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脸鹟莺
莺科鹟莺属动物
灰脸鹟莺(学名:Phylloscopus poliogenys):体长10厘米,是一种体小而色彩艳丽的莺。头灰,上体绿,下体黄,眼圈白。与灰头鹟莺的区别在上背绿色且无白色眉纹。与白眶鹟莺的区别在头顶及头两侧的灰色较深;暗色侧顶纹不明显,颏及上胸偏白。色彩相似的灰头鹟莺具冠羽,无白色眼圈且姿势不同。虹膜褐色;上嘴色深,下嘴色浅;脚黄褐色。
形态特征
灰脸鹟莺雌雄羽色相似。头顶、头侧灰色,前额、枕和头顶两侧灰黑色,几乎围绕头顶形成一个黑灰色圈,尖顶中央稍淡,形成不明显的中央冠纹。而头顶两侧的黑灰色带则常显示出暗色侧冠纹,有时头顶和脸均为黑灰色,侧冠纹不明显,眼周白色,极为明显。有时眼前上方有小的黑灰色斑,使白色眼圈断裂而显得不完整。眼先、头侧和颈侧苍灰色或暗灰色,有时微杂黑色,颊下部和颏淡灰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黄橄榄绿色。两翅褐色,羽缘橄榄绿色,大覆羽具宽的黄白色或黄色尖端,形成一道宽阔而明显的黄色或黄白色翅斑。尾褐色,外翈羽缘淡橄榄黄绿色,最外侧3对尾羽内翈几全白色。颏和颊下部苍灰色,其余下体包括腋羽亮黄色。
虹膜暗褐色,雌雄羽色相似。嘴暗褐色或黑褐色,下嘴角黄色或黄色,脚淡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克,♀7-10克;体长♂105毫米,♀90-100毫米;嘴峰♂10毫米,♀8-9毫米;翅♂51毫米,♀49-55毫米;尾♂46毫米,♀40-47毫米;跗蹠♂17毫米,♀17-18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森林中,多在高大的乔木上,有时也活动在林下灌丛和竹丛枝叶间。栖息环境较固定,不做较大的游荡和季节性迁徙,冬季也不迁到山脚平原地区。
生活习性
留鸟。性活泼,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频繁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多在空中飞翔捕食。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鸣声清脆而富有变化,具有独特似山雀叫声chee-chee及似鹪鹩的叫声tsik。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中国:在中国为罕见的垂直迁移鸟。可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西藏东部和南部。繁殖于云南西北部,越冬至云南西部;留鸟于西藏东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6月。通常营巢于海拔1000-2500米的常绿森林中有时也见于针叶林。巢多置于林下地上,偶尔也有置巢于山坡岩石和树上的。巢为球形,主要由绿色苔藓构成。每窝产卵4枚,卵白色,大小为15-18毫米×11.2-13.0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灰脸鹟莺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等少数地区,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属稀有鸟类,应注意保护。
参考资料
Grey-cheeked Warbler.Birdwatchingvietnam.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4 21:2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