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木集禽图》是明代画家
林良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画卷起首空旷,三只麻雀从画外飞来,掠过翠鸟、黄鹂的啁啾声,把观者的视线带到交横掩映的灌木丛中。这是画卷的第一段高潮:几只山喜鹊在这里引颈和鸣,一对白头静栖高枝;最有意味的是俯身返视的那只八哥旁边,一只山雀竟怡然进入了安稳的梦乡;此外还有鹊钨、青麻鸟等,成双成对,情意缠绵。画卷的第二段转入悠扬萧散的旋律,阔叶灌木和疏竹丛中,有寒鸦、秦吉了、麻雀、白头翁、鹌鹑等,三三两两地和鸣或嬉戏。第三段老松斜出,针叶葱翠,这里是斑鸠的天地,可是左上角松枝上,却半藏着一只窥视的苍鹰。终卷以荻岸水滨作结,一对鸬鹚涉水觅食,几只翠鸟或飞或栖,水天空阔,与开卷相呼应。
卷末款识为“东厂林良”,卷后有元治、金廷标、徐步云、徐鸣珂等人的题跋。
创作背景
《灌木集禽图》是林良创作中、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这个时期主要是成化(1465—1487)至弘治年间(1488—1505)初。此时画家笔下受浙派影响的树石风格亦日益成熟、老到,名款的写法已固定成鲜明的特色。
《灌木集禽图》中主要有以墨渲染、写实和以书入画三个特点,写实大概是林良自身宫廷花鸟画家的身份习惯,也是少时求学于颜宗的结果;以墨渲染和以书入画这两个文人画属性的特点则可能来自于林良与士绅阶层的来往。
艺术鉴赏
构图
画面布局采用平面散点的结构手法,移步换形,层层展开,灌木、翠竹、苍松、芦荻,以及形态各异、往来如穿梭的群鸟,骚动不居,有如电影“蒙太奇”般地映入观者的眼帘,洋洋洒洒,绘声绘色,令人应接不暇;同时也使在一般画家、诗人笔下萧瑟悲凉的秋色,化为一派胜似春光的烂漫之景。
技法
此图画了很多禽鸟,有静有动,各不相同;画家采用的是写意画法,粗壮的树木用双勾,树荫处皴染有韵味;细枝叶:用单线勾画,或湿笔,或枯笔,信笔而成:叶刚散点,少有勾筋脉的;各种禽鸟互相穿插,有的栖息,有的对鸣,有的飞翔,有的觅食……形态逼真,趣味盎然。禽鸟的画法浓淡得宜,又有毛茸茸的质感。画眼,一律的圈点,颇有神气。他的这种写意画法在当时的画院中独树一帜,难能可贵。
从细节刻画来看。《灌木集禽图》中的禽鸟多以水墨写出,再敷以淡彩,呈现出野逸之态,但在细部刻画上,林良又十分细致精准。如鸟喙的表现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据鸟的种类各不相同,比如翠鸟喙部细长尖锐,鹦鹉方大有力,麻雀喙部短小,尤其是卷末飞翔的鸥类,喙部微微凸起的特征都被林良表现出来了,鸟的尾羽也是依实物进行勾写,这些都说明林良有着高超的写实造型能力,同时对表现对象进行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林良在点写完飞羽之后,又往往用色或者墨沿飞羽边缘高低起伏并带有节奏地进行渲染,这使得一片片看似独立的飞羽连接起来,并区分出各级飞羽的层次,这都是画家对细节的重视和独创之处。
画法以水墨为主,略点浅色。禽鸟造型生动,兼工带写,形神俱足。灌丛则用笔奔放,如飞如动。总体法度谨严,运笔行墨稳健沉着,气脉连贯,无轻率浮燥之弊,是林良传世画迹中,不可多得的力作。
名家点评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单国强:全幅气势宏阔,景象万千,为林良存世的精品巨制。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陈振濂:《灌木集禽图》,从画幅本身来说,堪可与徐霖的《花卉泉石图》并驾齐驱。但是很遗憾,我们在徐霖笔下看到一种明快的节律与训练有素的线条用笔还有得心应手的渗化,而在林良的画面中,线条也是奔逸,水墨也是晕渗,用笔也是洁净,却怎么也体会不出这种和谐的感受和冲融的气氛。
后世影响
该画作描绘了飞、鸣、饮、啄等不同姿态的禽鸟,更以水墨分明的层次表现禽鸟毛茸茸的质感,为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展开了新的一页,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开端,也为以后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花鸟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重要展览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于2016年9月6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正式开展,21幅书法珍品及47件稀世画作亮相武英殿,其中《灌木集禽图》也在该展览中展出。
作者简介
林良(约1416—1480),字以善,南海(今广州)人。弘治时拜工部营缮所丞,直仁智殿改锦衣卫百户。林良明景泰至成化间宫廷画家,授工部营缮所丞,镇抚,值仁智殿。与吕纪先后供奉内廷。擅画花果、翎毛,着色简淡,备见精巧。其水墨禽鸟、树石,继承南宋院体画派放纵简括笔法,遒劲飞动,有类草书,墨色灵活,为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作家,也是明代水墨写意画派的开创者。传世作品有《
山茶白羽图》、《灌木集禽图》、《双鹰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