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
福建省漳州市的古建筑群
漳州古城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北京路与新华西路交叉路口往南约200米,地处九龙江西溪北岸,现存唐宋子城面积约53公顷,漳州古城内拥有漳州府文庙大成殿、“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石牌坊、林氏宗祠(比干庙)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简大狮避难处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府衙旧址、东西桥亭及宋濠等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漳州城始建于唐代,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朝廷因平乱、靖边之需设立漳州郡,治所在漳浦县,这为漳州建制之始。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府治从漳浦迁入龙溪县登高山麓桂林村(今漳州市芗城区),这是漳州城市之始。
宋代,漳州开始筑土为子城,周围四里,开六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浚濠环抱子城,此为宋河的来历。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在城西南角开水门,城内可以通舟楫,围木栅为外城,周围十五里。南宋绍兴年间(1151年-1162年),毁子城,将东、西、北三面改筑为土城,开浚外濠,在子城西北增加一条河道入濠,与原子城濠一起用作城内的主要排水渠道。南宋绍定三年,城墙改为石砌,开七门。
元代,漳州城市收缩,东西北三面城墙内缩,开四门,环城浚濠。城内濠通过二个水闸排入南外濠。
清代,顺治十三年,重筑城墙,规制与元代相同。
民国七年(1918年)4月,陈炯明兵分三路攻闽,于9月1日进占漳州,建立起直辖闽西南27个县的闽南护法区(早称福建护法区)。占据闽南护法区期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楷模,以崭新的观念规划和建设城市。他任命周醒南为工务局长负责漳州城市建设。周醒南负责对漳州古城进行了改造,首期工程便拆除了漳州城墙,利用拆下的城墙石砌筑沿南门溪北岸的驳岸、码头。同时拓宽道路,铺砌石板路面,整饬沿街店面。此外,周醒南还将原来的漳州府衙和府仓拆除,建立漳州第一公园。从此基本奠定了古城现今的主要格局。
漳州自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古城是漳州最有价值的核心区,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起,按照“政府主导、市级为主、市区联动、社会参与”的机制,不断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在修复古城建筑的同时,更加注重古城文化的修复,摒弃“拆旧建新”的旧城改造模式,逐步推进漳州古城“修旧如旧”的活态保护工程,漳州古城新貌慢慢呈现在市民面前。
通过多部门协调合作,多方筹资、多元运作的方式,坚持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理念,扎实推进古城项目实施,努力实现古城“形态、文态、业态”三态合一,突出“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核心特色,建成集文化、旅游、生活、创业于一体的国际文化旅游综合体。
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委会根据漳州古城规划,明确总体保护开发格局为“一核、一环、两翼、四片”。其中的“四片”将依托青年路、龙眼营、芳华里、延安南路四个区块古民居,打造形成集居住、休闲、创业于一体的古城文化生活体验区。
建筑格局
漳州古城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北京路与新华西路交叉路口往南约200米,地处九龙江西溪北岸,现存唐宋子城面积约53公顷,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原住民约1.7万人,国家级非遗项目7项。漳州古城自唐代以来即为州、郡、路、府之治所,现存老城区面积约0.86平方公里,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以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
漳州古城在开发布局上将突出打造“三城”,明确漳州古城整体“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坚持以“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为核心特色,以建成集文化、旅游、生活、创业于一体的国际文化旅游综合体。“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是漳州古城特色最佳概括,而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更使其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街)中独树一帜。
一是以北京路区块为重点的“温泉城”:面积300多亩,主要依托古城内北京路片区所拥有的温度高、储量大的地热田资源,结合东宋河景观带及商业街建设,重点开发温泉度假酒店、温泉民宿、温泉休闲等特色业态。
