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学名:Chenopodium album L.),别名灰条菜、灰藿等,为苋科藜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茎直立,粗壮,具条棱及绿色或紫红色色条,多分枝;叶片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叶片上面通常无粉,有时嫩叶的上面有紫红色粉,下面多少有粉,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为叶片长度的1/2;花两性,花簇于枝上部排列成或大或小的穗状圆锥状或圆锥状花序;种子横生,双凸镜状,边缘钝,黑色,有光泽,表面具浅沟纹;胚环形。花果期5-10月。
植物学史
藜的属名“Chenopodium”前半部分来源于希腊语“Chen”,译为“鹅”,后半部分来自于拉丁语“podium”,译为“脚”,其种名“album”,译为白色,是指在叶子背面发现了白灰色的颗粒。在中国,因藜的叶背常有灰白色粉,植株呈灰绿色,因此北方地区称其为“灰灰菜”或“灰条菜”。由于藜的生长速度极快,经常占据大面积群落,有时侵入农地,《楚辞》视其为恶草。
形态特征
藜为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
茎
茎直立,粗壮,具条棱及绿色或紫红色色条,多分枝;枝条斜升或开展。
叶
叶片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楔形至宽楔形,上面通常无粉,有时嫩叶的上面有紫红色粉,下面多少有粉,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为叶片长度的1/2。
花
花两性,花簇于枝上部排列成或大或小的穗状圆锥状或圆锥状花序;花被裂片5枚,宽卵形至椭圆形,背面具纵隆脊,有粉,先端或微凹,边缘膜质;雄蕊5枚,花药伸出花被,柱头2枚。
种子
果皮与种子贴生。种子横生,双凸镜状,直径1.2-1.5毫米,边缘钝,黑色,有光泽,表面具浅沟纹;胚环形。
分布范围
藜是一种世界性杂草,分布遍及全球温带及热带,在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其在喜马拉雅地区被驯化,在那里作为粮食作物被种植,在印度被种植为传统的叶菜。有考古证据表明,藜在史前时期在欧洲被作为谷物进行种植。藜在中国各地均产。
生长环境
藜常生长于自海平面至海拔3600m,纬度70°N至50°S之间区域。其常生于路旁、荒地及田间,为很难除掉的杂草,是几乎所有栽培作物、花园、园艺作物和果园中常见的杂草,在牧场、未开垦地带及河岸地区皆有分布。
生活习性
藜能够耐受多种栽培条件、气候、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和pH值,适宜温度在5-30℃,性喜冷凉气候,耐旱耐瘠耐霜冻。其在肥沃、灌溉较好的土壤中较为旺盛,其高度可达到2m,在干燥和不太肥沃的土壤中通常保持矮化状态。花果期5-10月。
一般来说,藜的发芽最佳温度在印度为10°C,在加拿大为25°C,这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温带国家,藜通常表现为夏季一年生植物,而在亚热带国家则表现为冬季一年生植物。 欧洲记录了两个不同的发芽高峰,一个在三月和五月之间,第二个在八月和十月之间。 在较冷的气候中,5月至7月之间可观察到最大出苗量,并在6月的最后两周达到高峰。藜在任何日照长度都会开花,但8小时的光周期会大大加速开花和成熟。较长的光周期(16-18小时)会使植株更大、更健壮,因此该物种更广泛地分布在温带地区,而稀疏地分布在赤道周围。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藜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其个体对土壤和生物环境表现出很大的可塑性,并且种子产量根据这些因素而变化较大,平均种子产量在3000至20,000粒之间变化,较多者可达到50,000-70,000粒。藜种子能够在土壤种子库中长时间保持活力,可能长达40年,不同种子形态的休眠和发芽要求似乎有所不同。 这种变化使其能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发芽,这可能是它成功成为杂草的重要原因。
