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舞(东至花灯舞),安徽省东至县传统舞蹈,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花灯,又叫“彩灯”或“灯笼”,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花灯艺术更是大放异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花灯,每逢喜事、节日,都要挂起各种样式的彩灯以增添热闹喜庆的氛围。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东至县,至今仍传承着独具特色的花灯舞艺术。
东至旧制地处金陵、武昌之间,民间文化十分丰富,有古老的地方戏文南词、目连戏、鸡公调,也有热闹的花灯舞。东至花灯舞主要流传于东至县的石城、张溪、木塔、高山、洋湖、官港等乡镇的二十多个大姓家族,以家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祈求太平盛世为目的。
农历正月十五是自古便有的赏花灯之期,每到这一天,东至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花灯,店铺也会出售各式花灯。乾隆四十三年(1778)《建德县志》曾记载“立春先一日,邑合迎于东郊。上元日,张灯闹花爆”,建德便是现在的东至县。
舞蹈特色
东至花灯舞起来时会有锣鼓和演唱相伴。其伴奏乐器早期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后陆续加入唢呐、竹笛等传统乐器,演奏起来铿锵奔放、流畅高昂,配合着花灯舞烘托出热烈的气氛。舞灯时演唱的内容一般是东至县的民歌小调或时下流行的曲目,如黄梅戏、文南词等戏曲中的一些小唱段,有时还会模仿目连戏中人神共舞的场面来烘托热闹喜庆的气氛。
东至花灯的种类十分丰富,主要由六兽灯、磨盘灯、八仙过海灯、五猖太平灯、龙灯、狮子灯、蚌壳灯、旱船等十多种形式各异的花灯组成,有些灯种根植于本乡,有些则是从异地流传而来,内在寓意及表演形式也各有不同,涉及东至县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和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东至花灯舞是安徽农村重要的民俗活动,它汇集了东至县原生或异地流入的工艺美术、戏剧、音乐、武术等多种民间技艺,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其表演融扎彩灯、唱文南词、黄梅戏、敲十番锣鼓等于一体,内中积淀了诸多历史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承状况
磨盘灯是由皖赣边界传入东至县,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一直为张溪镇东湖村李氏家族传承。因灯体罕见、道具重、雕刻装点十分精致,费料费工,耗资巨大,而且要有高超的制作技艺,只有东湖村这一个灯班。
东至花灯舞仅靠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随着老艺人的故去,原有的精湛表演技艺已部分失传,加上年轻人对这一民间艺术的价值认识不足,东至花灯舞后继乏人,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黄杰海,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东至花灯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1917年,原东流县民间艺人郑天宝从原至德县大田村(现木塔乡)学来六兽灯舞,并开始在家乡演出,后至德县和东流县合并成为东至县,这种灯舞便又在东至县流传开来。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灯舞(东至花灯舞)项目保护单位东至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主要分支
