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鹟莺(学名:Phylloscopus xanthoschistos):小型鸟类,体长10-11厘米,是一种色彩亮丽的鹟莺。头顶及上背灰色;两翼、腰及尾绿色;下体黄,眼圈白。具模糊的浅色顶纹和更为深灰色的侧顶纹;眉纹白。
初级飞羽黄色边缘在合翼时成黄色纹。与同属其他鹟莺的区别在上背灰及眉纹白,与所有羽色相似的柳莺区别在于无翼斑且眼圈白。虹膜褐色;上嘴色深,下嘴色浅;脚粉褐色。
灰头鹟莺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枕、后颈至背灰色,头顶较淡呈灰白色,形成一条中央冠纹;头顶两侧较暗呈暗灰色,眉纹白色,眼上下缘白色,贯眼纹黑褐色,其余头侧和颈侧灰色。肩、下背、腰和尾上
覆羽橄榄黄绿色,尾褐色,羽缘橄榄黄色,外侧两对尾羽
内翈白色;两翅褐色,
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
外翈羽缘橄榄黄色,翅上覆羽微具黄色尖端,有时形成两道不明显的黄色翅斑。下体黄色。
虹膜暗褐色,上嘴角褐色,下嘴黄色或角黄色,脚角黄色或肉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8克,♀8克;体长♂107毫米,♀97-105毫米;嘴峰♂8毫米,♀8-9毫米;翅♂58毫米,♀48-54毫米;尾♂48毫米,♀39-42毫米;
跗蹠♂17毫米,♀17-19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于海拔1000-2600米的山地阔叶林,也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冬季多栖息在低山山脚和邻近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与林缘疏林灌丛,也频繁地出没于果园、公园和农田地边灌丛。
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3-5只小群与柳莺及其他小鸟混群。多在高大乔木冠层,有时也在林下灌丛枝叶上活动和觅食,很少到地上活动。叫声独特,高音重复psit-psit;也有哀婉的tyee-tyee声。
地方性常见留鸟及垂直迁移的候鸟。
指名亚种于中国西藏南部;印缅亚种可能也见于西藏东南部密许米山脉。
繁殖期4-6月,月的繁殖第二窝可持续到7月或8月。通常营巢于林下地上,巢多置于山坡灌丛下或树根下。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14.1-17.0毫米×10.5-13.3毫米。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