藜是自花授粉,也可进行风媒传粉,昆虫偶尔也会造访其花朵帮助其传粉。藜并没有专门的种子传播机制,因此大多数种子只是落在母体植物周围的地面上。它们没有浮力,但可以通过水进行长距离运输,一定比例的种子也可以通过动物携带进行运输。
播种繁殖
在10月底-12月上旬,可采取直播方式,用撒播或条播的方法对藜进行播种繁殖。撒播要撒匀,撒后轻搂表层土,并踩实,或用木板镇压,使种子同土壤紧密接触。开沟播的,播后盖上杂肥或覆土,遇干旱淋透水。藜5-7天即可萌芽生长。也可在10月初-12月均育苗,平整苗床,施足基肥。苗高8-10cm,有3-4片真叶时,即可移植。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藜适应性强,对土质要求不严格,于田间、地边、山野、滩涂、路旁、房前屋后、田边隙地均能生长,而在肥沃的地头田块生长会更旺。在落叶树果园中,尤其是梨园中,只要有60天的时间就可以间套种。选好田块后,需耕翻,整平,耙细。
水肥管理
藜在整地后,若是以菜为主绿肥为辅的收获方式施底肥,施入土杂肥或优质有机肥;若是大面积的以绿肥为主的收获方式可不施底肥,出苗后要及时间苗,保证不拥挤,每次间苗或采嫩苗后,可追施腐熟有机水肥(粪水或沼液,菜麸水)或尿素对水泼浇。
病虫防治
藜抗病性强,一般无病虫危害。如发生白粉病,可用硫磺悬乳剂或小苏打进行喷洒防治。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藜蛋白质含量较高,具有丰富赖氨酸和蛋氨酸,常作为绿叶蔬菜被喜马拉雅山区和印度北部进行种植,其嫩茎叶可食,采摘后焯水后可凉拌食用或制馅食用,也可与粥一起熬食,或将新鲜茎叶洗净后涮食。
药用价值
藜的幼嫩全草、种子或果实皆可入药。其幼嫩全草为中药材藜的来源,药性甘,平,小毒,具有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发热,咳嗽,痢疾,腹泻,腹痛,疝气,龋齿痛,湿疹,疥癣,白癜风,疮疡肿痛,毒虫咬伤;其种子或果实为中药材藜实的来源,味甘、苦,性寒,有小毒,具有除湿热,利水的功效。
经济价值
藜因种子含油量高且具有高含量的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同时芥酸的含量很低,可作为一种新型油料植物。其还可作为家禽家畜的青饲料。
物种危害
杂草入侵
藜在温带和亚温带地区生长最旺盛,但它也是热带和亚热带几乎所有冬播作物中潜在的严重杂草。其是47个国家约40种作物中的常见杂草,最常见于甜菜、马铃薯、玉米和谷物中。藜是加拿大和欧洲地区主要杂草之一,在印度、墨西哥、新西兰、巴基斯坦和南非被列为六种最严重的杂草之一。在温带气候下,几乎所有夏播和冬播作物中都存在杂草藜。
在亚热带地区,藜最常见于小麦、鹰嘴豆、大麦、冬季蔬菜、园艺作物、玉米、向日葵和大豆田中。此外,其还是日本茶叶和旱稻、西班牙柑橘园和葡萄园、前苏联棉花、大豆和草莓园、美国棉花、牧场和花生地、墨西哥水稻和加拿大烟草的重要杂草。在欧洲和美洲地区,藜是玉米、大豆、小麦、大麦、马铃薯和所有蔬菜作物中的问题杂草。
防治方法
可用二甲四氯、乙草胺、苯达松、草甘膦定向喷雾防除。在马铃薯田中,藜与马铃薯同属阔叶类,防除比较困难,一般提前封闭防除。首先选择使用封闭剂除草剂,可以在播种前进行,也有的在播后出苗前进行。这类除草剂通过杂草的根、芽鞘或胚轴等部位进入杂草体内,在生长点或其他功能组织部位起作用杀死杂草,如氟乐灵、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等。马铃薯没出苗时进行杂草茎叶喷雾,通过茎、叶、芽鞘及根部吸收,抑制杂草的生长,使杂草死亡,如百草枯、草甘膦等。另一种是选择性的,对不同植物有选择性,能杀死杀伤某些杂草,而对马铃薯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