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村在古代划分十“甲”,其中的“三甲”十分兴旺,出的官员最多,因而三甲支祠造得富丽堂皇。
三甲支祠建于清代中期,祠内原来悬挂着许多匾额,表明潘氏三甲一支科举兴盛,官员众多。品位最高的当然是南河总督潘锡恩(封荣禄大夫,从一品),他的后代也很显赫,长子潘骏文官至福建布政司(从二品),次子潘骏望江苏候补知州,三子潘骏猷广东肇阳道员,四子潘骏德直隶清河道员,五子潘骏祥江西知府。在潘锡恩的侄辈中做官的人也不少,潘方来(在四川任知县)、潘方毅(四川候补知州)、潘时敏(江苏华亭知县)、潘骏章(福建盐法道)、潘庆琪(广东候补同知)、潘文凤(福建蚶江通判)、潘兆奎(知府衔候选通判)、潘兆芬(江苏柘林通判)、潘兆基(湖北候补知县)等等。加上他的孙辈,大约有24人做过知县以上的官员。这在同一个支族,仅三代人当中出了许多官员,实属罕见,而且这些官员当中不少人是多才多艺。有书法家、画家和诗人,其中最突出的一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参加过建筑中国第一条铁路的人,就是潘锡恩的第四个儿子潘骏德。
据潘氏宗谱记载,
潘骏德字梅园,清光绪六年(1880)任直隶清河道兼理京畿水利,同年8月委办机器局务。因办事卓有成效,受到朝廷的封赏加二品衔。光绪十四年(1888)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北京西苑铁路开始兴建,第二年竣工,从
紫光阁到镜清斋,包括岔道在内全长约2330米。潘骏德参加了这条铁路的设计和实施。光绪十五年西苑安装国内最早的电灯,潘骏德也参加了设计的施工。三甲支祠内原来有块“殊恩叠沛”的匾额,记载着他因参加这两项工程有功,受到皇家四次“恩赏”。匾上有这样几段文字:
在旧中国封建社会里,像潘骏德这样一位二品大员,兼有修铁路,装电灯和水利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实属难能可贵。同时,他又善于呤诗作画,所作水墨梅花尤□盛誉,被称为“神品”,为时人争相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