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Lishui River),因澧水上游“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而得名,又因
屈原“沅芷澧兰”诗名曰兰江。
干流情况
地理位置
澧水,因澧水上游“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而得名,又因屈原“沅芷澧兰”诗名曰兰江,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流经湘鄂两省,地理位置在北纬29°30′~30°12′,东经109°30′~112°0′之间。
基本数据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中最小的一条,河长不及湘江长度的一半,流域面积仅及湘江的1/5,但由于中上游与长江三峡属同一暴雨区,降水量特多。径流模数居全省之冠,并以洪水涨落迅速而闻名。
干流共纳入5千米以上河流326条,流域面积18496平方千米,石门三江口站年平均流量475平方米/秒,河道平均坡降0.788‰,属山溪性河流。
流经地区
澧水上源有三,即北、中、南三源。北源一支出桑植县
五道水镇杉木界,一支出桑植县西北八大公山天堂窝,二者在五道水会合,通常认为是为主源。中源又名绿水河,源出桑植县八大公山东麓,源头在龙山县大安乡翻身村,2013年左右被认为是澧水的主源;南源又名上洞河,源出永顺县龙家寨东北。南中两源先在两河口相会,后又与北源在桑植县打谷泉与桥子湾的小茅岩汇合后东流。三源会后,往东南经桑植、永顺,再从永顺与大庸边境转向东北,经大庸、慈利、石门、临澧、澧县、津市等县市,由小渡口注入西洞庭上之七里湖。
传统以北源为干流起始点,自北源桑植杉木界至常德澧县小渡口入洞庭湖,全长388公里;2013年左右,以中源桑植杉木界为干流起始点,至常德澧县小渡口入洞庭湖,全长407公里。
上游
澧水干流自北河源至
桑植城为上游,河长96千米,两岸多崇山峻岭,山峰在1000~2000米之间,山深林密,雨量充沛,年雨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流域坡度大,河道平均坡降达2.67‰;河谷深切,险滩毗连,水流湍急,一般只能通航2吨的小船。
中游
澧水从桑植至石门为中游段,河道长226千米,平均坡降为0.754‰。河道先由桑植城作南 南东方向穿岭谷而下,至永顺东侧及大庸所,受阻于武陵山地,于是作九十度大转弯,沿保靖—慈利大断裂带,顺武陵山主脉西北麓作北东—北东东流向。两岸多陡岭高丘,峡谷与盆地相间,其中如上岩河、中岩河、下岩河,就属幽深峡谷段,而大庸、溪口、慈利、石门等城镇皆分别处于沿河串珠状的盆地中。
从桑植到大庸,澧水大部分流经灰岩峡谷,水流湍急。大庸市以上,澧水先后接后墙河、大溶溪、茅溪(又名甘溪)等支流。大庸以下至慈利,澧水河于溪口南接九斗溪后,形成溪口—甘堰山间盆地。甘堰东北至岩泊渡之间,时有束狭河段,沙刀湾一带水深流急。岩泊渡以下,两岸地形逐渐由窄变宽,进入慈利山间盆地,沿河展现比较宽坦的冲积平原。干流在慈利县城从左岸接纳第一大支流——娄水。
慈利县城以下,两岸崖峰夹峙,多峡谷急滩,至石门三江口从左岸接纳第二大支流——渫水。
下游
从石门至津市66千米,为澧水下游。沿岸山势逐渐低缓,除局部地段,一般海拔高度在35~80米之间,河道平均坡降为0.204‰,逐渐展现开阔的平原地貌。在临澧西侧拦截澧水干流,兴建了青山水轮泵站,可发电,并灌溉田地。自张公庙以下,澧水干流泻入
澧阳平原。
尾闾
澧县小渡口以下称澧水尾闾,与松滋河、虎渡河相通。小渡口至七里湖河道,在濠口有松滋河西支汇入,并有五里河与松滋河中支沟通,七里湖出石龟山,经蒿子港,在芦林铺与松滋、虎渡水相会,流入西洞庭湖。澧水一部分在窑湾注入目平湖,主流经、至南嘴分别从赤磊洪道及黄土包河注入东、南洞庭。从小渡口至南嘴全长91.4公里,河面宽1200—5000米。
水文特征
降水
