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贺古道
旅游地理
潇贺古道,又名秦建新道,原称岭口古道,后称楚粤通衢、富川驿道,起于道州(今湖南道县),终于临贺(今广西贺州八步区),是秦汉时期海陆丝绸之路重要的陆路和水路连接线,也是古代中原连通岭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岭南与岭北民间交往贸易和多民族迁徙交融的重要通道,多元文化在此汇聚交融。
发展历史
秦统一后,开启了平定岭南的进程,并于“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修建潇贺古道等入岭通道。秦代的潇贺古道大致分两种走向:一是西线,据《富川县志》载,先秦时楚越民间多利用南岭天然孔道交往,公元前213年,秦扩建岭口古道为“新道”,新道起于湖南道县双屋凉亭,经江永县入富川县,经麦岭、青山口(葛坡)、黄龙至古城接贺江,全程170公里,宽1米至1.5米,为青石或鹅卵石铺筑;二是东线,从湖南道县经江华县的大路铺、白芒营、大石桥至广西的白沙达贺州。另外,从白芒营也可入萌渚岭一侧的小圩、大圩,经广西的开山后达桂岭,《贺县志》称此岔道为桂岭通楚古道,辟于春秋战国时期,全道翻山越岭,蜿蜒曲折,长22.5公里,宽2米,路心砌鹅卵石、片石。
至汉代,古道基本沿用秦时线路,是汉朝统一岭南的主要通道,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维护与扩建。公元前111年,古道扩修为“楚粤通衢”,江永县经桃川至富川古城的线路,东移至经麦岭、葛坡南下至古城,并在富川西北设谢沐关,由陆贾等将官驻守,关内有千夫营、兵栈、粮库等,目的是控制此要道。
唐以降,随着梅关古道(一东)的开辟与灵渠(一西)的重修,潇贺古道作为官方通道的地位下降。此后,潇贺古道逐渐从国家性的交通要道转变为地方性的民间通道,但其仍是沟通岭南、岭北民间交往、商贸往来、民族迁徙的通道,历代地方官府与民间士绅不断对其改造与修缮,逐渐形成了一套主次分明、水陆并举、路路相通的复杂交通网络,古道沿线也留下大量关隘、祠堂、长亭、码头、文庙、桥梁、寺庙等历史遗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湘桂铁路与各级公路的修建与开通,尤其是1966年龟石水库建成后富江航道的衰落,导致古道失去枢纽作用而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只能在其沿线的乡野或古村落中觅得部分残迹。
地理概况
对潇贺古道的描述,《晋书
区别:其西方是越城岭都庞岭之间一条狭长的谷地“湘桂走廊”。
历史意义
潇贺古道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时间上,潇贺古道是成形于先秦楚越民间交往的岭口小道,由秦征百越而开拓,并由后世官方、民间不断修筑和完善的水陆交通系统;二是线路上,潇贺古道连接了长江水系的湘江系之潇水和珠江水系的西江支流之贺江,道县作为交通枢纽既可南下走都庞岭一侧的江永进入广西,也可南下走萌渚岭一侧的江华进入广西、广东;三是功能上,潇贺古道表面上是一条包括关隘、长亭、驿站等的官方通道,实际上是一条打通中原和岭南的交通障碍和文化区隔,促进民间商贸、农业、人口、民俗、建筑等交流,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族群互动的“文化通道”。
此通道可视为南岭交通的对外延伸,即借助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潇贺古道等通岭要道,中外的海陆交通与商贸往来得以沟通,因为潇贺古道的东西线路在贺州汇合后可顺流南下,往东可通珠江,出粤、港和东南亚地区;往西沿西江与徐闻、合浦的港口相通。海上贸易畅通以后,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黄金、漆器、香料等不断传至海外,国外的珊瑚、琥珀、玳瑁、珍珠以及胡椒、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相继传入中国,从而促进了中西方的商贸互惠、文明交流以及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历代管理
