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彩瓷烧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州彩瓷烧制技艺,广东省潮州市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潮州陶瓷历史久远,可谓“有瓷即有彩”。据考证,唐宋时期,潮州就有瓷器生产,笔架山窑(宋窑)瓷器已有刻花,彩花,堆花等技法及釉下装饰手法。
明朝是青花发展时期。
清初粉彩流行。同治末年(1874年),枫溪瓷区已有公合成,永利、和顺诸家彩馆从事瓷器彩绘作业,这是潮州“十窑彩”之始。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枫溪陶瓷工人姚华首先在枫溪首开釉上彩瓷庄,从此潮州就有彩瓷。光绪十五年(1889年),枫溪人吴合禧又在西门街开创玉顺瓷庄,随后枫溪人纷纷进城开办彩馆,由此彩瓷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瓷商从广州引进釉上彩颜料及样品,并把各地(主要来自饶平)白瓷集中在潮州设点加工,并称之为“本彩”(意即在本地加彩)。颜料主要来自广州。当时加工的器形品种不多,为主是些博古类的盘、碗、杯、碟等。装饰形式以绿底,绿边中间饰花为主,画面多为四季花加梅、兰、菊、竹、荷花、牡丹及花蝶。后来进一步发展到使用粉彩原料。绘画题材也由原来的四季花蝶扩展到人物画。画工比较精细,装饰技法也由原来平涂摺彩发展至洗染。这一时期,枫溪、潮州城有彩馆20多家,从业300余人。
清代,潮州民间工艺百业俱兴,出现了“绘墙画、画佛像、彩花灯、描绣稿、捏面塑、画候壳扇”的艺人如谢兰圃、庄淑舆等名家,他们一专多能,既画扇又画绣稿,也兼彩瓷。如庄淑舆、许云秋等人,他们师承闽派画家詹云技法,将人物生动地绘制在洁白的瓷面上,产品富有国画味,达到新的境界。宣统二年(1910年),潮州彩瓷艺人廖集秋和许云秋、谢梓庭等人的潮彩作品——1.2尺的“百鸟朝凤四季盘”及釉上彩绘人物盘、碗等器皿,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获得高度评价。
民国年间,潮州彩瓷业继续发展。民国三年(1914年),廖、许等人的作品被选送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出。潮彩作品开始在国外留下好的印象,自此,颇负盛名的“潮彩”誉飘海外。潮州陶瓷产区有彩馆近百家,从业人员千余人。抗战前,由于国外市场的需要,加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引进国外陶瓷釉上彩绘原料(其色薄、透明、鲜艳夺目),才在原来本彩基础上转变为现在的潮彩。
抗战时期,由于潮汕沦陷,各经营彩馆分别向内地迁移,原来在潮州的彩瓷工人技艺人员也分别向大埔高陂、饶平、兴宁、梅县等地扩散,并在这些地区扎根传播技艺,加速了当地彩瓷业的发展。抗战胜利后,潮州各家彩馆陆续复产。汕头市也开始发展彩瓷生产。
1950年,由潮州(源裕、通利、南兴、玉顺、双艺、合成昌、陶成玉)七家私营彩瓷庄重新组合,成立潮州城镇联营彩瓷庄。1952年9月,成立不久的联营彩瓷庄因无法经营,资本家全面解雇工人。不少技艺人员分散到周边各地(包括香港、澳门)。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发展,由17名失业技艺人员成立彩瓷加工组,生产自救,此后发展至22人。潮彩由此初成雏形并发展。1954年又成立潮彩生产组。人员达40多人。1956年,流落在港澳、高陂、饶平等地的几十位潮彩艺人回到潮州并成立彩瓷生产合作社,人员发展至70人左右,1958年发展到108人,到1969年已发展至500多人。
潮彩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昌盛时期,当时潮州有彩瓷专业厂6家。其中,潮州市彩瓷厂拥有4000多名职工。其产品出口七十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8个省,占汕头口岸出口瓷器60%以上。为了使潮彩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有关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政策,潮州彩瓷被列入保护工艺门类,同时“潮州彩瓷”也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重点保护项目。
工艺特征
整体风格
潮彩运用新彩颜料,结合传统釉上彩绘艺术并运用国画技法,吸收潮州民间姐妹工艺,如潮绣、潮州木雕、潮州剪纸、民间绘画(如漆画、墙画、佛画)等传统工艺表现手法,融入到潮彩表现形式中来,从而形成了独特地方风格彩瓷彩绘流派之一。潮州彩瓷具有构图饱满、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优美生动、格调高雅的特点。
绘画技法
潮州的彩绘技法把中国画技法和潮州民间传统绘画手法融为一体,主要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其主要图案有渔樵耕读、山村访友、寿翁、戏剧人物、丹凤牡丹、牡丹白头翁、龙、凤、狮、垂柳骏马、鸳鸯莲、柳燕、松鹤等。当时师傅的彩绘技艺比较全面,俗语有“师傅四件齐,狮、龙、满牡、莲”,也有一些应外销需要,制作的产品纹饰为装饰性较强的花卉组合纹或缠枝花或花蝶、花鸟为题材,以符合“东洋”“西洋”审美兴趣的要求。主要的画法有工笔、意笔、兼工带写。工笔以双勾法画出图案主体的轮廓线,一般线条都较简练,结构严谨,特别是对人物的勾勒,体现出既熟练又形象的写实功底;意笔多以单笔点画,草率中见活泼,如梅、兰、菊、竹、牡丹花的画法等,山水纹饰则多以工意兼写,运用三维透视、表现近、中、远景,层次分明,题材以仿八大山人笔法的水乡胜景为主。艺术设计审美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其用笔、着色都十分讲究,色彩鲜丽,可赏性强,体现了潮州大窑五彩的鲜明个性和独特艺术效果。
工艺流程
