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
海河的支流之一,干流
通州区至天津也是
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古称白河、沽水和潞河等。其上游为
温榆河,源于
军都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至通州北关与
通惠河相汇合后始称北运河。发源于北京市
昌平区及
海淀区一带。向南流入
通州区,在通州区北关上游称做
温榆河。然后流经河北省
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区、北辰区、
红桥区等,在天津市大红桥汇入
海河。
名称由来
北运河,历史上称潞水,又有潞河、白河(白漕)、沽河和外漕河之称。1912年以前,北运河上游原分三支,西支温榆河,古称温榆水;中支白河,古称沽水;东支潮河,古称鲍丘水。潮河、白河在密云县城西南汇流后称潮白河,至通州区(原通县)城北注入温榆河,成为济运主流。
白河(白漕)是明代的称谓。北运河开凿于潮河、白河全流以前,以白河下游为基础开挖形成,因此,明代称之为白河。明代亦与南运河等河段一起称通济河。沽河也是白河的旧称。
作为北运河的起点,通州区(原通县)古称潞州,故北运河潞州以下古称潞水,又其为漕运所经,故称北运河。
干流概况
北运河,干流(即京杭大运河北段航道)北起北京市通州区(原通县)北关闸(上源为温榆河),于西集镇牛牧屯东南流出区境,大致自北向南,经河北省
香河县、天津市
武清区、
北辰区、
红桥区等,原在金刚桥附近的三岔河口与
南运河相汇,民国时期裁弯取直,三岔河口上移至大红桥,与
子牙河(西河)相汇后,注入海河。
干流全长120公里(《天津通志·水利志称148公里),流域面积5300平方公里。其中天津市境内河道长89.8公里,其余上游分别在北京市和河北省香河县境内。
其中:
在通州区境内主河道长42公里,堤防长69公里,河床宽200米,河底宽60—100米,流域面积164.5平方公里。流经通镇、胡各庄、张家湾、侉子店、漷县、郎府、觅子店和西集等地区。有村庄125个,防洪除涝面积21.2万亩。
在香河县境内,自安平镇鲁家务村西北入境,经安平镇、淑阳镇、钳屯乡、五百户镇曲道南流,至五百户镇东双街村南出境。境内流程20.38公里,流域面积237.52平方公里。
在武清区境内,由大沙河乡大友垡村东入境,至黄庄乡马家口村东出境,纵贯区境中部,境内长62.3公里,流域面积148平方公里。河宽80至120米。左堤长48.14公里,右堤长58.3公里,堤距为450至1500米,堤顶高6.61至14.64米,河底高程1.0至7.0米。流经村镇有大友垡、河西务、辛庄、大孟庄、北蔡村、南蔡村、郑楼、北郑庄、杨村、黄庄、老米店、马家口。
在北辰区境内,由小街村进入区境,经双街、北仓、天穆村至霍嘴(勤俭桥)出境,流经3镇32村,境内段长20公里,流域面积98.8平方公里。
若以现代地理的水系算,北运河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东麓(即温榆河的源头),先后流经昌平区、朝阳区、
顺义区、通州区、河北省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区、北辰区、红桥区等,全长238公里。
2021年9月27日,泃河全线水流贯通入海。
水文特征
北运河流域面积6166平方公里。流域长160公里,平均宽度38公里。山区面积952平方公里。据北运河通州水文站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记载:当年洪峰流量1670立方米每秒,洪水漫溢,沿河各村淹没殆尽,房倒屋塌,灾情十分严重。1949年7月31日因降暴雨,8月1日,北运河通州站出现920立方米每秒洪峰,左岸南刘各庄——牛牧屯9处决口,洪水连成一片,加上其它各河决口漫溢,通州区(原通县)农田受灾面积达70余万亩。
据天津市水文资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49亿立方米,最大6.41亿立方米(1956年),最小0.069亿立方米(1965年)。
主要支流
上游支流
