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村
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下辖行政村
澄江村,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于都县东北部、葛坳乡北部,北接宁都县,东邻曾子村,南靠杨梅村,西与陈田村毗邻。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6.6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南吴时期,谭文谟在澄江开基建村。
宋代,谭文谟第九代孙谭文景迁回故乡澄江居住,扩建村庄。
清代,澄江村谭氏家族发展昌盛,在外经商或为官的子孙反哺家乡,回乡建立祠堂和书院。
1949年8月,属赖村区永和乡。1950年4月,属曲洋区澄江乡。1958年,属澄江公社,称澄江大队。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澄江大队改为澄江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澄江村位于葛坳乡北部,北接宁都县,东邻曾子村,南靠杨梅村,西与陈田村毗邻,距于都县城约60千米。村域面积6.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澄江村地属赣南丘陵地貌,村落座西向东,依山而建,村庄身处田地中央,田野周边山体环抱。
水文
澄溪河由北向南,穿过环形山,进入澄江村,尔后蜿蜒绕村而过,又从两山交汇处款款南流,最终汇入梅江
自然资源
澄江村有耕地面积1493亩,林地面积5772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9.4%,林业资源丰富,又因山坡低矮,土质松软,阳光与水源充足,山地适合大规模种植。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澄江村枕山、环水、面屏,形成山、水、田、居的景观风貌,村落居住、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三者和谐有序。
空间布局
澄江村境内村道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北边与319国道相通,南边通向本地集市及周边村庄,数条石街巷道相互连通,大部分房屋沿溪而建。村落肌理保存较为完好,一栋栋古民居组成几大建筑群,井然有序地分布在村中的“井”字形古巷两旁。
经济社会
人口
2020年末,澄江村辖区人口约1500人。
经济
澄江村的从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由于澄江境内多山耕地少,因此农业以茶油、水稻种植为主,兼种玉米、豆类等杂粮,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白莲。
主要景点
中宪第
澄江村当头排在最前的一座祠堂,门牌上写着“中宪第”。“中宪第”是澄江村人纪念和祭祀先祖谭文景的祠堂,其意为官至大夫的宅子,以示光宗耀祖之意,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的传统。
后龙山
后龙山,位于澄江村后,自南向北延伸,在距村子一侧二三百米处与村前小山相连,在村子周围形成了一个近乎闭合的数百米高的环形山。
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位于澄江村中心,建有停车场。广场中有两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樟树。
乐善亭
乐善亭,位于澄江村澄山组,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始建,民国九年(1920年)重修,1990年再修。南北走向,砖木结构,硬山顶,观音兜式封火墙,拱门,南北门连接鹅卵石铺就的古驿道。面阔4.9米,进深6.9米,高5.5米,占地面积33.81平方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以行政村驻地澄江圩命名。
文物古迹
澄江村有谭氏宗祠24座,其中谭文景祠、谭雪窻祠谭渊泉祠谭文渊祠、谭云窻祠、谭仲常私屋、相明翁祠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项目
公婆吹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澄江人的传统技艺,全村有唢呐手六七十人,由传承人组班,常年活动于本乡、邻县、外省各地。
半班戏是澄江特有剧种,清朝嘉庆年间自吉安、永丰传入,属赣中采茶戏系统,在澄江一带传承久远,每逢正月新春或吉庆都会唱半班戏。
木偶戏一般在庙会、祝寿、新居落成等喜事时上演,剧目多取材于《三国演义》《西游记》《说唐》等。
茶篮灯是澄江村传承下来的戏种之一,清朝乾隆年间由赣县、安远传入,有摘茶歌、倒茶歌、采茶歌和卖茶歌,表演诙谐有趣,抒情色彩浓郁,故事情节简单易懂。
荣誉称号
2014年11月25日,澄江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0年12月17日,澄江村荣获第一批“江西省森林乡村”称号。
旅游信息
从赣州市区出发,沿319国道葛坳乡路段右转,不久便可到达澄江村。
参考资料
澄山乐善亭.于都县人民政府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15 14:28
目录
概述
村落历史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