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中学,位于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南路135号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现为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历史沿革
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潞河男塾。
清光绪四年(1878年),校址迁至新城南门外晒米厂东南,局面渐次扩大,更名为潞河学校。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潞河学校被焚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
辛丑条约》,美国基督教公理会重建潞河学校。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潞河学校建成,设大学、中学二部,改称协和书院。
民国元年(1912年),协和书院更名为华北协和大学。
民国六年(1917年),华北协和大学大学部迁出并入北京汇文大学,中学部更名为私立潞河中学。
1951年10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接管私立潞河中学,更名为河北省通县中学。
1955年,河北省通县中学更名为河北省通州一中。
1958年4月,河北省通州一中更名为北京市通州一中。
1960年,北京市通州一中更名为北京市通县一中。
1987年,北京市通县一中更名为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建筑格局
潞河中学建筑主要包括卫氏楼、谢氏楼、文氏楼、潞友楼、饭厅和协和书院教士楼,均属近代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主要建筑
卫氏楼
卫氏楼位于校园中央北部,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落成。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平面呈“┌┐”形,地上两层,正中前后设门,为楼梯所在。建筑两端凸起平面呈多角形,东西相应。原为红色铁板瓦坡顶屋面,施“人”字梁,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改为圈梁楼板。楼顶采用西式城堡造型结构,并与中国传统古城墙模式相结合。屋顶上设女儿墙垛口,楼角处设西方城堡式瞭望塔,塔下部采用砖砌倒悬圆锥装饰,檐下密砌联拱小券装饰。建筑一层前设砖券走廊,二层设拱券及砖砌护栏。南门立面突出,二层设拱券及护栏,门头嵌长方形匾额,书“卫氏楼”。
谢氏楼
谢氏楼位于卫氏楼正前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造,平面呈“十”字形,红瓦四坡顶,南端突兀高起,顶层悬挂西式铜钟一口,作用类似于中国钟鼓报时,四壁设窄长券式立窗。建筑下层中间辟拱券门作为南北通道,拱券之上嵌方形匾额,书“谢氏楼”,楼内做东西向楼道。建筑屋顶装饰及窗式样均与人民楼类似。现存为1987年按原样复建。
文氏楼
文氏楼位于谢氏楼东,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造,与潞友楼东西对称,平面均呈长方形。形制与卫氏楼基本相同,但无廊,有地下室。
潞友楼
潞友楼位于谢氏楼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毕业生
孔祥熙捐资修建。与文氏楼东西对称,平面均呈长方形。檐部仍遗洋风形式,门上第二层和第三层间额处嵌汉白玉一块,上横刻楷书“潞友楼”,东北角檐下嵌白石一块,横刻“1935”字样,有地下室。
饭厅
饭厅位于卫氏楼东侧,是一座平房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西洋风格,设东南二门,其中南门突出。屋顶式样、装饰及窗式样均与卫氏楼相同。
协和书院教士楼
协和书院教士楼位于北大门外西高冈上,原建筑为相邻的三座二层楼房,现仅存西面一座。现存建筑为砖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采用铁板瓦屋顶,立面饰砖券玻璃门窗,楼内结构不规则,随形而设。
文物价值
潞河中学建筑均属近代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其中一部分建筑带有中国传统手法,整体环境艺术价值较高。
文物保护
1990年2月23日,潞河中学原教学楼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包含潞河中学在内的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2月3日,潞河中学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潞河中学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南路135号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内。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317、809、T102、T22、T43路公交车,在潞河医院路口西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距离潞河中学约7.6千米,驾车约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