澧水与长江三峡同属一个暴雨区,上游有以五道水为中心的降水高值区,因而流域内降水分布的特点是:上游多于下游,丘降区多于平原,尤以西北部高山地区降水量特大。干流桑植以上和淡、渫二水,平均降水量在1600—1800毫米毒同。1935年7月3日至7日,慈利、石门西北部、曾发生大面积高强度暴雨,据地区气象部门推算,多达800毫米以上。中下游虽较上游降水要少,因处于降水高笸区边缘,慈利县城多年平均阵水也在1400毫米以上,1980年,最大达2103.3毫米;在石门县城多年平均降水1360毫米,1980年,最大达2215.8毫米萨下游和尾间降水较少,临澧、澧县、常德等县,多年平均在1300毫米左右。降水时间分布,以4至8月最多,约占年降水量的70%,其中又以6、7、8月最为集中,如五道水站1954年7月降雨量达789毫米。冬季降水甚少。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淡、渫二水常形成局部洪水,如1969年7月4日,澧水干流的来水量每秒为6650立方米,而支流瀵水的长潭河站实测每秒达5850立方米。1971年6月3日,渫水的水竹巷日降雨仅181毫米,皂角市站却发生建站以来的最大洪水。
流量
澧水上游海拔2000米左右高山,山高坡陡,雨量丰沛,大庸以上径流量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的凉水口以上达1500多毫米,为全省之冠,下游径流深在600毫米左右。澧水的径流主要来自上游和主要支流溇水,径流模数比湘、资、沅水大。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1亿立方米(1951~1980),5至10月多年平均汛期水量112亿立方米,1954年,最大年径流总量达264亿立方米;1957年最小径流总量为91.7亿立方米。
澧水经常出现较大的洪峰流量,1935年大水,据水文部门根据洪水痕迹推算,最大流量每秒达30300立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最大流量为1980年8月2日,石门县三江口站实测为17500立方米/秒。1977年元月23日,最小流量为每秒16.9方米。
澧水控制站石门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流量达19900立方米每秒(1998年7月23日),最小流量1.36立方米每秒(1992年1月14日),多年平均径流量约165亿立方米。
泥沙
澧水流域多高山深谷,河道比降较大,加以坡耕地开垦较多,土壤侵蚀较严重,特别是页岩分化的陡山,易发生泄流侵蚀。因此,澧水的含沙量较湘、资、沅水大,每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为300~500吨。澄水沙量来源,又以大庸以上和淡,渫两水为主,石门三江口站实测多年平均含沙量为4.751公斤/立方米,1970年最大,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为11.1公斤。1961年最小,每立方米含沙量为0.065公斤。年输沙量1954年最大,达15鲫万吨,最少的1961年仅1.42万吨。1956~1983年。三江口来沙总量为13480万立方米,每年平均为481万立方米。5至8月暴雨较多,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87.9%。非汛期内,河水清澈,沙量较微。
水位
澧水在常德地区境内石门县以下的河道,冬枯水位和汛期高洪水位相差较大,石门站的洪枯水位相差18米左右,津市站相差11米以上。水位一般从4月开始起涨,5至8月常出现高洪,一般年分出现较大的洪峰3至j次,最多的1980年,洪峰重迭,多达7次。最低水位出现时间在12月或1、2月,6、7、8月也经常出现最低水位。下游及尾闾因河道中泥沙淤积或受荆江来水顶托,洪峰水位变化较大,且逐年升高。1954年特大洪水,澧水下游及尾闾各地,均出现历史上的最高水位。
汛期4~8月水位暴涨暴落,洪峰持续期短,枯水期长;水位变幅10~15米,具山溪性河流特色。河道平均比降0.788‰。
水质
澧水的天然水化学成分,干流及溇水变化不大,离子总量为192~2.7毫克/升,总硬度2.10~2.26毫克当量/升,氢离子浓度为6.5~8.5。水的类型为GC.A型,PH值常范围内,离子总量不高,中等矿化度,水质硬度属软水,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由于渫水有雄磺矿、磷矿,以及沿千流的氮肥厂、煤矿、火力发电厂等,工业矿水含砷的污染较为严重,且污染范围广,氰化物、汞、酚含量未超过国家允许标准。
灾害
