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
雷蒙德·钱德勒创作的
长篇小说,于1953年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漫长的告别》讲述私人侦探马洛偶然遇到被人扔在停车场的陌生醉鬼,将其带回了家。醉鬼并不老,但满头白发,半边脸上有刀疤,整过容,尽管落魄之至,仍表现得很有教养。酒鬼失意的样子打动了马洛。从那之后,马洛和他成了偶尔一起喝酒的朋友。某天一大早,这位绅士酒鬼找到马洛,说自己杀了妻子——一个百万富翁的荡妇女儿,请马洛帮帮自己,从而把马洛拖进了一场匪夷所思的漫长告别之中。
创作背景
《漫长的告别》为马洛系列作品之一,创作于1953年。这一年,比钱德勒大18岁的妻子因病离世,钱德勒倍感孤独、压抑,沉迷于酒精,之后一度中断写作,隔年自杀未遂。
《漫长的告别》是钱德勒在照顾妻子西西的病榻前慢慢写成。西西,当过模特,喜欢裸体做家务,比钱德勒大十八岁,某钢琴家的遗媚,“集合了所有年轻男子性幻想的必备特质”。钱德勒像是在写一封漫长的情书,为深爱的这个女人,以永别的心情来写。
人物介绍
人物列表
详细介绍
马洛
《漫长的告别》中的主人公马洛是一名私家侦探,在寻找线索时,求助于乔治·彼得斯,一名供职于“卡恩代理”的探员。
门奈德兹
恶棍门奈德兹,早年曾和特里·伦诺克斯参军入伍,一起上过战场。退伍后在墨西哥妓院里拉皮条,后来靠不法与暴力手段跻身富人区。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漫长的告别》围绕20世纪40年代洛杉矶上流社会一起人人意欲掩盖,唯独马洛一意孤行、意欲追究到底的情杀案展开,黑道白道、政界警界上演着一幕幕纠缠交错、污浊堕落的戏码。随着真相的逼近,马洛意识到,从被卷入这场阴谋的那一刻起,他就在与这场对友情、爱情的双重背叛做着最漫长的告别。
《漫长的告别》也是一部“反犯罪小说”,战后的洛杉矶,私人侦探菲利普·马洛在寻求正义的道路上,与坏警察、残忍的勒索犯,还有整个腐败的市政府为敌。马洛在洛杉矶市中心有一间昏暗的办公室,银行存款只有几百美元,却拥有坚不可摧的道德准则,与战后道德沦丧的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洛公正廉洁、不爱社交、不在乎钱,对性爱只是稍微有一点兴趣,他唯一的罪过是坚持为必败的事业而奋斗,去帮助那些软弱、愚蠢甚至卑劣的人,他在帮一个死去的朋友讨回公道的路上,揭露了一个反映着美国梦阴暗面的洛杉矶,在那里,爱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金钱能买到幸福之外的一切。
艺术特色
《漫长的告别》与一般的侦探小说不同,该小说没把重心放在设置悬念上。它像是优雅的散文诗,娓娓道来一段随风消散的往事。命案发生的时候,小说已经进行到了第5节,之前的情节只是侦探马洛和醉鬼特里相识,然后去酒吧喝酒。
钱德勒以上帝的视角写着这世界的混乱、腐败不堪,他说警察痛恨犯罪,但犯罪不是病,只是症状,是这个世界发病的症状。但他最后还是给了好人一个圆满的回答,善良之间的报答,以及对正义的担当,也许是他对这世界寄予的希望。
《漫长的告别》以角色性格而不是案情走向作为推动,在推理小说中很不寻常,但钱德勒不在乎。他想要寻找一种雅俗共赏的手法,既有一般人可以思考的程度,又能写出只有艺术小说才能产生的那种力量。
《漫长的告别》中暗藏的玄机在于,作者表面上对他的家乡持鄙视态度,但是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洛杉矶城这座沙漠与海洋之间的梦幻城市有一种恒久的热爱。
作品影响
《漫长的告别》写完后的半个世纪里,它被公认是唯一一种真正的美国文学体裁的典型范例。作品有一种深刻的地域感,定义了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洛杉矶城。城市的美景与居民的罪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20世纪50年代特有的乐观主义精神如同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笑话。
1954年,《漫长的告别》获得“爱伦·坡奖”年度最佳小说。
2007年,
村上春树将《漫长的告别》译为日文,该书进入日本年度畅销书排行榜之列。
1973年,
罗伯特·奥特曼将《漫长的告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作品评价
将钱德勒的独创性的特质以最为优美和激进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正是这部《漫长的告别》。而《漫长的告别》是特别的存在。毋庸置疑,它是部完美的杰作,极其出类拔萃。(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评)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1888年7月23日—1959年)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美国小说家、电影编剧。代表作:《勒索者别开枪》《长眠不醒》(The Big Sleep,1939)《双重保证》(Double lndemnity,1944)《蓝色大丽花》(The Blue Dahlia,1946)《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