温榆河,位于北京市东北部。自沙河水库至通州区(原通县)北关拦河闸,是大运河的上游。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县军都山麓。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条支流汇合而成。全长47.5公里(《通县水利志》称63.5公里),其间又有蔺沟河、清河、龙道河、坝河、小中河汇入。流域面积2478平方公里。1970年至1972年曾两次整治,沿河筑堤,并建闸4座。蔺沟河口以上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400立方米/秒;蔺沟河口以下按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1562立方米/秒。灌溉农田20万亩。温榆河古称湿余水、温余水。
凉水河,属北运河水系,横贯通州区(原通县)中南部,其源于丰台镇北后泥洼村,流经万泉寺、大红门、小红门进入大兴县,经旧宫于通州区(原通县)马驹桥西入县境。马驹桥镇西上游有支流新凤河汇入,其下游支流有肖太后河汇入。从马驹桥镇向东经高古庄,转向东北,经新河、北姚园、张家湾镇折向东南于漷县镇榆林庄附近入北运河,河道全长53公里,流域面积555平方公里。其中,通州区(原通县)境内河道长28.38公里,堤防长度其右堤28公里,左堤25公里,河床均宽100米,河底均宽65米。流域面积263平方公里,排洪能力460立方米每秒。流经马驹桥、次渠、台湖、大杜社、牛堡屯、张家湾、漷县等地区。有村庄210个,防洪除涝面积40万亩,堤防绿化植树18万株。凉水河两岸有建筑物147处,其中进水闸7处,排水闸13处,节制闸3处,桥梁8座,排水涵管27处,扬水站46处,穿堤渠道涵管43处,是通州区(原通县)境内的一条重要排灌河流。
通惠河,属北运河水系,亦名通济河,元时为金水河,又称大通河,东西走向。发源于崇文区东便门,流经朝阳区高碑店、双桥,于八里桥入通州区(原通县)境界向东经城关镇取中庄、永顺村在北关闸下600米处入北运河。河道全长21公里,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其中通州区(原通县)境内河道长5公里,堤防长5公里,河床均宽50米,河底均宽35米,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河道最大排水能力为350立方米每秒。流经城关镇、通镇,有村庄11个。防洪除涝面积3.3万亩。堤防绿化植树1000株。通惠河民国以前是京粮自通州入京的漕运通道,漕运停止后,成为北京城区污水排放的主河道,还承担着农业用水的输水任务。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沿河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通惠河道,河水又黑又臭,水源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为治理通惠河污染,1960年在高碑店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3立方米每秒,当污水超过处理能力时,仍溢流入通惠河。1980年污水流量达到4.87立方米每秒,污水溢入河道量逐年增加。
港沟河,位于通州区(原通县)东南部,属北运河水系,北起军屯,经后元化、前元化出境,入武清县,在牛镇附近入凤河。河底宽15米,上口宽40米,流量50立方米每秒。
港沟河形成于清代,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运河右岸苏庄北河堤决口,洪水直入此河,河口宽大如港,愈远愈窄,得名港沟河,1914年将河口堵闭。历史上,港沟河北起张家湾与玉带河相连,流经漷县、田村、前元化出境,在通州区(原通县)长26公里。凉水河汇入港沟河后,流量加大,河床日渐淤高,形成半地上河,凉水河排水受阻,经常为患。为减轻港沟河排水负担,1955年治理凉水河,将港沟河上段(张家湾至许各庄)做为凉水河下段治理,凉水河于榆林庄入北运河。港沟河的起点南移至许各庄,在通州区(原通县)境内长18公里,流域面积104.88平方公里。