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鲳
鲳科、鲳属鱼类
灰鲳(Pampus cinereus)是鲳科鲳属鱼类。
形态特征
背鳍Ⅶ-38~42;臀鳍Ⅴ-Ⅵ-38~40;胸鳍21,尾鳍23。
体长为体高1.5~1.6倍,为头长3.6~4.3倍。头长为吻长3.5~4.6倍,为眼径4.0~4.8 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1.1倍。
体卵圆形,很侧扁,背面与腹面狭窄,背缘与腹缘弧形隆起,体以背鳍起点前为最高,由此向吻端倾斜;尾柄短,侧扁,高与宽约相等。头较小,侧扁而高,背面隆起,两侧平坦。 吻短钝,大于眼径。眼较小,侧位,靠近头部前端,距吻端较距鳃盖后上角为近。眼间隔宽,隆起,约为眼径的2倍。鼻孔每侧2个,互相接近;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椭圆形。口小,亚前位,稍倾斜,成鱼的口微近腹面。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缘伸达后鼻孔的下方。两颌各具一行细牙,牙3峰,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及舌上无牙。鳃孔小。前鳃盖骨边缘不游离鳃盖骨具柔软扁棘。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无假鳃。鳃耙退化,结节状。
体被细小圆鳞,易脱落;头部除吻及两颌裸露外,大部分被鳞。侧线完全,上侧位,与背缘平行。头部后上方侧线管的横枕管丛和背分支丛后缘楔形;腹分支丛较长(其小分支密列),向后伸达胸鳍2/3处上方。
背鳍一个,鳍棘短,小戟状,幼鱼时明显,成鱼时退化,埋于皮下;鳍条部镰刀状,前部鳍条常延长,最长鳍条末端有时可伸达尾柄。臀鳍与背鳍同形,几相对,鳍棘小戟状,幼鱼时明显,成鱼时退化,埋于皮下;前方鳍条常延长,有时可伸达尾鳍中部。胸鳍夭,伸达背鳍基底中部下方。无腹鳍。尾鳍深叉形,下叶延长。椎骨32-34个。
体背侧灰黑色,微带青色,腹部灰白色,具银色光泽。各鳍灰黑色。
栖息环境
灰鲳为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90米的海区。越冬场在浙江外海,4月以后一部分鱼群向西北洄游到浙江北部及江苏沿海。
生活习性
幼鱼主要摄食箭虫磷虾桡足类及各种幼鱼等。成鱼则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虾类及浮游生物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和韩国海域,也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西太平洋浅海以及西非沿岸。
繁殖方式
产卵期在每年的6月上旬至8月下旬,适温范围为19~28℃,最适水温为22~28℃。产卵场在吕泗渔场北部太阳沙附近及海州湾渔场。怀卵量在16.1~23.6万粒之间,平均20.5万粒。产卵群体中以1-3龄鱼为主,尤以2龄鱼占绝对优势。生长较迅速,性成熟早,少数个体l龄即可性成熟。
灰鲳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繁殖期为6~8月,8月下旬起至9月中旬卵巢开始退化,9月中下旬起,卵巢进入重复发育的阶段。直到翌年3月均保留在重复发育的阶段。4月初,发现部分灰鲳卵巢开始重新发育。灰鲳的卵巢平均成熟度在0.3~12.3%;灰鲳属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2007年12月12日)。
列入《中国农业部关于实施带鱼等15种重要经济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管理规定》,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捕捞的灰鲳叉长必须≥180毫米。
主要价值
灰鲳肌肉中除含有优质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外,尚含有较多的碘、铬元素及其他元素、维生素。灰鲳的脂肪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DHA能促进人脑发育、预防老年痴呆症,EPA则可减少人体胆固醇含量、预防动脉硬化。灰鲳对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食品,但不能多食。
灰鲳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有健脾养胃、益气补血、强筋健骨、充精壮阳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泄泻、消化不良、精血不足、筋骨酸痛、四肢麻木、神疲乏力、贫血头晕、心悸失眠、阳痿早泄、肾虚精少。
参考资料
Pampus cinereus.台湾鱼类资料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94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0:4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