潮州彩瓷生产的常规环节包括:成型、修坯、施釉、烧制(素烧或烧成)、彩绘。彩绘可以在泥质胎件、素烧胎件和釉烧(烧成)胎件上进行。由于彩绘的花面处于釉的上面或下面,因而有了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中彩的区分。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彩瓷的作品(产品)具有双重价值。一是使用价值,如花瓶可以用于插花、餐具可用于用餐等;二是艺术价值,如彩绘花瓶可称为艺术品,瓷板画可作为艺术挂壁画等。数千年来,陶瓷是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并且不被其它材质所代替,是因陶瓷具有优良的使用功能(如卫生实用等),并且具有艺术展示功能(可供欣赏)。彩瓷赋予陶瓷旺盛的生命力,能够使陶瓷艺术锦上添花,使陶瓷品种五彩缤纷,使艺术陶瓷在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的釉上堆金、描金工艺的成功研发,应用于生产,成品大量出口海外带动了潮州工业的发展,对潮州的经济起飞功不可没。
高温釉下彩的成功研发,有效解决了色彩氧化、脱落,保留了色彩丰富的潮彩优点,潮州彩瓷已经成功蜕变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名副其实的“潮彩”。
传承人物
叶竹青,男,汉族,2014年11月11日,叶竹青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潮州市申报。项目名称:潮州彩瓷烧制技艺。
谢金英,男,汉族,2014年11月11日,谢金英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潮州市申报。项目名称:潮州彩瓷烧制技艺。
保护措施
当代从事手工彩绘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青年人不愿学习,潮彩技艺人员已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状况。为促进潮彩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作为“潮州彩瓷烧制技艺”保护单位,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潮彩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和《潮州工艺》杂志,加强对潮彩的宣传力度。“潮州工艺美术网”的网上展馆,设立了潮彩专栏。在《潮州工艺》杂志和“潮州工艺”微信公众号,将潮彩精品和潮彩的非遗传承,作为宣传推介的重点。
二、加强学习培训,促进潮彩的传承
举办各种论坛、讲座,提高潮彩非遗传承人艺术素养。邀请了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王辉和永新华韵总裁张坤兰举办“当代工艺美术审美和非遗传承创新”讲座,邀请山东艺术设计学院国画系教授陈毓生举办“书画创作漫谈和创作演示”和邀请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许洪林举办“美之术与术之美――谈艺术创作的意识和中国山水画创作演示”等,组织潮彩非遗传承人、潮彩大师、工艺美术师等参加,提高潮彩从业人员的艺术素养。举办“潮彩烧制技艺培训班”,聘请蔡禧平、蔡秋权、陈锡藩、谢小春、苏泽明等非遗传承、大师等为培训班导师。培训以理论讲解和实操创作相结合,以实操创作为主。首期在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展馆内较为系统地教授“梅、兰、菊、竹”等国画的基本画法,后期讲授“潮彩知识和技艺”、“潮彩色料技术”和“潮彩的烧制工艺技术”等等。
三、加强展示推广,使潮彩被更多人所认识、喜爱和收藏
组织潮彩非遗传承人、潮彩精品参加国内各种展会。组织参加了“2018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2018中国(温州)工艺美术博览会”、“2017中国(厦门)陶瓷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精品展”和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精品展”等展会。组织潮彩非遗传承人、潮彩精品参加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举办的“互联网+潮州市工艺美术精品展”,展示推广潮彩,促进人们关注、喜爱和收藏。
四、加强研究创作,构建潮彩保护实践全链条
为加强研究创作,在创新中加强对潮彩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着手建设“潮彩研究创作室”、“潮彩物流室”、和“烧制工艺技术室”,并将与现有的展馆、培训室等统筹使用,从而形成潮彩烧制技艺从宣传、培训、研究、创作、物流、烧制到展示推广的潮彩烧制技艺保护实践的全链条。引领潮彩技艺走向符合当代生活与审美的方向,在全省、全国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创建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保护实践示范单位。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获得“潮州彩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潮州彩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08年12月24日—2009年1月5日,潮州陶瓷彩绘艺术大师作品展在广州荔湾周门北路40号首层彩虹会举办,此次展出是广州首次专题介绍、展览潮彩大师作品的展览,十三位国家级、省市级大师的70多件作品展现。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0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