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渚村古属莆田县武化乡仁德里(唯东黄自然村原辖兴教里)。据俞钊《梯云斋记》载:“澄渚之地,陈俞世族居也。自唐林蕴就陈暄市地,筑读书草堂于梯云斋之北,遂改陈为澄,改俞为渚。”是为澄渚地名之由来。
历史沿革
唐贞元间,观察使李琦又在澄渚村创办闽中首所官学梯云斋,延纳学者,讲道穷经,一时“比屋业儒,俊选如林”,“人才彬彬然其盛”。澄渚书堂、梯云斋与郑露三兄弟创办的城南湖山书堂相辉映,澄渚成为中唐时期莆田教育中心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向工农子弟开门。1951年冬,澄渚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办冬学上夜校(也称“民校”),掀起学习文化、扫除文盲的热潮。
历史文化
澄渚村的古文化积淀丰富,境内存留大量的古建筑、古墓葬、古桥梁、古民居、古碑刻,如九牧祖祠、三台拱曜、梯云斋、澄渚桥、龙凤榕、慧泉井、“澄渚”、“寿山”、“福水”、“俞氏世家”石碣以及“紫薇旧第”、“中宪第”等石匾。此外,今存明成化十二年(1476)初修的《澄渚俞氏族谱》,不仅完整记载了俞氏世家历代繁衍世系,还详尽记述明清时代境内及紫霄山、三山一带的山川地理、水利古建、风物掌故,保存了俞氏先祖和历代名人创作的大量诗词、楹联、碑记、文论,更为珍贵的是,《启相诗文录》《订同看戏》篇中女优参与梨园演出的实录,是研究莆仙戏剧史的重要资料。上述这些文物古迹,足以见证古代澄渚村科甲的昌盛和文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