1958年通州区(原通县)利用港沟河上端河槽修建漷县水库,1961年凤港减河建成后又把港沟河在通州区(原通县)西黄垡附近截断,河道用土堵闭,港沟河上段之水与凤港减河之水汇入北运河。港沟河起点再次南移至军屯,河道长8.8公里,流域面积85.7平方公里。1970年冬,市东南郊治涝工程指挥部组织通州区(原通县)民工,疏浚港沟河(即开挖排污河),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相当于20年一遇。为防止污水由凤港减河流入北运河,在军屯凤港减河上建拦污闸,在拦污闸上游右侧港沟河起点建污水进水闸,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
凤河,属北运河水系,位于通州区(原通县)南端,是东南郊地区一条主要排水河道。其源出于大兴县南苑地区,于永乐店区临沟屯入通州区(原通县)境界。流经永乐店南部地区,在小甸屯村东出通州区(原通县)境,进入河北省安次县、天津市武清县,于大魏庄纳入港沟河;然后继续东南流向,经泗村店西南折入龙凤新河,后注入北运河。凤河在北运河入口以上,原河道全长为60公里,流域面积2670平方公里。为减轻下游龙凤新河的排水负担,河北省与北京市于1957至1960年,先后开挖了新凤河,把凤河上游段改道引入凉水河。凤河在北京市境内长为45.3公里,流域面积388平方公里。其中,在通州区(原通县)境内河道长为11公里,堤防长20公里,河床均宽69米,河底均宽45米,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
在历史上,凤河为永定河下游多条分支河道之一。因无堤防,洪水经常泛滥,河道不断变迁南移。凤河流域是北京市地势最洼,盐碱较重的地区。解放后,先后两次对凤河进行整治。1962年的局部治理排水标准较低。1970年冬至1971年汛前,凤河第二次整治工程,自大兴县采育桥以下至安次县的堤口村等处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疏浚,较好地解决了凤河两岸排水问题,凤河在通州区(原通县)境内也只有1.7公里,堤防长3.5公里,河底宽25米,设计排洪能力为165立方米每秒。
玉带河,属北运河水系。1970年以前为凉水河支流,位于通州镇南部,又名护城河。北起通惠河,流经土桥,于张家湾镇入凉水河。1970年以后改道于梁各庄入北运河。河道全长14.1公里,河床均宽10米,河底均宽4米,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流经通镇、城关、梨园和张家湾等地区。有村庄13个,防洪除涝面积1.5万亩,两岸绿化植树2万株,是一条排放城市雨水和下游溉灌的河流。在历史上,玉带河为明代所挖的护城河,引通惠河水,自新城西门外南流,经新城西门、南门、旧城南门,与东水关流出的通惠河汇合南流,流经南浦闸,至张家湾与凉水河汇合后入北运河。当时入通州诸仓的漕粮,即循此水道至通州城东的土坝,然后,沿护城河或至旧城南门储入通州中仓,或到新城南街储入通州西仓。
小中河,属北运河水系,温榆河支流,位于通州区(原通县)北部。发源于怀柔县茶坞乡,经顺义县赵全营、马坡、李家桥,于徐辛庄镇葛渠村北入通州区(原通县)境,南流经富豪村东南,在城关镇北关注入温榆河。主河道全长55公里,流域面积201平方公里。其中,在通州区(原通县)境内河道长13.5公里,堤防长27公里,河床均宽35米,河底均宽15米,流域面积18.4平方公里。最大排洪能力为58立方米每秒。流经徐辛庄、城关两个镇,有村庄11个,防洪除涝面积近2万亩。堤防绿化植树2万株。小中河是徐辛庄、城关地区的一条重要排灌河道。1965年和1990年对小中河进行两次疏挖。1976年在城关镇刘庄处建拦河闸1座,截基流蓄水用于灌溉农田。
中坝河,又称潮白河故道,属北运河水系,温榆河支流,位于通州区(原通县)北部。北起顺义县界,接潮白引水渠后,南流经大庞村,于城关镇刘庄闸北汇入小中河。中坝河无上源。河道全长9公里,河床均宽33米,河底均宽25米,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流经徐辛庄、宋庄、城关等地区,有村庄8个,防洪除涝面积近1万亩。沿河两岸绿化植树2万株。在历史上,潮白河一直经中坝河入北运河。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洪水暴涨,潮白河水于顺义县苏庄大闸处决口,大闸被冲毁,夺箭杆河道南下,而原河道(即今中坝河)河)废除。因此潮白河故道无上源水而终年干涸。1958年修建了徐辛庄水库(后于1961年废除)。1964年通州区(原通县)组织全县民工开挖潮白引水渠,将潮白河水引入故道。自1980年以来,因常年干旱,水源不足,中坝河断流。
