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支援舰
进行火力支援用的战舰
火力支援舰,简单的说就是进行火力支援用的战舰,一般在两栖作战登陆作战时使用,主要是为己军和友军进行登陆作战时提供相应的火力掩护,有时也可以用来火力压制。
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配合盟军的登陆作战,美国海军自行改装并投入了大量的火箭炮支援舰,用于对岸攻击和掩护登陆作战。火箭炮发射的场面甚是壮观。在太平洋战场上,面对日军的顽强抵抗,美军各基层部队的机械师们自发的在Infantry Landing Craft(LCIs)上加装火炮和简易发射导轨,用于发射4.5英寸航空火箭来打击日军的抵抗,由于是战场临时改造,因陋就简,所以改装火箭炮准确度差,只能起到放烟火助威的效果。不过有总比没有好,海军高层对这款部队自己搞出来的支援武器给予了支持和鼓励。该舰最初在登陆夸贾林环礁使用过,此后广泛用于太平洋战争中的岛礁争夺战。战后,这些武器被大量封存,但随即又运用到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火箭炮支援舰仿佛和亚洲有着亲密渊源,在美国海军武器更新换代的时候,它曾多次面临被淘汰拆毁的命运,但又多次因为亚洲的战事而重披战袍。总的来说,在导弹还没有成为主宰海战的力量之前,火箭炮的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但最终,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装备,美军的火箭炮支援舰只能彻底成为历史。
中国
本世纪初期左右,基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即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大背景环境下,中国海军所发展的几乎所有的舰艇型号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火力支援舰也同样如此,而且目的性更强,就是在可能的登岛作战中遂行对岸火力压制和火力支援,这就是中国海军发展火力支援舰船的目的所在。
中国发展火力支援舰船的构想较早源于陆军,陆军尝试了利用民船平台搭载陆用火炮类武器,来遂行对岸火力支援任务。对于海军而言,各类驱护舰的舰炮自身都具有对陆火力支援的使命和能力,但并未研制过专职的火力支援舰。
火力支援舰项目是海军通过竞争方式后所赢得的项目,竞争的的对手是陆军的火力支援方案,陆军的方案沿袭民船搭载陆用火炮的方案,但是进行了一些改进,如为解决民船平台的摇摆问题,设想在平台上设置多个船锚,在使用武器之前抛锚抓住海底,然后主机给定一定的推动,使锚链绷紧而稳定平台;射击时,通过观察水平尺的气泡方式统一向各炮位下达开火的口令等。海军因其自身特定的属性,在舰船平台及舰载武器方面的技术优势和使用经验上的优势则较强。
海军竞争火力支援项目不讳言似乎有一点面子上的问题,毕竟舰船是海军最主要的武器,对其也有着极其丰富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经验,当然,为国家尽力、打赢战争是海军竞标火力支援项目的根本初衷。竞争的结果可想而知,海军所采用的方案是完全按照现代舰船和武器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出一型专职火力支援舰。由于上述的因素,海军对此项目没有退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二、火力支援舰的战术运用
现代登陆作战一般分先期作战阶段、集结上船阶段、海上航渡阶段、突击上岸阶段、巩固扩大登陆场这五个阶段。在先期作战阶段和突击上岸阶段,均需要对防御方火力进行摧毁和压制。先期作战阶段有三项主要作战任务,而预先火力准备就是其中之一,预先火力准备通常由弹道导弹、远程火箭炮和飞机实施;在预先火力准备后,一般应摧毁防御方近三分之二的固定火力和高价值目标。
