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辉,男,江西黎川人,博士,现为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华夏传播研究会副会长。
人物经历
南昌大学文学学士、文字学硕士、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致力于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在学术界首创“传播失灵理论”(Communication failure theory),提出了苏联解体的“传播失灵说”,解释“五四运动”的“观众成本说”以及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等命题, 2010年和2014年两度赴香港中文大学访学,2011年赴香港城市大学访学计划。2011年曾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新华社浙江省分社挂职锻炼。现为学术网站“爱思想网” 专栏学者。
获奖记录
专著《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10);
论文《论中国语境下的危机事件与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关联---以汶川地震和群体性事件为例》获首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2012);
论文《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殷周青铜器的文化与政治传播功能考》获一流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年度“十佳优秀论文奖”(2015);
“探寻新闻自媒体平台的生存与发展——以《闵行通讯》为例”获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奖(2015);
研究领域
近年来主要从事华夏本土传播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学研究。研究领域:媒介制度分析、跨文化比较传播研究、传播考古学、政治传播学。
开设课程
《媒介社会学》、《华夏传播研究》、《中国政治传播前沿》
出版图书
学术成果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媒体时代我国视听障碍群体的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10CXW028)
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转型社会媒介寻租与政府规制研究(1978-2015)”(15BXW079)
3、主持国家广电总局重点项目“广电媒体无障碍传播的现状与路径研究”(GD10060)
4、主持教育部课题“中国媒介寻租现象研究—一种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09YJC860029)
5、主持国家民政部课题“合作共赢:社会组织与媒体的互动模式研究”(2008MZACR001-1046)
6、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从事业到产业的媒介转型与制度变迁:浙江传媒业60年转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10WHXZG24Z)
7、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08HQZZ028)
出版专著
潘祥辉著:《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潘祥辉著:《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潘祥辉著:《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
发表论文
1、潘祥辉:《瞽蒙传诵:先秦“盲媒”的传播考古学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4-23
2、潘祥辉、白华康:《百年“公报”史:概念、源流与历史演变》,《新闻大学》2019年第1期15-29+116-117.
3、潘祥辉,孙一鸣:《“诗意地栖居”:城市楼盘命名中的传播景观解读》,《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1):132-143.
4、潘祥辉 杨 鹏:《马云爸爸”:数字时代的英雄崇拜与粉丝加冕——一种传播社会学分析》,《探索与争鸣》,2018年9月,总第347期,第65-77页。
5、潘祥辉:《“歌以咏政”:作为舆论机制的先秦歌谣及其政治传播功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0(6):68-86.
6、潘祥辉:《“对天发誓”: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的传播社会学阐释》,《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0(5):30-46.
7、潘祥辉:《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殷周青铜器的文化与政治传播功能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2):53-70.
8、潘祥辉:《宣之于众:汉语“宣”字的传播思想史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4期。
9、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构建及溯源》,《人文杂志》,201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
10、潘祥辉:《“秦晋之好”:女性的媒介属性及其政治传播功能考》,《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1期。
11、潘祥辉:《嵌入新场域:股改上市对传媒业单位体制的改造及影响》,《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12、潘祥辉:《“送字下乡”: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浙江学刊》,2017,0(5):145-157.(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
13、潘祥辉:《传播之王:中国圣人的一项传播考古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6,38(9):20-45. [2]
14、潘祥辉:《弥赛亚主义:苏联政治传播对东正教传统的因袭和转化》,《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2):44-54.
15、潘祥辉、龚媛媛:《反腐直通车:中纪委网站的“去科层化”政治传播功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148-15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6年第9期全文转载;)
16、潘祥辉、吴正楠:《科学工作者变身自媒体人:话语、角色及影响》,《中州学刊》,2016,0(10):160-166.
17、李东晓、潘祥辉:《分权体制与地方政府的媒介治理——以“守土有责”的地方性理解与实践为视角》,《新闻记者》,2016(5):67-75.
18、潘祥辉:《观众成本说:五四运动的一种政治传播学释读框架》,《人文杂志》,2015,0(5):90-101.
19、潘祥辉:《人类择偶行为的传播学阐释:一种进化论的视角》,《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3):15-24.
20、潘祥辉:《避免利益冲突:财经记者炒股的伦理与法理分析》,《新闻记者》,2014,0(10):51-58.
21、潘祥辉:《绘声绘色: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浙江学刊》,2013,(4):188-198.
22、潘祥辉:《信息货币:大众传媒的功能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69-173.
23、潘祥辉、陈建国:《传播与囚犯:服刑人员的信息渠道与改造效果研究——基于浙江省乔司监狱的调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2):37-41.
24、潘祥辉:《非媒体信息、非媒体机构与大众传媒的有限功能——兼及一种去媒体中心化的舆论监督观》,《南京社会科学》,2012,(1):112-118.
25、潘祥辉:《从社会生物学视角看媒介制度的演化机制》,《南京社会科学》,2011,(2):127-133.
26、潘祥辉:《传播失灵:一种基于信息传播非理想状态的研究》,《浙江学刊》,2012,(2):194-200.
27、潘祥辉:《从传播失灵看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治理困境》,《浙江社会科学》,2012,(2):58-66.
28、潘祥辉:《论传播失灵、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的三角关系——一种信息经济学的考察视角》,《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2):51-56.(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
29、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11,(1):36-43.(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
30、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当代传播》,2011,(6):25-27.
31、潘祥辉:《论中国媒介转型中的“潜规则”及其制度根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3):8-13.
32、潘祥辉:《论媒介技术演化和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关联》,《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5-100.