凤港减河,属北运河水系,位于通州区(原通县)南部,横贯东西,连接凤河与港沟河及东部地区的一条人工开挖的排水河道。凤港减河西起大兴县青云店地区凤河左岸的老观里村,东流经马驹桥镇房辛店入通州区(原通县)境界。经大杜社、永乐店及牛堡屯、漷县等,于南丁庄村北入港沟河;南流至西黄垡东折,经大柳树、纪各庄至小屯出通州区(原通县)境后,于河北省香河县王家摆村南入北运河。于1960年冬完成上段,1961年冬至1962年汛前完成下段。河道全长41公里,流域面积223平方公里。其中,通州区(原通县)境内河道长39.2公里,堤防长50.8公里,下游河床宽50米,河底宽37米,流域面积191.41平方公里,设计排涝能力为148立方米每秒。有村庄66个,防洪除涝面积22万亩。堤防绿化植树42万株。主河道有牛房、于家务、田村和军屯等4座闸桥,拦截基流蓄水灌溉。
凉山河,源出北京西郊,经北京护城河,东流至榆林庄入北运河。
分洪减河
运潮减河,1960年在通州区(原通县)北关左岸,开挖运潮减河,并在北运河上修建分洪枢纽工程,拦洪闸最大泄量为188立方米/秒,分洪闸为500立方米/秒,经运潮减河至东堡入潮白河。
青龙湾减河,清雍正七年(1729)于土门楼建青龙湾减水坝,清雍正九年(1731)开挖青龙湾减河,1926年在减水坝的基础上改建为闸,40孔,每孔3米。原青龙湾减河下口为七里海,大黄铺洼系狼儿窝决口所形成的分洪区。1950年,曾对河道进行疏浚复堤,在狼儿窝决口处建一分洪口门,分泄青龙湾减河洪水入大黄堡洼,再入金钟河随之入海。1973年根治海河时期重建土门楼泄洪闸,10孔,每孔净宽10米,闸总宽109米,设计流量133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1620立方米/秒。狼儿窝建有分洪涵闸共7孔每孔宽4米,总宽33.4米,设计流量43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720立方米/秒,当土门楼过河流量1330立方米/秒时,全部由青龙湾减河承泄,至狼儿窝分洪入大黄铺洼,狼儿窝以下青龙湾减河行洪能力设计为900立方米/秒,至八道沽改道穿里自沽洼入潮白新河。
筐儿港减河:由于北运河在筐儿港处接连决口,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开挖减河分流直通塌河淀,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减河下游淤废,重开一段新河入七里海与现北京排污河线路相近。
水系变迁
1912年以前,北运河上游原分三支,西支温榆河,古称温榆水;中支白河,古称沽水;东支潮河,古称鲍丘水。潮河、白河在密云县城西南汇流后称潮白河,至通州区(原通县)城北注入温榆河,成为济运主流。通州区(原通县)古称潞州,故北运河、潞州以下古称潞水,又其为漕运所经,故称北运河。
1912年
潮白河大水在顺义县李遂镇决口南流箭杆河汇入
蓟运河,使北运河失去主要水源,1916年在决口处修建滚水坝一座,至1917年又被洪水冲毁。1925年修建顺义苏庄节制闸和泄洪闸,开挖平家疃引河,引潮白河部分水量入北运河。1939年大水,苏庄闸未及提起洪水即漫闸而过,冲毁闸门再夺箭杆河入蓟运河。因蓟运河无法承受两河洪水,致使蓟运河经常泛滥成灾。建国后为解除蓟运河水患,1950年开辟潮白河新的入海通道,使之直接于北塘入海。从此潮白河与北运河各成河系,北运河上游只剩温榆河一支。
航道航运
