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麝鼩
哺乳纲动物
灰麝鼩(学名:Crocidura attenuata),是鼩鼱科、麝鼩属的动物。
形态特征
灰麝鼩体型中等大小,为麝鼩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吻尖、须较短硬。四肢各具5趾,趾端生锐爪。后足长为12-14mm。尾较长,其长略短于体长。尾基1/2处较粗壮,全尾长有稀疏长毛。
灰麝鼩背毛深灰色、沾棕,毛尖略呈白色。腹毛淡灰色。四肢足背覆以白色短毛。尾毛稀疏、全呈灰色。冬毛较夏毛淡,全身银灰色。
灰麝鼩头骨外观粗壮坚实,颅全长20mm左右,脑颅部上面观略呈长圆形。吻部突出但较短钝。人字脊较低,但尚显露,且在枕骨部相遇。矢状嵴存在,但不明显。
灰麝鼩上颌前门齿主尖粗大,后尖较小;第1单尖齿最大,第2、3单尖齿较小,且近乎等大;前臼齿较大,呈三角形,有一较小的前尖;臼齿3枚,第3臼齿较小。下颌门齿亦较粗大,斜向前上方伸展,其余各齿齿尖均较尖锐。上下颌齿尖全白色。齿式=28。
栖息环境
灰麝鼩系热带的种类,从海拔300m左右的草地到1000m的灌丛均可发现,但以低山为多。栖于山地森林,尤其喜欢在多岩石、树丛、灌木丛、草丛中活动,在溪水边、耕地旁或荒草地中也能见到。
生活习性
灰麝鼩在农田主要以蚯蚓、蠕虫及其他昆虫为食,但亦食农作物的种子,如苕种、麦、稻等。主要为夜间活动,不越冬,善于游泳,常见母兽为先导,仔兽紧咬母兽尾尖,其他仔兽亦互咬尾尖,成一列“拖驳式”游过3m以上的沟渠。夏季多在田坎穴居,窝巢简单,多为稻草或麦秆筑成。秋冬季各种草垛下为其良好的栖息环境。
分布范围
灰麝鼩在中国以内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云南、海南、台湾。中国以外分布于缅甸、印度、不丹、原锡金。
繁殖方式
灰麝鼩繁殖期为3-10月,年繁殖1-2次,每胎2-8仔。
亚种分化
(内容来源:)
种群现状
灰麝鼩这一物种数量丰富和稳定的,没有这个物种作为一个整体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局部有一些数量下降,在南亚是在本地受到栖息地的丧失和物种入侵的威胁。
保护级别
灰麝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灰麝鼩可消灭大量害虫,有益农作物和森林保护。
危害特点
灰麝鼩亦盗食作物种子、并传播鼠疫。在中国黄胸鼠疫源地内的灰麝鼩体内曾检出鼠疫菌,也可作为钩端螺旋体病原体携带者,有一定危害性。
参考资料
Crocidura attenuata.planet-mammiferes.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15:3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