经过预先火力准备后,一些坚固、分散的目标和机动火力将可能幸存,这些战术火力对登陆部队突击上岸会产生极大威胁,这就需要有强大的直接火力准备和登陆部队上岸后的火力支援。直接火力准备一般有空中直接火力准备和海上直接火力准备。海上直接火力准备后转入对登陆部队的火力支援,对防御方剩余火力阵地、滩头工事、零散火力点进行主动或应召压制和清除。对直接火力准备和火力支援来说,海上机动火力支援平台的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火力支援舰在战术运用上是伴随登陆兵编队航行,在登陆兵突击上岸之前对登陆点进行覆盖式直接火力准备,在登陆兵上岸后所遇到的火力点进行应召打击和延伸打击。登陆兵编队在航渡期间是受到重点防护的,其周边有强大的防空、反潜和反舰火力网,故此,火力支援舰对自身的防护要求可适当降低而专注于火力支援武器的发展。
火力支援舰的作战模式有以下几种,预先诸元装订打击,即将已知目标参数输入火控系统执行打击任务;探测打击,即利用本舰的多个探测通道设备发现目标,锁定后进行打击;应召打击,即通过登陆兵的召唤,从数据链或其他无线通信手段得到目标参数后实施支援打击。
舰载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具有极高的射速来达成火力的突然性,在25秒内即可将250发各式火箭弹及50枚炮弹覆盖在防御方阵地上。火箭弹可选钢珠杀爆弹、云爆弹、双用途子母弹、杀爆燃弹、燃烧弹、布雷弹等,新设计的舰载火箭炮具有很高的密集度,覆盖性射击可对地表和地下人员及武器进行毁伤,而残留的顽固火力点则由舰炮进行清除。
三、火力支援舰研制过程
在接到该任务后,海军召集军内外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一些舰船考察论证,确定使用053H型516号护卫舰进行改装,使之成为专职火力支援舰。在项目研制建造过程中,总部及海军领导曾多次指示并亲临现场视察。
2002年3月23日,516改装火力支援舰立项综合评审会在北京召开,总部和海军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对516舰改装火力支援舰的使命任务、基本原则、总体设计初步方案及战术技术指标等进行了审查,并对难点问题和需要协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确定了方案的可行性。此次会议全面启动了火力支援舰的研制,国内20多个研究所和高校等单位参与了研制。
516火力支援舰的关键系统是火力支援武器系统,而海上平台特有的自身摇摆和航行时产生的位移以及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的变化等状况及其叠加效应对武器发射精度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直接把陆用火箭炮移植上舰是不可行的,必须用成熟的现代舰船技术进行适应性设计,用成熟的舰炮技术重新设计舰载火箭炮系统并将火力支援武器系统融合进作战系统。当然,这对于海军而言是拿手好戏,现代舰炮能在晃动的舰船上,大中口径舰炮能直接命中十几乃至数十公里外的小目标,而近防炮系统则能直接命中超音速飞行的导弹目标。
早期的初步方案与最终的方案并不完全一致,这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早期的方案中,一个是采用四座122毫米火箭炮和两座96式12管远程火箭炮的方案;一个是采用四座122毫米火箭炮和两座卫士-1(WS-1)式12管远程火箭炮的方案;两个方案都保留两座双100毫米舰炮。这样的方案,其目的是同时具有中、远程打击能力并兼具面打击能力和点目标打击能力。
但是,上述的方案在当时存在一定的问题,96式远程火箭炮当时尚在研制中,进度上无法满足火力支援舰的研制需求;而卫士-1型火箭炮并未经过军内定型而只经过外贸定型等。考虑到火力支援舰是伴随登陆兵编队执行直接火力准备和应召火力支援的特点,对于射程的要求并不高,故此,舍弃远程火箭炮的方案也是合理的。而最终方案采用了配置两座双100毫米舰炮和五座122毫米火箭炮的方案,远程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则采用集装箱标准模块化方式达成。