北运河是海河北系四大河流之一,是中国著名京杭大运河的起始段。自隋代大业元年至六年(605~610)疏挖潞水沟通了京杭运河北端,使之直通终点涿郡,金代明昌四年(1193)建都中都(北京),开辟了通州到中都的运河,称闸河。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命枢密院发军五千,雇役千人开浚通州水路”。自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年)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惠河,全长20公里,使漕运直抵大都,航运业兴盛一时。大运河实现全线通航后,在600多年的时间里,京杭大运河始终是沟通南北的一条大动脉。漕运给沿岸各地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条件。当年北运河漕运场景宏大。
同时北运河上游的温榆河、支流坝河、清河、潮白河都曾是重要的航道。特别是通惠河是元、明、清三代皇城与运河联结的重要航道。明、清时,朝廷消费,军需民用主要靠漕运供给。
据《北京历史纪年》载:“清雍正四年(公元1762年),将直隶诸河分为南运河、北运河、畿南诸河等四局,设专官管辖”。北运河曾为沟通北京对外航运,南粮北运以及巩固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发挥过重大作用。
在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潞水帆樯”曾被列为“武清六景”之一。按照志书的记载,“潞水一河(指北运河),上达七省漕运,每值夏秋,粮艘估舶(商船),昼夜来往,风帆上下,洵邑中一巨阅也。”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开始,由于海禁大开,加上铁路开通,河漕受到影响。
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兴起与发展,北运河航运事业日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奏请废漕,清政府批准停止漕运,南北漕运终止。“舟车辐辏,万民攒集”。
漕运废止后,河道逐渐淤塞并长年得不到维护,加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运河上相继修建了进水闸和节制闸,致使水流不足,除天津到通州之间尚有小型船只营运外,大型船舶运输基本停顿。1928年京津之间北运河水运的情况:“而今也,沿路窒塞,已成枝节片断之水道。”另据1940年出版的《河北省武清县事情》一书载,“漕运时代,粮船昼夜往来,帆樯相倚,颇有可观。但今日已成明日黄花,弗能重观其盛。不过偶有三两帆船,点缀郊外风景而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北运河进行了规划、修整,并一度恢复了水上运输。民间小型船只也一直从事短途运输,弥补了公路运输能力的不足。据《天津公路运输史》一书载,为解决武清杨村镇油厂煤炭、油料运输的需要,1960年5月,武清县成立了航运站,并配备了45马力、90马力拖轮各1艘,另外购置了其它10艘小型船只,载重总吨位达150砘。上述船只主要航行于天津至杨村之间,还一度承接过由杨村火车站至杨村镇的短途客运,后因发生过一次事故就停办了。1964年5月,由于北运河水量不足,加之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增加以及闸涵设施的阻隔,北运河航运遂终止。
2019年10月份,北运河上起北关闸,下止于甘棠闸,全长11.4公里航线正式开通。2020年4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段正式复航。规划2021年6月,北运河通州段全长40公里的河道将实现全线通航。按照《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2022年北运河通州段将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黄金水道”和“城市名片”。2021年6月26日北京段、廊坊段
旅游通航。
引水工程
主要是引滦入津工程沿用了北运河屈店以下河道作为明渠。引湾入津渠道,从滦河流域的潘家口水库放水,经大黑汀水库抬高水位,发电后送入引滦总干渠,由分水枢纽闸分水,一路流向唐山(南线),称引滦入唐;一路奔向天津(北线),称引滦入津。引滦入津穿越滦河、黎河分水岭的引水隧洞,出洞后流入河北省遵化县的
