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泊洪氏家庙
洪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洪氏家庙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洪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坐落于漕泊新漕村新屋盆形。祠宇青砖青瓦,前栋牌楼横开五间,重檐翘角歇山顶,把三扇高大的拱门衬托得典雅大气。前檐下方有八仙过海浮雕,正中拱门额书“洪氏家庙”四个黑漆正楷字,刚劲有力。左边拱门额书“忠义”,右边拱门则以“孝节”二字辉映,所张扬的是江山社稷精神和持家立世的根本。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位置
洪氏家庙坐落在漕泊新漕村新屋盆形。
景观
远看洪氏家庙,坐北朝南,前朝台陂山,山峦起伏似笔架。左前方有一口三亩见方大的池塘似砚池,恰与远处的“笔架山”构成了“书香门庭,当主文运”的意境。后方来龙山脉层层叠叠步步高,与左方凤形山、右方婆婆岩组合形似太师椅。右侧又有溪流似玉带环绕,潺潺向左流去,宛如玉佩碰撞声。山山水水自成的奇特环境,可谓繁衍生息的发祥宝地。尽管庙宇在青山环绕之中失去明朗的色彩,却因此而产生了厚重的历史感。它曾经辉煌于世,不仅因为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
结构
祠宇青砖青瓦,前栋牌楼横开五间,重檐翘角歇山顶,把三扇高大的拱门衬托得典雅大气。前檐下方有八仙过海浮雕,正中拱门额书“洪氏家庙”四个黑漆正楷字,刚劲有力。左边拱门额书“忠义”,右边拱门则以“孝节”二字辉映,所张扬的是江山社稷精神和持家立世的根本,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前栋
祠宇前栋由八根粗大的圆木柱组成的天井和回廊空间阔大,风火墙高耸在两边外墙上有翼翘然。
中栋
中栋有八根紫红色高大抱柱,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前后屏风都是木刻穿花透光门,采光充足。
再进又是大天井,有少许花木点缀其间。
后殿
绕天井由两边回廊拾级而上就到了后殿忠宣堂,正中供奉洪氏忠宣公洪皓、漕泊竹林洪氏开基祖洪毅斋等先祖画像。
两厢
两厢供奉洪氏各房列祖列宗牌位,神龛对联云:“自竹林开基根深叶茂,由漕水分派源远流长。”祠宇前坪原来古柏双秀,可惜已湮没在历史的风云里,不免有“今人不见古时树”的遗憾。
所幸明朝大学士李东阳《赞竹林祠前双柏》诗文犹存,读后如身临其境,如目赌双柏。诗云:“峥嵘乔木与云齐,几度冰霜压不低。带雨犹疑龙化去,参天还拟凤来栖。雾笼绿叶垂青盖,风落琼花染紫泥。试问乌台骢马客,何时移种在漕溪。”
历史背景
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重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正殿供奉着宋朝名臣洪皓画像,洪皓谥号忠宣,故洪氏家庙又称为“洪氏忠宣公祠”。
名联
洪氏家庙正门两边镶嵌一幅脍炙人口的对联:“夏禹成功弘万世,徽婺流芳;忠宣正脉贯三洪,竹林永茂。
”刘大元先生曾撰《竹林洪氏的起源与繁衍》一文,盛赞“漕泊洪氏老宗祠这幅名联,气魄恢弘,音韵铿锵,而且措词考究,蕴涵深邃,凸显了洪氏源流的悠久和历史的辉煌。
祠联史实
”并对祠联中的史实作了透彻的解读:洪氏脉系四千年前夏禹之后,肇始河内共城,内迁江淮丹阳,至唐代则已成为全国三十六个显族之一,故曰“夏禹成功弘万世”。
漕泊洪氏宗唐昭宗将作监主簿洪玉为一世祖,后嗣迭次南迁徽州婺源(今安徽、江浙)等地,故曰“徽婺流芳”。
洪氏一族代产贤哲,唐代始祖洪玉所生洪华、洪蔚、洪茂三兄弟皆名重当时是为“唐三洪”;宋代抗金名臣忠宣公洪皓所生洪适、洪遵、洪迈三兄弟皆彪炳史册是为“宋三洪”;而洪皓六世孙洪毅斋由永新徙迁漕泊后,有明一代迭出洪性、洪伦范、洪云蒸三御史是为“明三洪”,故曰“忠宣正脉贯三洪”。
洪毅斋四世孙洪仁轩生七子,均学有所成,虽僻处漕溪山林却以名节自持,景仰魏晋名士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遂称漕溪洪氏为竹林洪氏,派衍七房,故曰“竹林永茂”。
先祖洪皓
洪皓(1088~1155)江西铙州人,生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卒于国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绍兴年代,是北宋著名的爱国重臣。
他年少得志,二十七岁中进士,授徽猷阁直学士。
在南宋任礼部尚书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被誉为第二个苏武。归赠大师魏国公,卒谥“忠宣”,宋高宗曾援笔撰《赞忠宣像》。
洪皓生七子:尤以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称,与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苏”齐名。
洪皓长子洪适,观文殿学士,官宰相,有四十卷古文字学专著《释隶》问世。次子洪遵,状元及第,资政殿学士,官同知枢密院事,著古钱币学专著《泉志》。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经纶满腹,用了近四十年心血,撰写了七十四卷《容斋随笔》,格调高雅,议论精辟,考证确切。世传“一门三宰相四学士”之美誉,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参考资料
漕泊洪氏家庙.中共攸县县委.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2 22:27
目录
概述
位置
景观
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