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光(Frarcuis Brancati,1607~1671),意大利传教士,明崇祯十年(1637年)来上海主持天主教教务。先在“九间楼”西侧的圣母堂(也称“第一天主堂”)宣传教理,会讲华语,懂中国习俗,甚得群众拥戴,“每年外教之付洗者,约有二三千之数”。因教友日增,圣母小教堂不敷应用,崇祯十三年潘国光筹划另建新堂,得到徐光启第四孙女(圣名玛尔弟)帮助,购城北安仁里潘氏旧宅世春堂,重加修葺,改名敬一堂,俗称“老天主堂”。潘国光还在堂内用太湖石砌成一座观星台,在传教之余,又钻研天文,预测气象。
字用观,意大利人。1624年入耶稣会。明崇祯十年(1637年)来上海。购潘氏世春堂旧址改建“敬一堂”(今属南市区),世称“老天主堂”,当时为上海天主教中心。潘是第一个常驻上海的耶稣会传教士。次年,为崇明名医徐启元付洗,崇祯十二年被邀至崇明传教。徐光启去世后葬上海徐家汇,潘国光在其墓前立拉丁文碑。潘在上海传教,有利玛窦遗风,谈吐儒雅,广交士绅,介绍西学,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人成为流寓上海的名士,其所在“敬一堂”成为上海的胜迹。在其任内,教徒人数有很大增长,据教会史书称,崇祯十二年有1124人受洗。翌年,又有1240人。崇祯十七年共有3000人。清康熙三年(1664年)“汤若望案”发生,谕令各地传教士集中北京。第二年,潘国光离开上海,经松江付洗约百人,再往苏州与其他5个传教士一起北上。后被送往广州。著有《圣体规仪》、《天阶》等。
潘国光掌管敬一堂28年,除在城内传教外,还在邻近各乡建小教堂数十所,发展天主教徒数万人,人称“德业事功,道路口颂”的奇人,“宪司牧寄下东者,无不顾而问道”。
清康熙四年(1665年)朝廷禁教,敬一堂遭到破坏,潘国光等一批西教士被遣送到广东。康熙十年天主教恢复活动,敬一堂又成为圣堂。同年潘国光在广州病逝,临终犹眷念老堂,遗体葬于上海城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