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尔
蒙古族多声部音乐概念的总称
潮尔,是蒙古族多声部音乐概念的总称,泛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音音乐形式。潮尔琴代表的弓弦潮尔只是其中的一种,广为流传的呼麦是喉部潮尔,还有吹奏的冒顿潮尔,这些可以共鸣的多声部音乐,都统称‘潮尔音乐’。
历史溯源
潮尔(弓弦潮尔)是北方草原民族弓弦乐器,可分为潮尔类乐器和胡尔类乐器两种。蒙古族潮尔类乐器有:潮尔(流行于科尔沁、喀喇沁地区)、锡纳干·胡尔(“锡纳干”为“勺子”,流行于锡林郭勒、喀尔喀等地)、叶克勒(意为“马尾”,流行于新疆、阿拉善地区)、阿日森·胡尔(“阿日森”为“皮”,流行于昭乌达、科尔沁北部)等。这些乐器称谓不同,流行区域不同,形状、定弦不同,音乐表现也相异。现代马头琴是由蒙古国及中国专业音乐家在这些乐器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文献资料显示,13、14世纪便有潮尔乐器流传。潮尔共鸣箱有倒梯形、多边形、椭圆形、勺形、瓢形等不同形状,大小不一,多数为单面蒙皮,琴头除了马塔尔(鳄鱼)首外,还有龙首、兽头、鸟首或无首,琴颈有曲颈和直颈两种,长短彼此不同;木制琴码,演奏时琴码上方斜插一把蒙古刀。其定弦为正四度定弦,与现代马头琴反四度定弦正好相反。潮尔演奏时用右手拉弓,用左手拇指、食指和无名指按弦演奏。潮尔的低音弦一般不用来演奏旋律,而与高音弦同时拉响,奏出持续低音,与高音弦旋律声部形成二声部,另外,潮尔上的泛音十分丰富。与马头琴善于抒情的表现风格不同,潮尔更善于表现叙事性和吟诵性的音乐风格以及内在深沉、苍凉质朴的情感表达。过去主要用来为英雄史诗和叙事民歌伴奏。
艺术特色
潮尔音乐中有弹拔潮尔(突布秀尔)、弓弦潮尔(在科尔沁直接称其为潮尔)、喉音潮尔(又称为呼麦)、潮尔哆(由多人用喉音伴奏,一人演唱的长调歌曲)等形式。
潮尔哆是蒙古民歌的一种,由两部分组成,即几个人演唱低音,一个人唱高音长调歌曲。
制作与结构
弓弦潮尔的制作与结构
早期的潮尔制作工艺比较简单,琴头是长方型的,没有任何装饰。后来琴师和匠人在琴的造型上做了很多装饰。琴箱有倒梯型、方型、六边型等。琴箱前后用羊皮、马皮、牛皮蒙面,背面设有音孔。琴弦固定在琴箱低部连接到琴尖部两个弦轴上,琴码分上下两个。
潮尔的结构比较严谨,有琴头、琴杆、琴箱、琴弦、琴弓和琴码等主要部件。琴箱有倒梯型、正梯型、方型、六面型;琴头也有不同造型,有马头、鹿头、龙头、人头等雕刻的,潮尔有其独特演奏指法,用母指、食指、无名指按弦上下滑动,有揉弦、压弦、打弦。四度定弦,五度定弦,能演奏出自然泛音、人工泛音和非常优雅的合声(两声部)效果。
琴弦和弓弦均用马尾制做,两根琴弦“外高音”、“内低音”。每根琴弦90个马尾:120个马尾。传统的定弦法蒙语叫“扫利日呼格”,是四度定弦法、还有五度定弦法。指法用母指、食指、无名指、小指紧贴在琴弦上下滑动,有自然泛音、人工泛音,还有揉弦、压弦、打弦、上滑、下滑等演奏技巧。
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初色拉西先生把潮尔推向了鼎盛时期。色拉西先生去世后被追任为“潮尔艺术大师”。色拉西(1887~1968),蒙古族潮尔大师,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科左中旗人;1949年加入内蒙古文工团,60年代初赴京讲学、录制唱片,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音乐资料;生前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代表曲目有《朱色烈》、《乌拉盖河》、《本宾希里》、《海龙》、《碧斯曼姑娘》、《满都拉》等。
相关机构
内蒙古潮尔协会——
内蒙古潮尔协会由内蒙古文化厅于2008年11月批准组建,内蒙古民政厅备案的为发扬、传承、挖掘、整理内蒙古自治区
潮尔音乐艺术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团体。
内蒙古潮尔协会会长:布林巴雅尔
副会长:纳呼和
布和那生
格日乐图
秘书长:张劲盛
内蒙古潮尔协会名誉会长:美丽其格
明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3 18:42
目录
概述
历史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