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若瑟教区中学(葡萄牙文:Colégio Diocesano de São José)由数个校区组成,构成一个由幼儿园至中学的全澳门最大的学校网络;分别位于青洲河边马路(校本部,即第六校)、望德堂(第一校)、天神巷(第二、三校及夜间部)以及大堂街(第四校)的校舍于1931年建校,1979年合并成立。
办学宗旨
服务他人是圣中办学的宗旨,在服务中与别人共同成长,实践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同教育,共同成长的学习理念。
教育理念
教育是从对别人了解,尊重和欣赏开始,没有任何私心和功利的动机,在自由和仁爱的气氛中,共同努力,达致“完人”的陶成,因此任何设定型的模式教育或另有目的的教育设计,若不以学子的“人”为本,都非圣中要遵循的教育理念。
教学特色
基于教育乃对人的了解,尊重和欣赏,因此,我们也接受人的差异,因人而教应是圣中教学的特色,我们尊重学生的同时,肯定学生会自爱,在这基础上,我们要力求 了解学生的差异,肯定其成功的可能,因而在设计差异教学上,我们要付出爱心、耐心和信心的智慧,这样的教学是一大挑战,但我们不怕,因上主与我们同行。
宗教教育
人的宗教意识或情操其实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若遵从圣中的教育价值和理念施行“对等”的教育,不难看出宗教价值在渗入教育的生活中,接受和培育人的工作,其 实是参与造物主的创世工程,使世界更趋完善,那是上主完善的反映和分享,天主说“你们应是圣善的,因为我是圣善的”那么教人成为圣善的,就是我们教育的特 色和使命。至于宗教行为,则在尊重的前提下,大家都应乐见的,因此圣中的宗教教育,特别在伦理课中以圣经和教会的价值观去分析,批判,介绍生活上各种遭遇 的因由和价值,要求我们身体力行,并依照我们的力量去力行仁爱,像耶稣般的牺牲自己去成己成人。
辅导理念
文字与规章应是协助人的成长而不是规范人的成长,如此“同教育,共成长”可能是圣中的辅导教育的工作上要特别强调的,规章不能使人完善,规章却能营造条件使 人共同成长,在“要求”上,尊重他人的“自爱”,耐心期待他人的表现和成长,这种耐心期待正是我们的“同教育,共成长”的方法,因此圣中的辅导是人性的, 直指人性的深处。
训导理念
无规不成矩,权威与尊严是秩序的基础,是成功的秘诀,学校的教育若不配合章则的要求,在未能充份地表现“自爱”时,则流于散涣和松懈,其实规章是“自我”的最高要求,因此规章的制定,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对症下药,那么,医者父母心的“慈爱”便会跃于规章的字里行间,那才是圣中的训导真义。
历史沿革
1931年9月,圣若瑟修院马安瑟神父,为使华人子弟有更多机会接受中华文化,特倡议创办学校,初定名为圣若瑟中葡学校,由院长白安民神父兼任校长,当时只办高级小学一、二年级(小五、小六)及初中一、二年级,共四班,并附设英文专修科。学生约二百人。
1932年度,更名为圣若瑟中学,第一届有小学毕业生四人,由颜严若神父担任首任校长。1933年6月,始有第一届毕业生(五人),1934年开办初级小学,1936年成立校友会,1938(民国二十七年)成立校董会,并呈请
广东省教育厅立案,1939年奉广东省教育厅核准立案。1940年改隶侨委会管辖。同年开办高中。
1951年,奉准设立一年制简易师范;专收初中毕业女生。1952年;简易师范改办二年制幼稚师范科。1954年度,在二、三校开办幼稚园,女子部迁入南湾113号第三校(即现在公教中心),何志仁神父,林家骏神父分别主持校务。
1958年度,增招高中一级女生。南湾新校舍及体育馆同时落成启用。1959年分设男、女中学部。1961年,第一屇女高中毕业。
1961年南湾街27号设第四校,高小学迁入上课,次年度增设英文部。1964年,体育馆后地段扩建校舍,英文部迁入上课。1964年度创办一制特别师范科。
1974年7月,罗玉成神父任第八任校长;并宣布该校直属主教府,先后由邓思恩神父及罗启瑞神父任副校长。
1979年7月,合并真原、望德及圣若瑟三校为“圣若瑟教区中学”。高主教任罗玉成为校长,何发全及罗启瑞为副校长。1980年,庆祝建校五十周年,青洲新校舍校本部揭幕,请护督江树培剪彩,高秉常主教祝圣, 青洲校舍为高中部,设备比较完善,同年,天神巷主教府花园动土准备兴建新校舍。
1982年,第二校只办初一、初二年级,初中三迁入青洲上课。1983年校本部复办英文部。1986年度,高主教谕令台山第五校行政独立,委任何发全为校长。1988年度,夜间部师范改为二年制。
1989年度夜间部增设葡文、电脑、普通话、英语等课程。1990年度夜间部增设中四、中五文商科课程。1991年庆祝建校六十周年(钻禧),天神巷新校舍举行落成典礼,由林主教祝圣,同年第五校 B 座大楼建成启用。9月将英文部迁入归第五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