黎河干流,顺流而下注入蓟县于桥水库,出于桥水库后循州河迂回南下入蓟运河。在蓟运河马营闸上右岸(南岸 )九王庄处的渠首闸引入专用输水明渠,经宝坻、武清、北郊直达永定新河左岸(北岸)。然后通过明渠经大张庄泵站三次提升注入永定新河南边毗邻的新引河,经北郊区屈家店涵洞,顺北运河到天津市区入海河。
河道治理
在元、明、清640年间(1271~1912)是航运业发展的极盛时期,对北运河的治理亦多以保漕运为主。据文献记载:元大德二年(1298)五月,中书省副都水监,对运粮河堤自杨村至河西务三十五处(险工)进行治理,用苇19140束,军夫2649名,度30日毕,督巡河夫修理了自寺町口(今宋庄子)北至蔡村清口、孙家务(砖厂霍屯一带),辛庄、河西务堤,修补卑薄,创筑月堤,颇有成效。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北运河决武清县筐儿港,转年皇帝亲临现场命于冲决处建减水石坝二十丈,开挖引河。夹以长堤而注入塌河淀,由贾家沽道泄入海河。杨村上下百余里河平堤固,有御制碑文志其事。
因历代始终未修建过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因此,河道淤塞,堤防残破,险工较多。据通州区(原通县)县志记载:自明代始,通州区(原通县)境内的涝灾多与此河紧密相关。公元1883~1897年,连续发生15次洪涝灾害,为历史上特大洪涝期。到了民国年间,由于军阀连年混战,根本无人过问治理水害。1935年前后,河务局迁出通州区(原通县),致使残破的北运河堤防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1939年发生特大洪水,北运河堤防溃决,洪水漫溢,通州水文站测定当时最大洪峰流量为1670立方米每秒,造成水淹通州城的悲惨景象。大水过后,通州城外的北运河大堤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灾民,无家可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为发展经济建设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开始有计划地对北运河进行全面治理。1950年春在北运河右岸,自北蔡村至杨村段,在原堤上修筑大型子埝,平均高1~1.5米,埝顶宽2米,汛前竣工。由于北运河连年洪水超过限量,部分堤防长时期被洪水浸泡脱坡,甚至漏洞,虽在北蔡村、白疙瘩村等处修筑后戗,但因大部分堤防薄弱,抗洪能力很低无法安流。为加强两岸堤防,1955年3月底组织民工4229人采取重点加固施工,共完成土方29万立方米,到6月底全部竣工,提高了行洪与抗洪能力。
1950年至1951年,疏浚了青龙湾减河土门楼至狼儿窝32公里河段,可分泄北运河洪水1200立方米/秒,并于狼儿窝修改临时分洪口门,开辟口门以下大黄铺洼为蓄滞洪区。
1963年,海河流域汛期发生大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在前期先治理南线骨干河道,1971年冬至1973年春又开展南北两线全面施工,北线开始了对北四河——蓟运、潮白、永定、北运河的治理。1971年7月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冀、鲁、豫、京、津五省市会议,决定对北运河全线的防洪、除涝、输水进行全面勘测研究,11月提出《北运河补充规划报告》,1972年6月提出《北运河干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自通州区(原通县)北关至土门楼闸,按二十年一遇设计、五十年一遇校核的防洪标准进行疏浚治理,设计泄量850~1330立方米/秒,校核泄量1155~1845立方米/秒,改建青龙湾减河土门楼分洪闸,洪水全部由青龙湾减河下泄。
土门楼至屈家店之北运河段按输水河道治理,输水能力130~100立方米/秒。设计河底高程6.5~-0.13米(黄海高程),设计水位土门楼节制闸上10.29米,闸下10.09米,至屈家店节制闸上2.35米,河底纵坡土门楼闸下至武清县大孟庄1/24000,大孟庄至屈家店1/10000,设计河底宽土门楼至筐儿港32米,筐儿港至屈家店维持原状,河槽边坡1:4,土门楼至屈家店段长74.3公里,一般年份已无泄洪任务,仅供排沥和输水使用,如遇超标准洪水除由青龙湾减河下泄外,还可由土门楼闸下泄至筐儿港,经由北京排污河入大黄堡洼蓄滞洪区。
