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寺风景区原名报忠寺、
报恩寺,亦名凤凰寺。距
洛阳市西南40公里,今
宜阳县城西灵山北麓。
灵山寺始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
明、
清两代几经重修,
大悲阁、大雄殿梁柱仍为金代物。传说
凤凰山为
周灵王葬处,因而得名灵山,寺又因山得名灵山寺。
灵山位于
宜阳县城西7.5公里处的
洛河南岸,系
熊耳山余脉,海拔500米,面积约7.5平方公里。翠柏满山,丛林森然。此山又名
凤凰山,“诸峰耸碧,左右两翼翩翩欲飞。伸颈,饮
洛河之流;举目,睇邙山之胜”(见《翳然亭记》)。西侧黄帝山峻峭入云,东侧
鸡冠山巍巍壮观。灵山宛如两山拱抱的一颗明珠,苍然独秀。
灵山寺坐落于灵山山腰,“紫崖仙洞罗列在前,秦松汉柏荷插在后”,全寺因山势而建,座南向北,寺址占地18667.6平方米,寺内现有殿亭楼阁近百间,自北而南沿着
中轴线上有五重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初步考证,
灵山寺始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明、清两代几经重修,大悲阁、大雄殿梁柱仍为金代物。
灵山寺原名报忠寺,传说
凤凰山为周灵王葬处,因而得名灵山,寺又因山得名灵山寺。
灵山寺古柏葱郁,云烟缥缈,流泉潺潺,殿宇玲珑,自古被誉为“乃一方之奇观,光千古之名刹”,是中州著名的古迹之一。
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式,形似城楼,高约4米,方约100平方米。上有阁房3间,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阁中原供祀迦兰菩萨,1980年重修。下有洞门,为寺院的北门,门额上有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
灵山寺”三个大字。从山门而入,一进为明代硬山顶的天王殿,殿中供祀着重新金塑的四天王像,屹然而立。正中间为一弥勒佛像,高1.7米。二进是飞檐歇山顶的中佛殿(又名大悲阁),殿内供祀有1991年从国外运来的3尊缅甸玉石佛菩萨像,高1.6米,金碧辉煌,焕然一新。殿前有株年逾千岁的银杏树,身粗3围,高约35米,枝繁叶茂。三进是庑殿顶式的大雄殿,殿内有5尊佛像,端庄慈祥。中供释迦牟尼佛,高约5米,左药师,右弥陀,阿难和迦叶侍立两侧,各高2.2米。这组佛像系明代艺术佳品,几经沧桑,至今完好无损,是河南现存较早的泥塑作品,为全省保存比较完整的塑像群之一,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大雄殿和中佛殿是
灵山寺的主体建筑,飞檐歇山顶与庑殿顶式建筑,均系金代原始结构,是研究
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大雄殿前台阶下,矗立着七级浮屠石塔,高丈余,上刻有佛、菩萨、罗汉像30尊,石刻工艺精致,类似洛阳龙门造像。西侧为僧众参禅之所,殿后围墙上镶嵌着历代名人游客吟咏灵山风光的诗赋28幅,真草隶篆,各具风韵。四进藏经楼,为贮存佛经之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22间,相对而立,甚为壮观。
大雄殿内的三世佛像为明代泥塑作品,后面砖墙上嵌有历代题咏石刻二十八幅,具有极高艺术文物价值。大雄殿前阶下有一座七级佛塔,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寺东角门外有塔林,东南有凤凰泉。
灵山寺有
四大奇观一直为人称道。一为寺门向北开,全国绝大多数寺院都是坐北向南,而
灵山寺却是坐南向北;二为寺院有山门,灵山寺与别的寺院不同,独有城楼式山门;三为佛像有胡须,这在全国也是独有的;四为寺院与尼姑庵紧连,这在别的地方也是极少见的。
灵山
文化庙会每年从农历正月底开始,历时10天左右,组织各类
文化、
科技、
卫生三下乡和经贸展销活动,赋予了古老庙会新的内涵,每年吸引游客数二、三十万人。综合经济效益上千万元,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闻名数省的
灵山庙会,从农历正月底开始,正会日为农历二月初八,持续10天左右,是县境内历史最久的庙会。
灵山寺是佛事活动场所,敬有观音菩萨。据说灵山的送子观音非常灵验,赶会群众多为妇女,烧香还愿后,回家时都要多买一张车票,意即带着孩子回家,所以旧时又称作“祈娃娃会”。从2000年开始,宜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宜阳灵山
文化庙会”,从而将这一长期一直以烧香拜佛为主的传统庙会改造成为了“政府主导,民众参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发展旅游,振兴经济”的文化、旅游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