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剪纸是广东省
汕头市潮阳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与
潮阳英歌舞、
潮阳笛套音乐并称“
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同时被国家列入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先后有许多作品获得省级、国家级和国际
剪纸艺术展奖励。
简介
潮阳剪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
潮汕地区,以潮阳区铜孟、
西胪、和平、贵屿等镇为代表。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
这一
剪纸样式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
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
除上述品种以外,潮阳剪纸也有一些装饰性的小花样,如
供品花与礼品花等。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
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阳区政府组织力量对潮阳
民间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
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个花样,出版了《潮阳民间剪纸》一书。
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阳剪纸作品入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博览》和《潮汕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等书。
1997年,潮阳区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现在潮阳民间剪纸的主要传承人有张佩龙、蔡名英、李婵仙等。但健在的老艺人平均年龄已在75岁以上,迫切需要年轻人加入其中进行继承。
潮阳剪纸历史
关于潮阳
民间剪纸的起源时间,相关文献未能找到确切记载。但从
剪纸作品的题材内容和刀法上研究,潮阳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发育,可能在东晋“
永嘉之乱”时,由迁入潮汕的中原移民带来并加以发展。
潮阳文化馆在上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民间剪纸工作中,收集到的500多件作品,其中一件用棕色丝纸剪成的作品《蝙蝠》,据考证为清朝雍正年间之物,是潮阳民间剪纸目前尚能见到的最早作品。
潮阳剪纸已有几百年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沉浮,曾几度兴盛又几度静寂,然其传承的生态链条却从未断裂。就像在解放初期“破四旧”等运动中,钟爱剪纸的艺人也从未搁置剪刀,还把自己和祖传的剪纸作品视为生命般加以保护。而对于群文工作者,一条无形的传承链也贯穿其中,从1986年至今,
刘启本、翁木顺、林荣坤等群众文化馆工作人员都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努力地做好这门优秀传统艺术抢救、传承和保护的接力工作。
对潮阳剪纸进行挖掘、搜集和整理,从它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研讨、总结,并积极编印
剪纸集、举办剪纸展和撰写论文来扩大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申报
剪纸之乡到潮阳剪纸成为全国非遗保护,他们都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与汗水。同时,他们不忘培养传承接班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对潮阳伊梨园幼师们剪技的发掘培养,到如今以文化馆为重点基地的对一批剪纸新秀的栽培推介,都是可圈可点,行之有效的。近年来剪纸还被文化馆列入少儿美术课程,以保证传承的生态链永不断裂。
创新是传承艺术
如果说潮阳历代劳动妇女的智慧都在
剪纸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话,那么我们的继承者也正逐渐将这种智慧放大、开发与利用。
从吉祥谐音的寓意、疏密有致的构图,花中套花的手法,我们都把老祖宗那一套继承下来。
如今,剪纸新秀的创作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每次大展大赛中潮阳剪纸从没空手而归。因为她们懂得怎样运用潮阳剪纸的特色语言来寻找有意义的切入点进行创作。
只要设定一个主题,她们的小剪刀便能纵横千里,无所不能地表现。
如2008年获得1金2银奖励的陈绵娜,面对这么大的荣誉,朴实的她毫不掩盖自己剪龄之短,她说从2005年文化馆组织的反腐倡廉剪纸活动时才算真正开始学习
剪纸。
她觉得作为文化馆的人员,有更多有利的条件来熟悉潮阳剪纸,吸取其精华。当然,这与她有较强的驾驭题材的能力与创造能力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创新是传承的意义所在,要做好潮阳剪纸的传承保护工作,得掌握好其艺术规律,充分展示其不凡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使之发扬光大。
获得荣誉
第四届国际
剪纸大赛中获优秀奖作品:刘文玲的《福聚汶川》,洪璇如的《满园春色》
刘文玲的《福聚汶川》,一个个如意结串成一个个圆圆的心愿,一双内装福字的汇成心形的巨手托起一座山川。运用的是古老的
剪纸语言和符号,表现的却是万众一心情系灾区的动人画面。
洪璇如的《满园春色》剪的是富贵的牡丹、飞舞的蝶儿、高挂的
灯笼等传统花样,反映的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2008年第四届国际剪纸艺术展金奖:陈绵娜《爱心传递》
2008年获“南风韵”全国剪纸大赛银奖:陈绵娜《为国争光》
2009年陈秀明创作的《小康家》剪纸作品荣获第十三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民间艺术品类)入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