北运河屈家店至大红桥下子北汇流口段长约15公里,要承泄部分永定河洪水,设计流量400立方米/秒,现堤防高程普遍下降,1985年施测成果与1963年堤防高度相比降低1米左右,最大值下降2.6米。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1986年计算分析,目前行洪能力为200立方米/秒。
1972年,在北运河治理时,将杨村镇上湾段进行裁弯,从部队扬水场向南,穿杨村镇大礼堂和部分公产房及民房拆迁挖成新河,废老弯道及原双龙桥,新建长89米,宽13米,载重量20吨的新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京津公路大桥,调整了河道及公路的走向,使水流顺畅,交通运行便利,同时于下游增添新桥对河道两岸进行护砌,保护了河坡、美化了环境、便利了群众,促进了杨村镇的发展。对武清县、北郊区境内北运河的其它段落亦做适当调整和复堤工程,北运河左堤自武清县高楼村起至屈家店与永定新河左堤相交段进行了加高复堤工程(个别地段因村庄骑堤没做复堤工程)。右堤老米店闸以北,北运河改道新筑右堤,在黄庄村南与老堤相交,老米店闸以南与原老龙凤闸相连,抬高了老龙风河闸顶部高程与护路堤相连,形成一道防洪屏障,防止北运河汇永定河后水量骤增而出险。1972年竣工。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运河亦是波及地带,据查,右堤震毁6处,全长6公里,均为断裂,堤脚外喷沙冒水,河床突起。左堤震毁17处,全长2公里,沉落深度0.1~1米。其中大道张庄险工和左堤的大十百户两处裂缝宽度最大5~6米,塌陷1.5~2.5米。当时正处大汛,为保度汛安全,关闭了土门楼节制闸,停止北运河行洪,武清县组织民工6000余人进行抢修,共做土方44万立方米,投资14.2万元,至1977年5月底竣工。
现堤防管理;武清县负责左堤西王庄~马家口43.8公里,右堤水牛庄~马家口61.8公里;北郊区负责左堤小街子~霍嘴20.5公里,右堤屈家店闸~十里横堤8公里;天津市市政工程局负责左堤霍嘴~子北汇流4.76公里,右堤十里横堤~子北汇流5.7公里。1949年建国后屈家店闸以下北运河做了些护砌工程,有的属1963年后做的至1990年还在起作用,历史稍长的则只留痕迹了。1980~1990年北运河左堤共做浆砌石护坡9处,长4298米,重点在老米店闸以下段。右堤共做3处,长320米(其中1处70米为浆砌石框格内干砌石),位于武清县界内。
涵闸枢纽
北关拦河闸及分洪闸(
北运河北关分洪枢纽),两闸位于北运河起点处,距通州镇中心两公里。拦河闸位于北运河河道上,分洪闸位于运潮减河起点,两闸相距500米,呈一字形布置,中间以土堤相接,土堤长500米,顶宽20.2米,高9米。以此组成分洪枢纽工程。它是北京市东南郊防洪除涝工程的重要建筑物。
北运河榆林庄闸,位于榆林庄北,凉水河入北运河河口的下游,距北关闸22公里。建闸前每年汛前、汛后,当地群众在这里临时筑坝拦水浇地。1967年根据市水利局规划和北京污水出路规划方案,决定修建榆林庄闸桥,拦蓄北京污水经港沟河入海,防止污染天津饮水水源。1973年在原闸东侧修新闸称东闸,原闸称西闸,两闸呈一字形布置,中间以分水尖相连。
杨家洼闸桥,位于通州镇东南26公里的西集乡杨家洼村南,距榆林庄闸15公里,是北运河在本市境内最末一个阶梯。修建杨家洼闸,主要用来拦蓄榆林庄闸下泄的基流和污水,以补充灌溉用水的不足。杨家洼闸、桥由市水利勘测设计处设计,1972年10月由通州区(原通县)水利局组织施工,1973年10月竣工蓄水。闸室底板高程9.53米,门顶高程14.23米,该闸按1级建筑物设计,正常蓄水位14米,闸型为开敞直起平卧式平板闸,闸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1孔,每孔跨度8米,钢闸门,门高4.7米,固定卷扬启闭机,启闭速度1米每分钟,闸上设机架桥和公路桥。