二是以台湾路、香港路等历史文化名街为重点的“文化城”:面积500多亩,突出文庙、比干庙、明代石牌坊和简大狮避难处等国家保护单位,并融入传统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八宝印泥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古城特色文化产业园。
三是华侨新村老别墅群为重点的“休闲城”:面积100多亩,主要依托侨村48幢建于1956年左右、具有明显南洋建筑风格的华侨老别墅区,同时结合龙眼营、万道边、芳华里等民居改造,植入咖啡馆、酒吧、艺术家工作室等创意和休闲产业,打造新兴时尚业态。
漳州古城内拥有漳州府文庙大成殿、“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石牌坊、林氏宗祠(比干庙)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简大狮避难处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府衙旧址、东西桥亭及宋濠等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漳州古城内非遗集中,仅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漳州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芗剧、锦歌、蔡福美制鼓、八宝印泥等7项。值得一提的是,漳州古城保留了约1万名原住民,这些原住民本身就是古城的活文化。
概况
漳州古城文物古迹众多,现有文庙大成殿、明代石牌坊、林氏宗祠(比干庙)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简大狮避难处以及府衙旧址、侍王府、东西桥亭及宋濠等14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世界最小的空中庙宇——伽蓝庙,以及杨骚故居、徐氏家庙、小姐楼、番仔楼(小洋楼)、教堂和侨村等古街特色建筑,完整地保存了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等三大类古民居建筑。古城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八宝印泥等7项,占全市约一半,也是民俗用品和传统曲艺芗剧(歌仔戏)、锦歌、灯谜、庙会等民间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
漳州古城内历史人文气息浓厚,自唐代建城以来曾留下众多名人足迹。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任漳州知州时非常重视教育,“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创宾贤斋广泛邀请名人学士到此讲学;郑成功、黄道周曾到漳州府文庙祭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曾捐款重修文庙;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曾撰写《漳州府进士题名录》;康有为书并撰文“重修漳州学宫碑”现还完整保存于文庙偏厅。此外,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毛泽东等人在中山公园仰文楼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著名诗人、作家杨骚,与林语堂、许地山并称漳州现代文坛三大家,被誉为“抗战诗星”,其故居位于香港路二巷7号;台湾抗日名人简大狮(原名简忠浩),起兵失败后于1899年前后到漳州避难,在简氏侨馆被清兵捕获送日寇后遭杀害,简氏侨馆因简大狮曾在此地避难而成为具有重要纪念意义与涉台意义的建筑;知名学者叶道渊,早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历任集美高级农林学校校长、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林学系教授兼主任,以专家身份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和参议员,其故居位于振成巷,是一座具有德国式建筑风格的老别墅;清代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被称为“公车上书第一人”,其故居也位于振成巷。
自2001年始,漳州市、区两级政府摒弃了“拆旧建新”和“拆旧建假”的旧城改造模式,遵循“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的名城保护原则,按照“点、线、面逐步深入”的先后顺序实施了香港路历史街区北段片区修缮工程、台湾路西段沿街立面整治工程、台湾路历史街区(府埕片、文庙片)维修整治工程、芳华南路历史街区修缮整治工程,使历史街区环境面貌得到巨大改善。特别是香港路、台湾路等老街区重焕往日风采,再现富有闽南特色的建筑风韵,2005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2010年入选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5年,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先后有《云水谣》《海峡》《剧场》《红色金融家——高捷成》《我是谁的宝贝》《芳华里》等一批影视剧把漳州古城作为重要取景地,到历史街区取景拍摄。