516火力支援舰舰载122毫米火箭炮除定向管和火箭弹与陆用火箭炮相同外,其余全部重新进行了设计,每座炮有两个发射箱模块共50枚弹,全舰5座火箭炮有待发射弹250枚,并具有全自动快速再装填和持续打击的能力,为加强防护,弹药舱还敷设了凯夫拉装甲。516舰的火箭炮按发射功率与陆军标准编制相比较的话,超过一个陆军火箭炮连的打击能力。陆军一个81式火箭炮连配置122毫米40管火箭炮6座,发射管总计240个。
经过全新设计的火力支援武器系统通过作战系统双冗余环网获取外部信息,如探测系统的炮瞄雷达和光电仪探测的目标运动参数、通信系统的数据链信息和语音和文本信息、导航系统的舰艇姿态参数和气象参数等。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将这些参数通过火控系统进行实时解算,以完成对火箭炮进行射击中的实时修正。经过舰船适应性设计后,舰载火箭炮的射击精度得到极大提高。
516火力支援舰的研制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经历了诸多的问题。江山重工集团试制的舰载火箭炮在连云港进行陆上联调时,主驱动齿轮因设计强度不够而损毁,导致第一轮设计失败。其后,中船重工713所重新设计了舰载火箭炮并取得了成功,即定型型号为HPJ12型122毫米50管舰载火箭炮;火箭炮发射时,其尾焰温度高达上千度,并持续、集中对甲板面烧蚀,这会导致甲板变形并对甲板下的电缆和设备带来隐患。在经过实际测试取得数据后,对火箭炮尾焰烧蚀区域进行了隔离措施并在外表面采用耐高温耐冲刷特种漆进行处理。
2004年1月,HPJ12型舰载火箭炮在在总装备部华阴基地完成了陆上鉴定试验后装舰;同年12月25日,516舰完成全部航行项目转入鉴定试验,由第三方组织对516舰进行国家鉴定,2005年4月初完成鉴定试验,鉴定试验给出的结论认为:516火力支援舰满足战术技术指标书的要求,系统跟踪平稳、射击精度高、有良好的可靠性。火力支援舰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海军专职火力支援舰的空白。
2008年,516火力支援舰作为全新的舰种,与052C及051C型驱逐舰、054型护卫舰等舰艇一起进入国家一级定型程序并圆满通过定型。2005年9月,516舰代表海军参加“砺剑2005”三军登陆实兵演习,按总部所给出的目标区域进行火力支援射击,516舰以火力密集、弹着点精准而当即获得总部的通电表扬。
516火力支援舰服役后,多次应邀参加陆军组织的实兵登陆演习。对516舰在海上摇摆状态下竟能打出如此高的精度,陆军有些同志表示难以置信,某战区作战部组织了一些人到516舰进行观摩。看到舱内竟有十多个舱室众多火控系统、随动系统、瞄准系统和气象等系统为火箭炮提供支撑服务,所占面积远大于火箭炮本身,陆军同志见识了舰载武器与陆用武器的不同,隔行如隔山真不是虚言,当然,这是自身属性使然,海军也玩不转陆军装备。
海军在同时期还研制了远程火力支援武器系统集装箱标准模块,这种模块化的好处,在于可以将一个远程火力系统全部集成在数个标准集装箱内,战时可快速吊装至众多民用船只,形成火力支援武器系统。集装箱式远程火箭炮模块采用PHL03式300毫米火箭弹,该型火箭弹于2003年9月完成陆军装备定型委员会的定型。因PHL03式300毫米火箭炮自身具有一定的稳定和制导能力,故此,对平台的要求相较于122毫米火箭炮要低的多,较适合装载于民用船只上。
随着2008年台湾政党轮替,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开始缓和。而火力支援舰因其用途较为单一,非战时维持大规模的火力支援舰会占用大量的人员编制和后勤能力。因此,总部决定将火力支援舰及远程火力支援集装箱模块的成熟技术转为技术储备,在战时可快速投入生产,而不再继续改装火力支援舰。中国海军所做的这些尝试和努力,取得了成功,积累了经验,也为现代登陆作战火力支援摸索了一条新的路子。
俄罗斯
俄罗斯海军也有一款火力支援舰,即21630型“阿斯特拉罕”级护卫艇(又叫“暴徒”级轻型护卫舰、布扬级炮艇)。
