽咽的水声应和着渔父憔夫凄凉的笛子音调。
创作背景
顺治十年(1654)秋九月,吴伟业因清廷征召,被迫离乡北上。背负着“二心之仆”的舆论压力,其内心饱含自怨自艾的沉痛。抵达镇江之时,正逢天降雨雪,阴霾满空,更使他愁怀难解。又想到弘光元年(1645),清军攻过长江占领的首座要塞即是镇江,此后势如破竹,南明王朝随之土崩瓦解。城阙依旧,故国已亡,于是无限感喟涌上心头,写下这首词。
文学鉴赏
这首词,由于作者带着悲壮激烈的心情来写,所以很有气魄,从一开始的景色描写,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叙述,写得气势磅礴、感情豪放、情绪激荡。下半片,写世事巨大的变迁,沧海桑田,面貌全非。
换头转人即景抚今。“人事改,寒云白”句极言人世沧桑变幻,历代兴亡如白云须臾变苍狗,都只是瞬息间的事。其中词中风景描绘,起了很大的衬托作用。如:“听夜雨、江声千尺。’’又如:“落日楼船鸣铁锁,西风吹尽王侯宅。”以落日残照古战场和西风吹进王侯家来显示时代的变迁,且”西风吹尽王侯宅“,意同刘禹锡《
乌衣巷作者其实是在影射明末清初的镇江战事镇江的失陷与守将杨文骢的书生意气,骄傲轻敌脱不了干系。将大清军用灯笼火把伪饰起来的空筏看作是满载敌兵的战船,正当杨文骢为发炮击沉了清军的空筏而沾沽自喜时,清军主力已在大雾的笼罩下发动偷袭,杨文骢的狼狈与尴尬遂成为那场灾难的终点……纵观整个战局,弘光朝的覆灭就是那些夸夸其谈、志大才疏的风流名士们所制造的悲剧。 国亡了,家破了,西风吹尽王侯宅,光荣与尊严在一夜之间被连根拔起。
此词以蒜山附近为中心,将不同时代不同事件连缀一起,上下数百年,综观千古,语言精练而概括,一句一典,其景扩大,色彩黯淡。景中寓情,又因情选景,使词具有情豪气壮,悲激感人的特点,颇有苏辛之风。
名家点评
《
白雨斋词话》陈廷掉云:“东坡词,豪宕感激,忠厚缠绵,后人学之,徒形粗鲁。故东坡词不能学,亦不必学。唯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可作此翁后劲。如《满江红》诸阕颇为暗合。’松栝凌寒’、‘满目山川’、’沽酒南徐’三篇,尤见笔意一,可见后人对吴伟业及这首词评价是很高的。
《
国朝名家诗余》陈椒峰云:“稼轩词、佛狸拇下,一片神鸦社鼓仿佛似之。”
作者简介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江南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官至东宫讲读、南京国子监司业、左庶子等职。其诗尊崇唐人格调,兼取苏轼、陆游之风,感情深挚悲怆,辞藻华丽,音韵谐美,各体皆工,尤擅七言歌行,继承初唐四杰七言乐府格律,后人论其诗“诗中有史”,称之为“梅村体”。又工词,早岁多绮艳清丽之作,中年以后则多悲壮佗傺之响。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和《临春阁》等,学术专著《绥寇纪略》“专纪崇祯时流寇迄于明亡”,另有《春秋氏族志》《春秋地理志》,《复社纪事》等。
其诗集有清人程穆衡《吴梅村先生编年诗笺》(经杨学沆补注后合为《吴梅村诗集笺注》)、靳荣藩《吴诗集览》、吴翌凤《吴梅村诗集笺注》三种注本,今人钱仲联作《吴梅村诗补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