主要景点
修文路
修文路是漳州历史街区的组成部分。清代府城图上,古街东西横贯以城濠为界的城内,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存留下来的庙宇、桥亭、名人故居、宗祠等古迹或遗址,作为历史见证,最集中地表现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年古貌。
漳州文庙、武庙、东西桥亭,这四座古庙均建于唐宋时期,分别位于在这条古街的东西两侧,东桥亭、漳州文庙在东边,西桥亭、漳州武庙在西边。东西桥亭,分别位于东西城濠之上,保留了宋代子城的遗迹;漳州文庙,屡经兴废,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漳州源远流长,成为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德配天地”与“道冠古今”这两座古牌坊矗立在文庙的大门前,这条古街上,更显这条古街的古香古色;漳州武庙,是漳州最早建的武庙,庙内保存下来的文物和庙门前的对联,标示着古庙建筑的年代。
这条古街上,历代也修建了不少的牌坊,并分布着许多名人故居和宗祠,但现在大多数都没有保存下来,如:为周匡物立的“名第坊”、明景泰间为池州知府郭舒立的“邦伯坊”、为明中丞周起元立的“昭代忠臣坊”、为王升立的“岳伯延尉坊”等,还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南市庵,1919年陈炯明修路时,也被拆除了。宗祠也只剩下“王升祠”,保存尚好。
修文路这条古街,虽然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是沿着这条古道,我们仍然可以寻觅唐宋元明清五朝的风韵声情。
徐厝巷
徐厝巷位于台湾路中段,巷内有徐氏家庙,明代徐氏族人在府前街建家庙,其所在的巷道便取名“徐厝巷”。徐氏家庙是徐氏后裔旅经漳州的落脚点,是供奉徐氏先人的祠堂。徐氏家庙文革时毁坏,现改为新式楼房,1986年至1997年间,台湾桃园县的徐氏后裔先后分三批回南靖雁塔村寻根祭祖,也都到漳州台湾路徐厝巷家庙祭拜先灵。
龙眼营
古称龙骇瀛,地处漳州城南,其南面靠近九龙江的南门溪,水路交通方便,北面靠近孔庙及府口街,是漳州最古老的街名之一。宋代就已称为龙骇瀛。原来龙眼营有条河沟,河沟有座桥,这座桥是漳州七阴八阳桥的第四条,称龙骇瀛桥。相传漳州龙骇瀛桥在宋淳熙四年(1177年)时,桥下出现河水汹涌而起的现象,时人认为有龙在水下挥舞奋跃,因此,说“龙奋其下”,故得名龙骇瀛,到清代才读谐音龙眼营至今。
龙眼营这古老而又熟悉的地方,古时候这里是人流、物流的中转站,客栈二十几家,因其地形比较隐蔽,陌生人很难找到,故漳州谚语“入城找不到龙骇瀛”而得来。也因这地形的原因,当年太平军进入漳州时,太平军李世贤选择这地方的通元庙作为办公议事的侍王府,是有战略眼光的。现通元庙又称侍王庙。
龙眼营在历史上与文化教育联系甚密,因其北面靠近孔庙及府口街,受文化教育的影响甚深,自古以来就有办学兴教的习俗,在这里兴办教学的社塾、义塾由来已久;古时这里的锦歌馆(歌仔馆)林立,到处箫笛弦管,充满着闽南的乡土气息,龙眼营锦歌社经常被邀到南洋诸岛演出,录制唱片,因此漳州锦歌古时也风靡国内外,盛极一时。现在龙眼营锦歌社,虽已丧失了当日的风采,但其锦歌文化却被传承了下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龙眼营锦歌社的牌子挂在龙眼营所在地的西桥小学,学校将锦歌列为该校开展传统艺术教学的特色内容,将龙眼营锦歌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台湾路
古城台湾路原称雨伞街、府口街、卫口街等,20世纪改称现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东段是骑楼式的店面,古时是雨伞店最集中的路段;中段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洋溢着南洋风情;西段是闽南风格的民居,医药、文具、鞋帽、皮货等各类店铺云集一街,热闹非凡。中段中西合璧建筑物上那些洋味十足的雕刻,可以让人回味漳州古代和近代对外开放和贸易交流的繁华情景;“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的牌匾,说明了上个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对闽南古城的深刻影响;“天益寿”、“采芳”、“万圆钱庄”等字体各异的商家字号,展示了海滨邹鲁的文化底蕴;“庄有元先生牙科、施懿慈女士镶牙”这副对联,在民国初期是引来无数牙病患者的品牌;而门牌为16号的民居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则客观留下时代印痕。
香港路与台湾路形成一个丁字形的商业街区,经过维护修缮整治的漳州历史街区,整洁平坦的古板路、古色古香的花木窗、红黑相间的油标砖、书法颇佳的老字号招牌等,再现了明清风韵。
古石板路
位于始兴南路。古称新府路,即明清时期新任官员到漳州府上任的必经之路,现为漳州古城仅存的一条古石板路,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宋代府衙前建鼓楼用于报时,鼓楼外是一座双门楼,东曰“崇仁”,西称“怀恩”。明正统八年(1443年),漳州知府甘瑛认为府衙外门不宜设左右两边,经奏请获准,从中间开辟一条直道,即新府路。历经数百年风雨,路人的脚板将原本粗糙不平的条石打磨成光滑圆润的石板,呈现出历史的沧桑。
罗厝巷
罗厝巷位于台湾路的中段,因有富商罗氏世居于此而得名。罗氏在府前街经商,家业福甲一方,因后继者经营不善,家道至民国初期走向衰落,但通往其宅院的小巷一直保留原名。