澧水是一条洪涝灾害极为严重的河流,其两大支流处于长江流域最大的鹤峰、五峰暴雨中心,水灾平均3.5年一次。
自1644年至1949年的305年间,澧水流域发生大小洪灾103年次。新中国成立后,澧水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有1950年、1954年、1980年、1991年、1998年五次。其中1935年特大洪水淹没耕地98万亩,沿河死亡3.3万人。国家计委1992年批复的《澧水流域规划报告》显示,澧水是长江水系中最小,却是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一条河流。
主要支流
澧水流域共有一级支流74条,成梳状分布,上游的主要支流有南岔河、
郁水、茅溪等支流,常德地区境内注入澧水的一级支流有38条。
澧水干流有8大支流,合称
九澧,郦道元(公元466~527年)《水经注》上载:澧九水,曰温、曰渫、曰黄、曰茹、曰道、曰溇、曰澹、曰涔,总名曰澧。
狮头溪
源出
大庸红沿坝西北,经岩叭入慈利县境内,东流至南庄,南折于大坊坪注入澧水。多年平均径流量1.4亿立方米,流域内慈利县建有永丰、咸水峪、七里峪等小型水库。
九渡溪(又名九都溪)
源出大庸县望岩泊,由南向北,自咸水潭入慈利县境,经红岩垴、金岩山至溪口镇陶家嘴注入澧水。
源出湖北省鹤峰县七垭,经桑植县红花岭,干木笼潭入慈利县境,再经龙潭湾、江垭镇、右汇索水,经市场河,左汇市场河,再经长潭河、饭甑山,于县城西北岸汇入澧水。
零溪河
源出
慈利县剪刀寺北麓,东流至赵家垭氽入山洞,于零阳乡朝阳村出露地表,至零溪乡墨园村北流,经自竹水、于笔架山西麓入澧水,长52公里,流域面积211平方公里。
娄水
源出湖北鹤峰县七垭,与澧水上源仅 一界之隔,东南至淋溪河入湖南,流经桑植、慈利二县,在慈利县城对岸注入澧水。全长250千米,流域面积5048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坡降2.11‰。
渫水(“九澧”之一)
有三源:北源出湖北五峰县南香口坪农场北面,称白溪河;中源出湖南石门县泉坪 西面高家界,称泉坪河;南源出石门西面曾家大界,称金家河,三源汇合于龙洞西北,东南流,注入澧水。全长165千米,流域面积3201平方千米,河道坡降1.48‰。
道水(“九澧”之一)
源分南北二支,均源出慈利县五雷山麓,南支东流至三王村入夏家巷蒙泉水库。北支经官渡桥镇于尖刀嘴与南支汇合,流经白洋湖于龙口桥入临澧县,过佘市、城关镇、峰火,在免事洼入澧县,再经道河,澧南至道河口注入澧水。长101公里,沿途有22条2级支流注入,流域面积1364平方公里,河流坡降0.965‰。
澹水(“九澧”之一)
源分南北两支北支源于
石门县燕子山乡圈门铺,经澧县牛桥流入临澧县官亭乡樟树村,流程11公里注入官亭水库,南支源出石门县瓜子峪乡艾家山,经河曲峪入临澧县官亭乡青龙村,流程10公里注入官亭水库。官亭水库拦集澹水集雨面积109.5平方公里,1973年澧县堵塞澧水多安桥分支,1975年临澧县灭螺填河,将官亭水库以下澹水故道河段平废11.8公里,官亭水库以上来水经水库溢洪道入南撇河,从新安注入澧水,澧县境内澹水中游澧阳桥以上河段,亦被填平。澹水下游故道来水从北三撇经彭家溶入涔水。
涔水(“九澧”之一)
北源自澧县
太青乡太青山东麓白岩壁,经太青、甘溪滩、火连坡、闸口等乡镇至两河口,入王家厂水库,全长44公里;南源源出石门燕子山,经澧县杨家坊、码头铺、方石坪等乡镇到两河口,汇入王家厂水库,全长30公里。两源汇合后成为涔水干流,经王家厂、大堰垱、中武、彭家厂、梦溪、涔南、涔澹蓄洪区、涔澹农场、永丰等地,在小渡口注入澧水。
永顺县支流
杉木河:为湖南省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的南源。发源于县内万福山北麓,流经万坪、杉木、毛坝等乡镇,在桑植与永顺边界新村纳官坝、田谷河待溪河水,流经桑植两河口与澧水中源汇合。县境干流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227.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71秒立方米。属季节河。
万民岗河:源于五伦,横贯万民乡全境,长19.4公里,流域面积95.12平方公里,向东北入澧水南源,多年平均流量3.24秒立方米。