六兽灯
六兽灯又叫“六兽太平灯”,主要流传在东至县官港镇境内。东至县靠近九华山,民间习俗受佛教文化影响颇深。九华山以及东至县寺庙中常见到地藏菩萨坐骑独角兽、文殊菩萨坐骑青狮、普贤菩萨坐骑白象,以及麒麟、鹿、獐等祥瑞之兽的塑像,居民常把这六种神兽视为吉祥物,以它们为原型扎制彩灯悬挂在门前,六兽灯便受此影响而形成,用“六”字也是取六六大顺之意。
六兽灯的制作是以竹篾为原料,扎成若干圆环形成首尾身躯,再用蜡绳将圆环连住,用不同颜色的蜡光纸、皱纹纸、垂边纸等加以裱糊。麒麟两前足捧钱箱,狮子捧彩球,独角兽捧书箱,其余三兽则各捧一花盆,盆中插花。六兽的头、颈、腰、尾内各点燃红烛。兽的胸下、肚下部各装一根尺余长的木棍,表演者两手持棍,将兽举起,兽的耳、颈、鼻、腰、腿、尾能随舞蹈动作自然活动。表演时,动作丰富,细腻传神,通过“抖毛”“伸腰”“晃头”“大翻身”“引兽”等动作表现六兽的行进、跳跃和向人们祝福的神态。参加表演的灯班由农民组成,每班分六兽和武场两部分,常在晚间表演,花灯与灯场上的各种彩灯相互辉映,群兽腾跃,色彩飞舞,加上锣鼓喧鸣。
磨盘灯
磨盘灯因主体形似磨盘而得名。木制的道具加上雕刻彩绘,再用彩绸、鲜花等加以装点,花团锦簇。磨盘灯主要分为上下两个圆盘,安装在中心轴上,轴下连接着灯座,轴的顶部装有亭阁,以竹为架,蒙上镶了白边的绿布。两圆盘沿边蒙着彩幔,再用各色花卉、慈禽善兽装饰。表演时,上盘站两个男孩,一人扮老鞑子,头戴戏曲表演时用的狮子盔,口戴白扎,穿黄色衣,腰系白色大带,穿红彩裤,蹬黑薄底短靴,右手握纸扇灯,扇柄有铁环,灯内燃烛。另一人扮小鞑子,八字胡须,黑色眼镜,头戴顶子,穿羊皮短袄、红彩裤,蹬黑薄底短靴,右手拿长杆烟袋。下盘四个男孩扮成女性,提着花灯,头戴渔婆罩,上穿红色大襟褂,外穿黄色饭单,下穿绿色百褶裙,脚上穿紫红色彩鞋,右手挑荷花灯,灯内点燃蜡烛。两位身强体壮的男性在下盘推动磨盘,两盘或同向或反向或快或慢。上盘演员演唱,下盘演员与之应和,并根据唱词内容自由舞动。所唱内容多为老徽调《贺府》《陈德借兵》等折子戏唱段。临夜,磨盘灯上百盏烛火被点燃,人物在彩灯里旋转、舞蹈、歌唱,烛影摇曳、歌声荡漾、锣鼓震天,情趣横生。
五猖太平灯
五猖太平灯又叫“太平灯”,由东至县洋湖镇金塔村胡村村民组和官港镇秧畈村集体传承,距今已经有100多年。太平灯起源于祖先为了除病消灾、求得太平而跳的一种类似傩的舞蹈,多在农历正月初八至二月初二的夜间进行。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先人们将狮舞与之结合,使之成为一种有灯有戏、有舞有唱、有狮有神的古朴的民间艺术形式。《易经》记载五猖神是传说中保一方平安,驱邪、消灾的众神,村民们非常敬重和信仰。五猖太平灯在表演时,通常以天官赐福和招财进宝的排灯引导,雌雄双狮开路,以戴有青、黑、白、赤、黄五彩面具的五猖神(青龙、白虎、朱雀、钩陈、玄武)压阵。七十多盏形状各异的彩灯走村串户,远远望去,如黑夜中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流水、浪淘沙等狮子锣、十番调响彻原野,声震山乡。太平灯不走回头路,每到一个村庄,打灯笼的领队首先与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一起到村子里的庙堂舞动狮子寻珠、狮子拜月、双狮戏球,精彩动人。然后出场的是身披盔甲、手执钢鞭、骑着猛虎的玄禅大仙和头戴神秘面具、身着彩服、手持花灯与马叉的五猖神,土地神随后,众神齐吆喝,冲进厅堂造型亮相。玄禅大仙的说唱一落,众神便在急促的鼓乐、声中,穿过房屋,手舞足蹈,长彩声更是一人上口,百人叫好。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9年7月8日至11日,池州学院东至花灯口述资料整理调研实践团师生一行七人前往东至泥溪、官港、查桥等地开展田野调查,寻访花灯传承人。
2024年1月1日,在东至县人民广场上举行东至县花灯展演活动,官港镇非遗“六兽灯”演出人员共24人参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