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迹地
森林中经火灾烧毁后尚未长起新林的土地
火烧迹地指森林中经火灾烧毁后尚未长起新林的土地。
简介
火烧迹地,指的是因为森林火灾而形成的荒山。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它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尤其是大面积的森林火灾不仅烧毁森林,还会破坏森林结构,以低价值次生树种取代珍贵的针阔叶树种,造成森林环境的恶化。大面积森林火烧后森林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主要是大气、水域和土壤等领域内的森林生态因子之间的生态平衡受到干扰,各种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遭到破坏,导致森林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火烧后林火迹地的植被恢复是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火后植被更新与恢复进行了研究。
研究方法
利用模型进行研究
火烧后天然形成的林分下的灌木、草本与原林分下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只是在较稀疏的林分中,喜光的植物分布较多。1987年大火后所采取的恢复措施,不仅大面积地人工更新针叶树种,而且还采伐了大量的成熟林,使得在火后初期针叶树种(落叶松和樟子松)的蓄积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新的幼树逐渐成材,目前恢复措施下落叶松和樟子松的蓄积量逐渐超过天然更新下的蓄积量。火烧强度对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火烧强度不同,导致种源、土壤理化性质等自然环境要素产生差异,并决定了火后森林景观更新与恢复的措施,进而影响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趋势。不同的火干扰强度对森林更新有不同的影响,王绪高等应用LANDIS模拟1987年特大火灾后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森林景观,在不同的火干扰条件和不同人工更新方式9种模拟方案下300年的动态变化,从较长的时间尺度模拟火灾对森林更新的影响。火烧强度对火后恢复的影响最为关键,火烧强度与郁闭度等级呈负相关。地表火火烧迹地的天然更新效果好于树冠火火烧迹地,中度火烧迹地好于重度火烧迹地,发生火烧的林分比未发生火烧的林分天然更新效果好。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研究
森林火灾后,其生态景观变化是各生态因子及其地域组合体综合影响的结果,其表现是林木生长机能的逐渐恢复和生物量的不断增加,生长恢复与生物量增加同影像特征变化紧密相关。遥感信息对生态主导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森林生态的影响作用的综合显示敏感、准确;且遥感具有迅速、周期性等特点。因此,用遥感资料提取植被信息监测生态变化更具优势。高素华等根据NOAA数据对大兴安岭火烧前后的绿度值和温度场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绿度值与温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绿色植被有很好的调温作用。根据LANDSATTM,恢复状况与火烧强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火烧强度越高,恢复状况越差。重度火烧区的针叶林景观所占比重低且生长状况较差;沼泽面积高于未火烧对照区。戴昌达利用AVHRR和TM图像记录了1987年林火发生的全过程,并用灾前、灾中和灾后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获得火烧迹地的情况及林木恢复情况。
火烧迹地造林
火烧迹地造林,指的是在火烧迹地上进行造林生产,以再次发挥迹地应有的生态作用,现将火烧迹地造林的一些经验与做法总结如下:火烧迹地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火烧迹地都适合造林,要选择面积足够大、立地条件足够好的地块进行造林,比如一些梯田埂上的火烧迹地,因为面积太过于分散,形不成足够的局面,不适宜进行造林;还有一些火烧迹地,林间尚有一部分未烧到的林分,比如油松,通过天然下种还可以进行自然恢复,没有必要进行造林;还有一种情况是林权林地有争议的,这种情况就是再好的立地条件也不能进行造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55
目录
概述
简介
研究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