砂坝河:源于蟠龙洞,流经官坝乡田谷垭出境入澧水南源。全长13.8公里。流域面积53.63平方公里,河宽20-30米,多年平均流量1.66秒立方米。
桃子溪河:源于亚子溪,由南向北入澧水干流,境内长8公里,流域面积37平方公里,河宽30-40米,多年平均流量1.15秒立方米。
贺虎溪:发源于青坪乡桂竹村,经润雅入澧水干流,境内长24.9公里,流域面积172平方公里,河宽30-50米,多年平均流量4.624秒立方米。
永茂河:源于永茂镇的大溪湾,注入澧水,全长14.2公里,流域面积81.37平方公里,河宽20-30米,多年平均流量2.129秒立方米。
流域概况
概述
澧水流域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西、南以武陵山与沅水为界,北以湘鄂丛山与清水江分流,东临洞庭湖。流域面积18583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内15736平方公里。
流域位于亚热带,年平均温度16~18℃。流域内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经常产生气旋雨和锋面雨,且降雨强度大,在时空分布上也不均匀。桑植、慈利是湖南省三大暴雨区之一,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524毫米。流域内耕地面积约477万亩,其中水田300余万亩。
澧水流域内矿产以磷、煤、铁、盐为主,铜、铅、锌、硫磺、芒硝等亦具一定储量。森林蓄积量596万立方米。2006年渔民文某在澧水石门县新街口河段收网,捕捉到一条奇形怪状的鱼,送该县水产部门鉴定为中华鲟。
澧水流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流域内灰岩广泛分布,岩溶发育,山奇水秀,形态多姿,大小溶洞、漏斗、地下暗河、岩溶泉水等岩溶景观到处可见。著名的张家界一带多处风景区, 都位于澧水之滨的大庸、桑植、慈利三县交界处的山谷地带。 (来源:《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地质地貌
澧水流域主要是碳酸盐地层,岩溶发育,溶洞、暗河、天坑遍布,且相互连贯,在地质构造上属新华夏构造第三隆起带。地项构造运动活跃,节理,褶皱, 断层发育,较大的褶皱有武陵山复式背斜、桑植复式向斜以及澄水大断裂和石门张家湾断裂等,这种地质构造体系控制着水系的发育。澧水干流大部分流经武陵山褶皱带的山原、山地、谷地之间,致使上游接纳北、南两源自北向南流动, 构成辐合状水系,然后向东沿断裂绕行于流域南缘,由于受横切复式褶皱构造拄制,左岸支流从西北向东南汇入澧水干流;右岸支流受高山所逼,河流沿断层线自西南向东北汇入干流。
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境内地势大体上北、西、南三面高耸,东南部低平,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洞庭瑚。上游高山峡谷相间排列,中游丘陵盆地交错,下游丘岗起伏没入滨湖平原。这些不同地貌单元的水文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流域上游多高山,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降水丰沛,坡度陡蛟,地表集流快、易形成暴雨径流,这里河川水流湍急,涨落迅速。中游除溇、渫两支流上游为山地外,大多流经丘陵盆地,海拔大部在50米以上,径流过程呈梳状分布;下游地势开阔平坦,海拔多在50m以下,集水面积增加,河网调蓄能力大,径流涨落缓慢,水情年际变幅相对变小。总之,该区河流的水文状况具有由山原向丘岗滨湖平原过渡的基本特征。
干流受地势地形和构造线的控制影响,呈“∠”状偏于流域之南,其主要支流都由西北流向东南平行注入干流,构成比较明显的梳状水系。
社会民族
早在原始社会,澧水流域已有“原始人”活动,澧水流域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土著先民的原始文化。商周时期,澧水流域为濮人、巴人、楚人等古代民族杂居。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澧水流域土家族是巴人逐渐融合濮人、楚人等其他民族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