苏联解体俄罗斯虽然较少设计建造新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但在过去几年内先后向国际市场推出了多种小型作战舰艇,如20970型“卡特兰”级、12300型“蝎子”级及12418型“闪电”级导弹艇等。与此同时,在国家经济不断好转的情况下,为满足本国海军的作战需求,俄罗斯开始有针对性地设计建造少量先进的水面作战舰艇,如20380型“守护”级导弹护卫舰、21630型“布扬”级炮艇以及22350型大型导弹护卫舰等。在上述舰艇中,“守护”级导弹护卫舰的满载排水量约为2000吨,设计用于近海巡逻及作战;22350型大型护卫舰的满载排水量达N8000吨,将用于远洋作战并担负航母的护航任务。相比之下,“布扬”级炮艇的尺寸和排水量最小,是俄罗斯海军专门为里海区舰队量身订制的小型舰艇,主要用于保护里海200里海专属经济区及丰富的海底油气资源。
俄罗斯海军在1999年就开始公开招标建造“布扬”级炮艇,包括同在圣彼得堡的北方造船厂、金刚石船舶制造公司等在内的多家著名造船厂参与竞争。在经过多轮仔细评估后,俄海军在2003年春季宣布金刚石(也音译为阿尔马兹)船舶制造公司胜出,负责建造首批“布扬”级炮艇。合同规定首艇的建造工作在2005第四季度完工,并于2007年投入使用。
经过近2年时间的筹备,2005年2月25日,金刚石船舶制造公司在圣彼得堡举行了首艘艇“阿斯特拉罕”号的开工仪式,同批第2艘艇“里海斯克”号也在金刚石船舶制造公司开工建造。实际上,首艘艇原计划命名为“里海斯克”号,以示用于里海服役之意,但最后选用了里海区舰队司令部所在地阿斯特拉罕来命名首艘炮艇,“里海斯克”这一名字便顺推用到第2艘炮艇头上。同年10月7日,“阿斯特拉罕”号炮艇下水,来自俄罗斯海军、里海区舰队、俄总统驻西北行政区全权代表处和圣彼得堡市政府的官员参加了下水仪式,由此可见俄罗斯上下对“布扬”级炮艇的重视程度。2006年9月1日,“阿斯特拉罕”号炮艇在金刚石船舶制造公司完成舾装,正式加入俄罗斯海军服役,俄海军里海区舰队司令维克托*克拉夫丘克少将亲自到圣彼得堡接收,俄海军总司令弗拉基米尔?马索林上将也出席了当天“阿斯特拉罕”号炮艇的服役仪式。
里海虽然名为海,但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湖”而不是“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与外界的大海和大洋都是隔绝的。因此,“阿斯特拉罕”号炮艇在2006年9月1日服役后将首先在波罗的海进行为期半年时间的海上作战及综合试验,然后再通过陆上交通于2007年中期运至里海边的阿斯特拉罕港加入里海区舰队服役。同批第2艘“里海斯克”号将紧随“阿斯特拉罕”号服役于里海区舰队。里海区舰队司令维克托?克拉夫丘克少将不久前宣布,在2006年9月1日接收“阿斯特拉罕”号后,里海区舰队在未来3年内还将再装备5艘“布扬”级炮艇,这将明显增强俄罗斯海军在该地区的作战能力,并支持11661型“猎豹 ”级舰队旗舰。
“布扬”级炮艇采用了隐身设计,重点在于使上层建筑及武器系统的外形简洁流畅以降低雷达反射信号,烟囱置于艇两舷侧与海面平行以减少红外信号。虽然上层建筑的两舷采用各国隐身舰艇普遍使用的向内倾斜方式,但该级艇向内倾斜的角度相对较小,不及世界上隐身性能较好的瑞典“维斯比”级、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等舰型。整艇看起来是明显的艏尖尾方,主甲板从艇首到艇尾呈阶梯状布置,前高后低,尤其是艇尾明显低于前部甲板。艇首两舷稍向外飘;上层建筑靠前布置且低矮短小,两舷从艇首外飘状迅速收缩为向内和向上倾斜;上层建筑后部分布一座主桅,也是艇上唯一的桅杆,桅杆顶部安装一部MP一352“十字罩”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外形半圆,对空最大探测距离128公里;上层建筑平台的前部安装有一部MP一123“低音帐篷”火控雷达。  舰首安装一座A一190型100毫米高平两用火炮,这是俄海军最先进的100毫米舰炮,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反应快、射速高、所需人员少、抗干扰能力强及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点。