清代,鉴于农民起义烽火不断,满清朝廷在古道军营麦岭街于雍正八年(1730年)在麦岭街大兴土木,创建了平乐府知暑衙、麦岭营守备(后改为都司)署衙、千总署衙,麦岭营额设兵丁310名,建有骑讯、兵库和粮栈。麦岭街升格为麦岭府。
主要景点
麦岭府
麦岭府原先叫麦岭营、麦岭街,潇贺古道(后来称楚粤通衢、富川驿道)的军事要塞,清雍正八年(1730年),时任雍正王朝云贵、广西两省总督的鄂尔泰,经过考察富川的地域形势后,相中了古道军营麦岭街这军事要地,上疏给雍正帝在麦岭设同知职司都府,添设守备、千总、营汛,重兵驻守。雍正帝批准了鄂尔泰的建议,于雍正八年(1730年)在麦岭街大兴土木,创建了平乐府知暑衙、麦岭营守备(后改为都司)署衙、千总署衙,麦岭营额设兵丁310名,建有骑讯、兵库和粮栈。随着文武官员、步骑兵丁、车马辎重的浩荡开入,麦岭街升格为麦岭府,成为清廷扼守贺忻州地区的军事要塞和重镇。
富川各族人民在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中,不堪忍受反动阶级的统治,频频发动武装起义,以反抗封建王朝的暴政,不少起义都在麦岭街附近与封建王朝发生过激战。
此后,富川人民又发生过多起武装起义,在麦岭、宝剑、石家、新华一带与麦岭府的官兵交火,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而且这些农民起义还对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有些人还参加了这次起义并壮烈捐躯。
谢沐关
潇贺古道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辟一条通往岭南地区的驿道,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现今贺州市八步区开山镇豪界村至桂岭镇七里山的这一路段称为桂岭古道,路面用大块山石和河卵石铺成,宽约1.5米,全长约18公里,绵延在崇山峻岭之间,残存8公里。
1931年1月11日,由张云逸、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红七军经湖南江华,沿潇贺古道,于14日抵达广西贺县桂岭,并进行整编。为了纪念红七军北上的壮举,缅怀红七军以及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开展革命传统再教育,让人们更切实地理解和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育人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永远跟党走,贺州市把开展“追随红军脚步,弘扬革命精神”重走红军路融入干部教育课程教学活动,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把“重走红军路”作为一项红色旅游开发,让活动参与者重温历史,亲身体验红七军革命的艰苦历程。
1931年1月,红七军从湖南江华翻过大苗山绕道贺县东进粤北。开山镇是红七军进入贺县的第一站,由于一路跋涉,饥寒交迫,白鹤岩遮风避雨又暖和,是一个天然的屏障,而且部队在山洞又不会扰民,所以红七军选择在此休整。
1931年1月,红七军来到开山镇开宁寺,此地势险峻,山下有一峡谷,寺前河面的独木桥是唯一通道。当地200余人的民团和地主武装试图堵截红军于此地,便向红七军开枪射击。红七军先头部队见是地方武装,不予还击,喊话宣传红军政策,要求他们不要开枪,让红七军通过,但不见效果,红七军炮兵营遂向对岸发射了两发炮弹,民团和地主武装吓得仓惶逃窜,红七军顺利通过独木桥,经登斜领界、爬百步梯翻越山岭前往桂岭
五庵岭
湖南永州市江华县白芒营镇五庵岭村周围(其高峰是娘子岭),潇贺古道路宽为1米左右,至今古道遗留的痕迹在五庵岭村可随处找到。
白芒营(白芒岭)是湖南边境通往两广的门户,娘子岭就是扼守交通要道的咽喉。娘子岭顶居高临下,可将五庵岭及周边十几里远的村镇情况尽收眼底。《江华县志》记载:“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尉屠睢率兵50万分五路进攻南岭,其中一路戌于白芒岭(今白芒营)一带”。而位于白芒营近郊的五庵岭村自然成了秦汉时期白芒营驻军的首选位置。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17:43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