澧水也是一条繁育了多民族的河流。澧水流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流经少数民族占84%的张家界,自先秦时期始,土家族、白族、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等民族的祖先就生活于此。
历史文化
澧水流域,古代书院众多,最多的地方是位于澧州州治的地区,即今
澧县,先后共有书院15所,除此之外,慈利县有古代书院11所。
澧水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人类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湖南乃至长江中下游最早的成系列成谱系的旧石器文化,历史可以回溯到50万年前。澧水中游的澧阳平原发现了一系列见证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文化遗存,其中包括距今一万年前后诞生的湖南乃至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一批村落,比如澧县八十垱、彭头山等等,到了6000年前,这些地方又出现了中国名副其实的最早的城——澧县城头山,城市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稻作农业到村落,再到城,人类文明开始加速度向前发展。
澧水流域文风卓盛,名士辈出。他们之中有潇洒不羁的文士,落魄失意的迁客,也有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风云人物。先秦时代,湘楚文化的先驱屈原、宋玉长期在此地居住、行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沉淀。屈原在他的《楚辞·九歌 湘夫人》中吟出这样的句子: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这也是为澧水歌赋最早的诗句。而秦汉唐宋以来,从车胤、刘禹锡、范仲淹,到林伯渠、贺龙,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们在澧水流域留下磨不掉的足迹,或者说,他们已经与这里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作为一种抽象的理念性平台,“澧水文化”在其表现的形式和所涵盖的内容方面,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除了口传、演唱、创作之类的“软性文化”,更多的还是以实物形式固定下来的“硬件文化”,比如代表教化崇孔的文庙,各县均有;代表教育水准的书院,遍及澧属各县,仅上游三县就有桑植澧源书院、永定普光寺、天门山寺、玉皇洞石窟、慈利五雷山道教圣地等,还有众多的桥梁、楼阁、古墓葬、宗祠、花园、庄园、民居等等建筑文化、工艺文化遗物,惟其它们的固守与存在,便煌煌然蔚成“澧水文化”之观。
治理开发
概况
澧水水能蕴藏205.13万千瓦。有主要水利工程22处,设计灌溉面积15万公顷。下游建有3处骨干工程,对澧阳平原及其附近低丘区不仅扩大自流灌溉面积,且兼具防洪效益。
1992年10月,水利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组建了湖南澧水流域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首家由部省合作成立的流域性开发管理公司。在澧水公司成立20年后,建成了
江垭水库、
皂市水库两个国家重点防洪控制性水库,以及索溪水库和关门岩水电站。澧水公司于2002年投资建设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江垭温泉度假村,已发展成为张家界东线旅游的重点景区。