该型火炮(不包括弹药)全重18.7吨,其中炮塔重15吨,控制系统3.7吨,由“低音帐篷”雷达提供控制,使用不同的弹药既可攻击海面、海岸目标,也可拦截空中低速目标甚至反舰导弹等,最大射程大于20公里,射高12公里,攻击目标最小高度为3~5000米,射速大于80发/分钟,自动机械装弹,使用定装式弹药,系统所需作战人员4~5人。 除100mm舰炮外,上层建筑之后的甲板两舷各布置一座AK一306型(A一219型)6管30毫米加特林自动近防火炮系统,与A一190型主炮同样由“低音帐篷”雷达提供控制。AK一306型是俄罗斯广泛使用的AK一630型(A一213型)火炮的改型,由图拉仪器设计局开发,重量只有AK一630型的一半,主要用于装备各种小型舰艇。从外形上看两者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但前者的载弹量及火力稍逊。AK一306型火炮可攻击轻武装海面、海岸目标、漂雷及孤立的空中目标,系统使用一套AO一18L型6管自动火炮及炮管电传旋转链,弹药舱备弹500发,射程1000发/分钟,炮弹初速880米/秒,对空中目标打击范围为4000米,对海面和海岸目标的打击范围为5000米。 另外,位于舰尾明显低一级的甲板上安装1座UMS一73“冰雹”120毫米多管 火箭 炮发射系统,用于发射无控或末制导火箭,射程超过10公里,可攻击水面目标,也可打击海岸目标。除此之外,“布扬”级炮艇上还配备有2挺14.5毫米机枪,用于防空或近距离火力支持,也是反恐怖行动的重要武器装备。 在AK一306型近防火炮之后、同层甲板向后凸出的地方布置一座4联装3M一47“弯曲”防空导弹发射系统。该系统是SA一16防空导弹的舰载改型,是一种专门为小型水面舰艇研制的近程防空武器,当然也可作为大中型舰艇上其他防空导弹系统的补充,总重量只有1.3吨。该防空系统使用与“针”式防空导弹系统相同的发射模块,用于发射“针”一S或“针”式导弹,可采用依次发射(最多8枚)或齐射(每次2枚)的方式对同一目标实施攻击,主要用于对付低空飞机和悬停的直升机,也可用于拦截低速来袭的反舰导弹。系统反应时间少于8秒,从“关闭”状态转换为战斗状态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对空中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12~15公里,对空中目标的攻击范围距离最大5000米,高度最大3500米。 21630型“布扬”级炮艇的尺寸小、吃水浅,非常适于在里海地区包括沿岸海域的作战行动。尽管艇上没有装备反舰导弹,但其防空作战能力较强,而且艇上100毫米主炮及120毫米多管火箭炮既可打击海上舰船,也可攻击海岸目标。特别是A一190型100毫米火炮的射程超过20公里,威力较强,具有全方位打击能力。可以预料,全新的“猎豹”级护卫舰和全新的“布扬”级炮艇届时将高一低搭配使用,组成俄海军在里海地区无可匹敌的“黄金搭档”,捍卫俄罗斯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威慑周边国家,并力图阻止西方大国势力向里海里地区渗透。
本级各舰
中国:九江号 516,1975年服役。 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号 012,2006年服役。 马哈奇卡拉号 101 2012年服役 伏尔加顿斯克号 161 2011年服役
基本数据
(一)中国:九江号
5座50管火箭炮系统
2座双联装37毫米炮
2座250毫米5管反潜火箭发射器(65式)
5x五十联装H/JJ12火箭炮(可以再装填一次,备弹500枚) (二)俄罗斯:21630“暴徒”型 武器装备:1门AK-190型100mm单管舰炮,2座AK-306型6管30mm近防舰炮,1座四联ZIF-122舰空导弹发射装置(配备3M-47 Gibka/Igla-1M舰空导弹,载弹12枚)1座MS-73 Grad-M 40管122mm多用途火箭发射装置,2挺KPV 14.5mm机枪,可携带水雷。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0 08:49
目录
概述
美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