华侨新村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了能够给归侨、侨眷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于1956年成立“漳州市华侨新村委员会”,规划市区西姑池的一片土地作为华侨新村,简称侨村。侨村围绕西姑池而建,规划设计72幢形态各异的别墅式楼房(目前保留50余幢南洋风格的别墅),系当时漳州市最豪华的别墅群。西姑池砌筑石堤,同时还建有“侨村桥”,后桥被拆毁。近年来,侨村特色餐饮等时尚休闲业态快速兴起,到侨村泡茶、聚会成为漳州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
漳南道巷
漳南道巷位于台湾路西段,明朝时期在此设立漳南道官署,是布政使司下派的分支机关,漳南道辖汀、漳二州,行政长官全称为“右参政分守漳南道”,衙署边的这个小巷由此得名漳南道巷。该巷于民国8年拓建芳华横路时被截为南北二段,现二个巷仍共称原名漳南道巷,并延用至今。
延安路
延安南路是旧漳州城的中心地段,从中山公园东门至台湾路口段旧称马坪街,往南旧称断蛙池,它全长766米,宽8米。是旧漳州最宽的马路。民国8年陈炯明率军进漳建立护法区时,拆城墙修马路,从修文西路口往南路段都是骑楼建筑,当时陈炯明特地将黎元洪(民国第三任总统)授予的“定威将军”的称号用来命名此路,将马坪街段称定威北路,往南断蛙池段称定威南路。北伐胜利后,民国政府将定威南、北路合并改称为三民路,解放后,人民政府将三民路改称为延安路。1954年拓通延安北路后,改延安路为延安南路至今。
这条路从古至今是漳州的一条主干道,是商业命脉之一,两旁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店。明末清初,这一带有十多家金银店铺,号称漳州金铺第一街,解放前旧中国的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交通银行三大国家金融机构均在此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除此之外,许多漳州之首出现在这条路,如:漳州第一家银庄公会、第一家地方银行“漳州农工行”、第一家发行纸币的地方银行、第一家照相馆、第一家铅印报刊、第一家电话公司、第一家与中央红军打交道的华侨商店(陈嘉庚开的胶鞋店)、第一条水泥路、第一家长途汽车股份公司、第一家国有书店、第一家冰棒厂、第一家皮鞋店等,还有,漳州东方印务厂、漳州古宋印刷厂以及令郎满目的各色小百货,形成热闹繁华的市场景象。漳州人民的生活与它有着紧密的联系,从1990年开始,随着城市建设的重点不断扩大、东移,虽然它已从主干道降为次干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它记录了漳州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它曾经的繁华仍然牢牢地烙在漳州人民的记忆中。
香港路
古称南市街,位于漳州市区南部,形成于唐代,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古城的中轴线。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香港路逐渐成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业街,商贸云集,主营民俗用品、餐具、炊具等。至今仍保留有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历史风貌建筑,其中的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工艺精湛,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老街两边是典型的闽南骑楼式建筑,现存有很多民国时期的老字号牌匾。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路始终是漳州小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就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上,在小巷顶上5平方米的小屋内,伽蓝圣王俯视了古街的沧桑风云,默默地保佑着一方平安。
青年路
青年路原名东坂后街,是既古老又特殊的街区,它在明代(1513年)就已设街了,历经明、清、民国和现代四个时期,迄今已存在500多年了。这条短短200多米的街区中,古时有一座古庙宇即嘉济庙,建于元代,现仅存有一座嘉济庙碑,至今好无损;两座洋教堂即1884年建的罗马哥特式教堂东坂后天主教堂,已被拆除重建、1874年建的东坂后礼拜堂,现在还保留完好;八座石牌坊均毁于清初;一处官宦大府第“何衙内”,是明代何楷中进士所盖宅第,现也已经拆除。
民国1918陈炯明护法时期,将东坂后街二侧加宽并取直为石板路,二侧建为骑楼建筑,解放后1963年改为水泥路面,但路两旁仍保留骑楼建筑的古街风貌。旧时这条古街的商业,没有商肆的喧嚣与华丽,是一派井然有序安详怡然的景象,老字号店:奇苑茶庄、宝兴老油坊、著名的蔡福美鼓铺以及许多老商号均在这条街上。随着旧城的改造,现在这条街西边的房子已拆除改建,古城保护规划预计将这条街打造成小吃一条街。
府埕
“府埕”,是原漳州府衙门口的广场。府埕长约50米,宽20多米,是当时漳州府里最宽敞的路,文武官员出入仪式均在这里举行。现在,两边各是一排二层高的骑楼,是护法时期创办的新式店面,用于接待来往客商及到访客人。护法区施新政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吸引不少名人学者、大学生来漳参观。1920年12月俄共威廉斯基撰写《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夜》一文,称“漳州是中国南方革命中心”。德国报刊也刊文称漳州是“东方一颗明星,正在发出光芒”。这个时期的漳州曾被誉为:“闽南的俄罗斯”。现在,府埕仍延续其古城文化中心的核心地位在绽放光芒。漳州多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在这里开设艺术馆、传习所。如漳州木偶雕刻、漳州木板年画等。