2022年,水利部印发第四批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第四批重点河湖涉及长江流域的澧水等的主要支流,按照“定断面、定目标、定保证率、定管理措施、定预警等级、定监测手段、定监管责任”的要求,结合江河流域水量调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落实,制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逐河(湖)明确生态流量保障要求。
河道治理
澧水尾闾段从民同以来变迁较大,1938年春,由湖南省水灾善后委员会拨款5万元,完成开挖羌口至新河口的引河长2170米。1948、1949年,连年溃决的大京保赋垸,废为七里湖。50年代初期,尾闾段尚有多支与沅水沟通,并与松滋河交错互流,水系极为紊乱。1954年常德地区治理西洞庭湖,堵塞澧水尾闾以南的上、下凌家滩,上、下麻河、虾虫脑、沙河、柳林嘴等支流河口,澧水与沅水隔绝。同年堵塞北面的新河口,塞二步窖河。同时,开挖常安洲、浪耗洲、罗家湾等弓i河废弃143.8平方公里堤垸面积,河宽达到1200—4000米,改善了澧水的泄洪状态。但河道宽浅,汛期水流平缓,易于泥沙淤垫,洪道中淤洲迭起,芦苇、林木杂生,27.8万亩河道面积,生长或栽种芦、林面积达60%。1981—1987年,连年清扫洪道,芦、林面积有所减少,但河床淤积仍在发展。
航道航运
澧水常德段建有澧县滟洲、临澧青山、石门三江口三座梯级开发水电站,其中滟洲两座水电站分别按6级和5级航道标准建有通航船闸。石门县城下游易家渡港口以下的澧水航道水流平缓,航行条件良好,可常年通航100吨级以下船舶,因此,影响通航的主要因素是澧水石门段黄岩头滩、下渡口滩、中渡口滩、尼姑滩等险阻,以及三江口大坝未建通航设施等。
澧县小渡口至澧县城关18公里,河宽300—350米。平均坡降0.08‰,水深1.6米,弯曲半径500米,通航保证95%,该航段受洞庭湖水顶托,水流平缓,航行条件良好,可常年航行300吨级船舶。
澧县城关至石门县城45公里,河宽200—250米,平均坡降0.4‰,水深1.3米,弯曲半径350米,通航保证率95%,该航段水面宽阔,边滩低平,水流分散,有滩险多处,枯水时碍航。1982—1990年澧县建成艳洲水电枢纽,同步建成年通过能力为150万吨的船闸。1963—1969年临澧县建成青山水泵站,建有年通过能力为120万吨的船闸。
石门县城至界溪14公里,河宽150—200米,平均坡降0.62%,水深1.2米,弯曲半径300米,通航保证率95%
水电开发
澧水流域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有152万千瓦,占湖南省的9.9%,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有137.11万千瓦,占湖南省的12.7%。(也有说法称,理论蕴藏量为205.2×104kW,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为141×104kW。)
澧水干流上起澧水北源下至小渡口,共规划有16个梯级电站,截至2013年年底,已建成有贺龙、八斗溪、渔潭、花岩、木龙滩、红壁岩、茶庵、慈利(城关)、茶林河、三江口、青山、滟洲12个水电站,待建的有凉水口(北源)、黄家铺、宜冲桥、岩泊渡4个电站。
慈利县:1974年,建成以改善通航为主的城关水电站,安装500千瓦的发电机组8台。1981年建成茶庵水电站,安装1250千瓦的发电机组6台,总装机7500千瓦。
石门县:1988年建成三江口中型水电站,控制流域面积1526平方公里,设计装机5台,已安装12500千瓦发电机组2台,计25000千瓦。
临澧:1971年拦截澧水建成全国最大的青山水轮泵站,安装100—8型水轮泵35台,将澧水提高58米,灌溉澧水南岸的32万亩农田。还结合建成水力发电站2座,安装650千瓦发电机组6台,2500千瓦机组2台。
澧县:在彭山附近,1976年动工兴建澧水最末一级的艳洲电站,位于澧水下游,是澧水梯级开发的最末一级。枢纽工程由发电厂、船闸、拦河大坝、公路桥等组成。具有发电、交通、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发电厂装机10台,总容量3.03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54亿度。船闸为300吨级。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