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摩擦
海潮运动中海水与地球固体表面以及海水质点间发生的摩擦现象
潮汐摩擦(tidal friction)一般指海潮运动中海水与地球固体表面以及海水质点间发生的摩擦现象。由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自转周期和月球公转周期不同、海水的粘性所引起。始于人类对潮汐现象和月相变化关系的认识。在中国,东汉王充就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论衡·书虚》)唐大中四年(850年),卢肇提出朝汐是“日出没所激”(《海潮赋》),猜测到了潮汐现象与太阳的影响有关。
定义
潮汐包括陆潮,气潮和海潮,而以海潮最为显著。海洋水体在月球引潮力作用下(太阳的引潮力仅为月球对地球引潮力的1/2.2,故作用很小),产生潮汐变形,由于内摩擦的作用,地球潮汐形变的产生需要一段延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潮汐摩擦。潮汐摩擦的延迟作用将产生一种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力偶,因而使地球自转减慢。早在1754年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就提出过这个理论。经过对古代日食纪录的研究表明地球自转周期每个世纪变长1—2毫秒。通过对珊瑚化石生长线的研究,得知三亿七千万年前每年约有400天,这是由于长期潮汐摩擦作用使地球自转变慢的证明。另外,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的周期性变化,如春季长o.001秒,秋季短o.001秒,上半年慢0.03秒,下半年快0.03秒,也和潮汐摩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