府埕位于中山公园南门始兴北路。历史上乃古城政治中心,原为漳州府衙前的一个小广场(“埕”:闽南方言,指空地),供交通、告示、集聚等使用。1919年陈炯明主政“闽南护法运动”时,建成欧式外拱廊的两排二层骑楼建筑,引入经营百货和药材的“博通百货公司”和“采蘩药局”等。解放后府埕成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现为以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为主的古城特色文化街区。
漳州文庙
漳州文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修文西路,系漳州城内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漳州府志》载,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政和二年(1112年)移于州左,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复故址。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
漳州文庙坐北朝南,现有占地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原有古代建筑物,如明伦堂、棂星门等即将恢复,明代泮池已考古恢复,呈罕见的弓弦型。漳州文庙为明代木结构建筑,结构特殊,两家承袭旧制,存有许多宋、元遗构,较完整地保留了宋代一来闽南古代木结构建筑特点,并融入北方建筑风格。
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今庙中尚存有元延碑、明洪武碑及正德碑、清康熙八年(1669)郡人宗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宁道戴玑书丹的修建碑。1924年《重修漳州学宫碑》,高1.84米、宽0.78米,青石刻成,刻工技艺高超。康有为撰并书,此乃康有为晚年作品,笔气雄健。还有明崇祯年间郡守曹荃大书《游圣之门》石榜及1936年立的《重修文庙》碑等碑刻。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据专家考评均为宋代遗物,是研究宋代文庙建筑的珍贵实例,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刻技术和建筑技术水平。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5月漳州文庙大成殿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伽蓝庙
位于明清古街香港路,是全国最小的庙宇。这座尘封了60年的神秘小庙是古街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看点,面积不到6平方米。伽蓝庙虽小,却样样俱全,干净整洁。伽蓝圣王像香火缭绕,供品也随着时令更新。深秋时节,正是蜜柚飘香的时候,伽蓝圣王也就享用到了香甜的蜜柚。
庙内的莲花灯台擦拭得干干净净,鲜花也是水灵灵的。庙小,容不下太多信徒,但也有几位虔诚的信徒,从早到晚,总是三三两两有人前来朝拜,献上香火、香油以及庙内所需的各种用品,而不留下姓名。信徒们还捐款为小庙整修了电路,添置了录音机和佛教音乐磁带,这使小庙具备了“时代气息”。
所获荣誉
2004年,漳州古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
2015年04月,福建省漳州“台湾路—香港路街区”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2018年10月,漳州古城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23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漳州古城为2021年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2022年08月,漳州市漳州古城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3年1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漳州古城旅游休闲街区入选。
旅游信息
公交到达
10路、13路、17路、26路、1号线、2号线均可到达。
到达站点:古城东面:龙师附小;古城西面:鑫荣花苑站;古城南面:江滨公园站;古城北面:中山公园站。
自驾到达
古城东面:新华南路与修文东路交界处。古城西面:钟法路与修文西路及台湾路、或振成巷交界处均可进入。古城南面:博爱道与青年路及香港路、或延安南路交界处均可进入。古城北面:中山公园东门,延安北路与新华西路交界处。备注:因古城仍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街道格局,建议将车辆停靠在古城的外围,步行进入古城。
开放时间
每天9:00-18:00(临时闭馆将提前通知)。
门票价格
免费开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23:5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