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管竹
禾本科唐竹属植物
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单轴型。竿直立;节间在有分枝之一侧具沟槽,后者长达节间的一半或更长,竿髓多少有些为屑状或海绵状而不为笛膜状;竿芽单生,竿中部每节通常分3枝,中间枝略粗于两侧者;竿环甚隆起或中度隆起。箨鞘脱落性,革质或薄革质,背面常被小刺毛,多无斑点;箨片大,呈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稀为带状披针形,直立或外翻。叶片通常较大,小横脉明显,呈方格状。花枝因反复分枝而呈圆锥状或总状,其分枝具叶或无叶;假小穗粗短或细长。
形态特征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箨舌先端呈尖齿状,或上缘稍有重锯齿而非平整,叶片下表面无毛。
唐竹(原变种)图版60竿高5-12米,直立,直径2-6厘米,幼竿深绿色,无毛,被白粉,尤以在下方更为显著,老竿无毛,有纵脉;节间在分枝一侧扁平而有沟槽,节间长30-40厘米,最长可达80厘米;箨环木栓质隆起,起初具紫褐色刚毛;竿环亦隆起,与箨环近同高;节内略凹下。箨鞘早落性,革质,近长方形,先端钝圆,背面初为淡红棕色,并被薄白粉和贴生棕褐色刺毛,尤以基部最密,边缘具淡黄色而基部紫红色之纤毛;竿基部者箨耳微弱,竿中部者箨耳伸出,呈卵状至椭圆状,竿先端者箨耳通常呈镰刀状弯曲,棕褐色,表面粗糙或被绒毛,边缘具长达2厘米之波曲繸毛;箨舌高4毫米,呈拱形,边缘平整,具短纤毛乃至无毛;箨片披针形乃至长披针形,绿色,外翻,具纵脉与小横脉,边缘具稀疏锯齿,先端渐尖,基部略向内收窄而后外延,脱落性;竿中部每节通常分3枝,主枝稍粗,基部略呈四方形,与竿有较大角度的开展,有时每节多达5-7枝,其节环甚为隆起,高度近于箨环的一倍,但末级分枝之二环则同高,具3-6(9)叶;叶鞘长3.5-4.5厘米,表面无毛,边缘
具纤毛;叶耳不明显,偶见有呈卵状而开展者;鞘口繸毛波曲长达15毫米,略呈放射状,脱落性;叶舌短,先端截形或近圆形,高1-1.5毫米;叶片呈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6-22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渐尖,具锐尖头,基部钝圆形或楔形,下表面略带灰白色并具细柔毛,次脉4-8对,小横脉存在,呈宽的长方形,边缘多具锯齿;叶柄长2-6毫来。假小穗1-3(5)枚,着生在同一花枝上,顶生假小穗具长2-11毫米之柄(实为花枝的最末一节间),侧生假小穗无柄,假小穗线状细长,长8-20厘米,粗2-3毫米,基部托以2至数苞片,向上逐渐增大而与外稃相似,上部的1或2片腋内有芽;小穗轴节间长达5-7毫米,扁平,上部具微毛;小花长椭圆形,长7-12毫米,灰绿色,无毛;外稃卵形,宽7毫米,革质兼纸质,先端急尖,具短尖头,边缘生有向上的纤毛,顶端略有微毛,具15脉并有小横脉;内稃椭圆形,与外稃同长或略短,宽4毫米,先端钝圆,具2脊,脊上与先端生纤毛,脊间具微弱小横脉,纵脉不明显,脊外至边缘各具2或3脉;鳞被3,膜质,近菱形兼椭圆形或卵形,后方1片鳞被形稍不规则,上部具纤毛,基部近楔状,稍厚,具7-9脉纹,长约2.5毫米;花药长4-6毫米;淡黄色;子房圆柱形,长1.8-2毫米,无毛,花柱1,极短,柱头3,长3-4毫米许,具多数屈曲丝状毛。笋期4-5月。
分布范围
产福建。模式标本采自福鼎。产福建福州、广东、广西。越南北方有天然分布,日本、美国檀香山与欧洲早有引种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比利时所引种栽培的竹株上。
主要价值
竹材较脆,但节间较长,常用作吹火管或搭棚架,筑篱笆等用;笋苦不堪食用,由于此竹生长茂盛,挺拔,姿态潇洒,通常可作庭园观赏之用。
参考资料
火管竹.植物智.
植物志.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3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