北运河筐儿港枢纽工程。筐儿港枢纽建筑物包括三孑孔新拦河闸、六孔旧节制闸、十六孔分洪闸、十一孔分洪闸、龙凤新河六孔节制闸和排污河穿运倒虹吸。筐儿港枢纽工程是水利综合性建筑群体,是中国华北地区所少见的群体工程之一,主要工程效益是防洪、调洪、蓄水、灌溉、供水,防污排污,六孔老闸在1954年汛期曾过流143立方米/秒,最大闸上水位曾达8.28米,超设计流量78立方米/秒,超设计水位1.78米,灌溉实际面积6万亩。新、老闸在引密云水库水时期都起了作用。
老米店节制闸,位于武清县老米店村北运河上,为防止永定河洪水向北运河倒灌,确保京津铁路及沿途的安全修建此闸。1971年10月动工,1972年9月竣工。为开敞型式,共7孔,中间一孔高6.5米,宽8米,两侧边孔6孔,单孔高4米,宽3米,中孔平板翻转钢门,边孔平板直升钢门。闸底板高程1.7米(黄海高程,本闸同),设计上游水位5.43米,设计下游水位5.23米,设计过闸流量160立方米/秒,校核上游水位7.63米,校核过闸流量200立方米/秒。
北运河屈家店节制闸,属
屈家店水利枢纽的一部分,由于历史上永定河下泄水流中携带大量泥沙汇入北运河,使北运河、海河及天津港口严重淤积,影响到海河及天津港的航运业。为此于1930年开始在天津北郊修建屈家店枢纽工程。包括北运河节制闸、船闸、新引河分洪闸。根治海河时期又修建了永定新河分洪闸等。
北运河土门楼枢纽,包括土门楼泄洪闸和木厂节制闸。土门楼泄洪闸位于香河县西南北运河左岸土门楼村北,为向青龙湾减河分洪而建。明代曾用条石铺砌滚水坝,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将滚水坝中间一段(长95米)降低一尺。1924年在滚水坝上增建了闸墩闸门,总宽127米,40孔,净宽110米。1973年重建。根据规划,土门楼闸按北运河20年一遇洪峰流量1330立方米每秒设计,50年一遇洪峰流量1845立方米每秒、分泄1620立方米每秒校核,其余洪水由木厂闸下泄。为给天津市送水,1960年9月建成木厂节制闸。
流域概况
北运河水系是海河流域五大支流之一,流域面积为616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952平方公里,平原面积5214平方公里。流域上游为山区及丘陵区,属燕山山脉,山区海拔一般在500~100米,最高峰达1000米左右,山区地质除了震旦纪矽质石灰岩和中生代矽质石灰岩外,并具有大片的花岗岩和部分火山岩。中下游平原大部是易涝地区,间有封闭式的低洼盐碱地区。
该区气候属大陆性季风区,年平均降雨650毫米左右,75%集中7~8月,且常形成暴雨中心。春冬雨少、风多,土壤严重失墒,年际降雨变化幅度大,造成春旱秋涝、旱涝交替,河道丰枯流量相差悬殊。据通州区(原通县)水文站1917年至1963年47年资料记录,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210立方米/秒(1955年);最小枯水流量为1.88立方米/秒(1919年)。
流域内主要有北京、天津两座中国一线城市。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北京位于北纬39度56分、东经116度20分,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东面与天津市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
天津市,地处太平洋西岸,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天津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是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天津背靠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经济腹地辽阔,是中国北方十几个省区市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拱卫京畿的要地和门户。
温榆河、小中河、通惠河、北运河及运潮减河这五条河流汇聚于通州北关,被称为“五河交汇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