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崖村隶属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位于镇政府驻地100处。东靠逯家岭,北邻中法山,南靠山泉。
村辖简介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盼望崖“。据《茶业史志》记载,1942年潘家崖村划归淄川县新六区;1946年2月划归莱芜县;1951年3月,隶属十一区;1955年10月属茶业区管辖;1959年3月属茶业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称为茶业办事处;1985年11月撤处并乡,属茶业口乡;2001年,成立茶业口镇,潘家崖属茶业口镇至今。
村务文化
潘家崖村南,坐落在横贯潘家崖村至逯家岭的一条巍峨的山崖之下,如同坐落在山之巨人的巨膝上。这里山势高峻,绿树葱茏,阳光明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夏天南风清,冬天大山又把凛冽的寒风据之村外,人们沐浴的是暖暖的阳光。
大山养育了潘家崖村人,大山铸成了潘家崖人勤奋、淳朴,坚强不屈的性格。自从他们携带家眷定居此处,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靠勤劳养家,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和睦共处。
抗日期间,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潘家崖村人,就有6人踊跃参军抗日,他们离开了大山,奔赴了那血与火的战场,他们是崔叶德、崔位德、崔怀德、崔才德、崔义德、崔继祥,其中崔怀德、崔德才在抗战中为国捐躯,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抗战期间,《泰安时报》报社和一家兵工厂(子弹组),曾驻扎于此。他们以大山作为天然屏障,以淳朴、坚强的潘家崖村人作后盾,白天村人帮部队拆卸机器藏到各秘密地点,夜里村人们又帮部队人员将机器安装好进行工作。潘家崖村也因此遭日寇扫荡,小小的村庄也因此两次化为灰烬,可潘家崖村人从没有畏惧,退缩,一如既往的支持部队工作,没有使我党的工作受到任何损失。
战争念叨的潘家崖村人展现了英雄的风采,建设时期又奏响了一曲曲战胜大自然,走向致富路的凯歌。
因为村居山上,水源不足,潘家崖村人从1957年10月22日拉开了治水战役的序幕。1957年10月22日至1958年3月12日,苦战一冬,在村西南白菜栏建成蓄水池一座,池长10.5米,宽10米,深5米,可水太小潘家崖村人不气馁,接着干,又分站半年在这座池的下方建起长20米,宽5米,深5米的水池一座。一年的奋战,300多个日日夜夜的血汗挥洒,可没换来如愿的成果,水不能满足村人的需求。在县水利站的协助下,他们奋战5个多月,挖机井(深18米)一口,可当筋疲力尽的人们打到18米深处时,看到的也只是细小饿一股泉水。经勘探,井的上方可能是水源,于是马不停蹄,又在上方打井,已经14米了,比预测已深了两米了,仍未见水源。
潘家崖村人是不会向困难低头的,大山铸就了他们愈挫愚勇的性格,此处无水,另找水源。1970年又打响了治水的
第三次战役,在村后建设扬水站。在莱芜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手拉肩挑,晚上点上煤油灯夜战,吃住在工地,多少人工程中受伤,简单包扎一下就又上阵了。原计划3年的工程一年完成了。共建成水池两座,一座在泉子峪,长10米,宽10米,深4米,蓄水400立方米:一座在村中,蓄水250立方。铺设管道530米,扬水站扬程127米,斜坡230米。汩汩甘甜的泉水流进了潘家崖村,潘家崖村从此结束了吃水贵如油的历史。扬水站初用60马力柴油机,1983年通电后,1984年换用45千瓦时电机,迄今,此村仍饮用着这股甘甜的山泉水。
治水的
三大战役,历时四年,共修蓄水池5座,深井2口,扬水站一座。1400多个日日夜夜,巨大的工程量,充分体现了潘家崖村人不屈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能忘记的是在治水工程中担任工程总指挥的崔兴德等老人。
水解决了,在修路。自1983年开始修路,他们劈山筑堰,隆隆的炮声震开了千百年阻挡潘家崖村人脚步的山崖,冻裂的双手垒起了一条条护堰。3年的时间,修通了与逯家岭相通,与崖下相连的山间公路,动用炸药400多公斤。
种植业是遮盖村的经济支柱,
樱桃,
花椒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不甘寂寞的潘家崖村人挣脱了大山的束缚,他们下博山,去莱芜,卖水果,干早点,现已有十几户在城里干的饮食买卖颇有名气,又大又笨的手做出了让城里人可口的饭食,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入选第二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公示名单。
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