33、潘祥辉:《中国传媒业改制的逻辑与困境——从<中华新闻报>停刊说起》,《当代传播》,2010,(2):42-44.
34、潘祥辉:《论政治传播的三大生态规律》,《当代传播》2009年第5期。
35、陈力丹、潘祥辉:《媒体曝光行人违章折射的法治困境》,《当代传播》,2009,(1);63-65.
36、潘祥辉:《新媒体的商业属性及其政治效应》,《文化纵横》,2014,(3):100-106.
37、潘祥辉、赵鼎新:《媒体、民主转型与社会运动——专访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赵鼎新》,《社会科学论坛》,2012,(4);121-131
38、潘祥辉、李东晓:《视听障碍人群信息汲取的传播环境:一个文献综述》,《重庆社会科学》,2011,(9):76-81.
39、潘祥辉:《论媒介制度的内涵及其分层演化原理》,《理论界》,2012,(2):158-160.
40、潘祥辉:《同病同源:医改、教改与传媒改革的比较制度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11,(11):148-164.
41、潘祥辉:《合作共赢:社会组织与媒体的互动模式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2):68-74.
42、潘祥辉:《论国际体系作用于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途径与机制》,《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7-83.
43、潘祥辉:《官僚科层制与秦汉帝国的政治传播》,《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48-157.(《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6期全文转摘)
44、潘祥辉:《从生态学视角解读西方政治传播的生态链》,《新闻界》,2009,(3);56-57
45、潘祥辉:《互联网时代证券报道的传播失灵与媒体责任浅析》,《传媒评论》,2015,0(8):12-13.
46、倪洪江、潘祥辉:《“内容为王”与“王的内容”——新媒体环境下纸媒“生死劫”再思考》,《传媒评论》,2014,(2):13-16.
47、潘祥辉:《“附属医院”模式:传媒类院系校园媒体实践平台建设新探》,《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20(2):45-54.
48、潘祥辉、白明琴:《国际三大抗辩事由对中国新闻侵权诉讼的启示》,《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20(4):4-11.
49、潘祥辉、孟娜:《家长需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微博——访潘祥辉》,《少年儿童研究》,2013,(3);15-18.
50、胡智锋、潘祥辉:《泛娱乐化时代的电视传播与公共坚守——访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6);42-49。
51、李东晓、潘祥辉:《失聪的电视——媒介生态学视阈下电视传播的生理歧视及其改进》,《鄱阳湖学刊》,2012,(4);5-11.
52、孙志刚、潘祥辉:《走向融媒体:新新媒介时代的美国新闻业及其转型——访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博士》(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53、潘祥辉、孙志刚:《务实创新:媒介融合时代的美国新闻教育及其启示——访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博士》(下),《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3);43-49
54、潘祥辉、王武林:《依仁游艺: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实践——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五人谈》,《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4);43-52
55、潘祥辉、吴振瑜:《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受众评价分析——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调查为例》,《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5);13-20.
56、潘祥辉:《匡正记者、律师与法官的三角关系》,《青年记者》,2012,(2);26-27.
57、潘祥辉:《论作为“软规则”的媒介意识形态及其制度功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2);21-26。
58、潘祥辉:《论苏联解体中的传播失灵因素——兼驳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5);59-68.(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2012年第2期及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2年第2期同时全文转载;)
59、潘祥辉:《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联和互动》,《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17-124.
60、潘祥辉:《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与“四维模型”》,《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5);1-7。
61、潘祥辉:《植入式广告与媒介寻租的楚河汉界》,《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3);37-39 .
62、潘祥辉:《政府理性、政治权力聚散与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4);45-51.(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63、潘祥辉:《论中国媒介传统对媒介制度变迁的隐性规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23-29.(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
64、潘祥辉:《电视购物与媒体征婚的风险分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6);30-33.
65、潘祥辉:《浙江传媒业60年转型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3);63-69.
66、潘祥辉:《论媒介制度的效率竞争与中国媒介的变迁与演化——以1840-1949年间新闻史为例》,《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4);1-5.
67、潘祥辉:《网络造谣与言论自由的边界》,《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5):35-36.
68、潘祥辉:《中国媒介语境下的突发灾难事件与传播学理论的检视与思考——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11-18.
69、潘祥辉:《灾难影像的历史建构与表达困境———华莱坞电影<1942>的传播社会学分析》,《中国传媒报告》2014年第1期,第86-93页。
70、潘祥辉:《“帝国悖论”:官僚科层制与秦汉帝国的政治传播》,《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2期,第43-56页。
71、潘祥辉:《媒介演化论:一种考察媒介制度变迁的社会生物学视角》,《中国传媒报告》2011年第1期,第56-67页。
72、潘祥辉、李东晓:《无障碍传播:历史、现状与理论框架》,《中国传媒报告》2011年第2期。
73、潘祥辉:《儒家文化圈与东亚媒体的传播特质浅析》,《中国传媒报告》2009年第2期。
74、潘祥辉:《“我们错了”:中国式媒介更正与致歉的政治社会学考察》,《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中文大学主办,TSSCI期刊)2015年3月,总第33期,第49–83页;收入萧小穗、黄懿慧、宋韵雅编:《透视传播与社会:<传播与社会学刊创刊十周年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93-228页。
75、潘祥辉:《社会主义国家“传播失灵”现象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以中国及前蘇联为例》,《新闻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主办,TSSCI期刊),2011年7月,总第108期,第265-302页。
76、潘祥辉:《论中国语境下的危机事件与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关联---以汶川地震和群体性事件为例》,《传播与社会学刊》,2011年3月,总第15期,第33-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