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捷制造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指定21世纪制造业发展而支持的一项研究计划。该计划始于1991年,有100多家公司参加,由
通用汽车公司、波音公司、IBM、
德州仪器公司、摩托罗拉等15家著名大公司和国防部代表共20人组成了核心研究队伍。此项研究历时三年,于1994年底提出了 《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在这份报告中,提出了既能体现国防部与工业界各自的特殊利益,又能获取他们共同利益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灵捷制造简介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的浪潮汹涌而来,许多国家制订了旨在提高自己国家在未来世界中的竞争地位、培养竞争优势的先进和制造计划。在这一浪潮中,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给美国制造业改变生产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美国想凭借这一优势重造在制造领域的瓴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生产方式--灵捷制造的设想诞生了。
灵捷制造是在具有创新精神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先进制造技术、有技术有智识的管理人员三大类资源支柱支撑下得以实施的,也就是将柔性生产技术、有技术有知识的劳动力与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合作的灵活管理集中在一起,通过所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进度作出快速的响应。灵捷制造比起其它制造方式具有更灵敏、更快捷的反应能力。灵捷制造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生产技术、组织方式、管理手段。
生产技术因素
具有高度柔性的生产设备是创建灵捷制造企业的必要条件,以具有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特征的先进的制造技术的支撑,建立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按调需求任意批量且快速灵活制造产品,支持顾客参与生产的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实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绿色无污染制造。
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的过程模拟技术,可靠地模拟产品的特性和状态,精确地模拟产品生产过程,既可实现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任意组合,又能丰富品种、缩短产品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和进入市场的时间,从而保证对消费者的需求的快速灵敏的反应。
组织方式
灵捷制造认为,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是当今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推出新产品最快的办法是利用不同公司的资源和公司内部的各种资源。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组织的柔性化和企业间组织的动态联盟。虚拟公司是最为理想的一种形式。虚拟公司就像专门完成特定计划的一家公司一样,只要市场机会存在,虚拟公司就存在;市场机会消失了,虚拟公司也随之解体。能够经常形成虚拟公司的能力将成为企业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武器。
只要能把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企业淘汰集中起来,灵捷制造企业就能随时构成虚拟公司。在美国,虚拟公司将运用国家的工业网络--全美工业网络,把综合性工业数据库与服务结合起来,以便能够使公司集团创建并运作虚拟公司。
灵捷制造企业必须具有高度柔性的动态组织结构。根据产品不同,采取内部团队、外部团队与其它企业合作或虚拟公司等不同形式,来保证企业内部信息达到瞬时沟通,又有保证迅速抓住企业外部的市场,而进一步做出灵敏反映。
管理手段
以灵活的管理度边到组织,人员与技术的有效集成,尤其是强调人的作用。灵捷制造在人力资源上的基本思想是,在动态竞争环境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员、柔性生产技术和柔性管理要使灵捷制造企业的人员能够实现他们自己提出的发明和合理化建议,这就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和组织资源,支持人们的行动,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知识的人是灵捷制造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不断对人员进行培训、进行素质提高,是企业管理层的一项长期任务。
在管理理念上要求具有创新和合作的突出意识,不断追求创新。除了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要利用外部资源和管理理念。
在管理方法上要求重视全过程的管理,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计算机管理技术以及BRP等管理。
企业特征
灵捷制造追求实现理论上生产管理的目标,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21世纪生产模式。灵捷制造的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产品系开具有相当长的寿命
灵捷制造企业容易消化吸收外单位的经验和技术成果,随着用户需求和市场的变化,灵捷制造企业会随之改变生产方式。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根据顾客需求重新纵使的产品或更新替代的产品,而不是全新产品来替代旧产品,因此,产品系列的寿命会大大处长。
信息交接迅速准确
灵捷制造企业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来改进生产,这要求企业不但要从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那里获得足够信息,不要保证信息的传递快捷,以便企业能够快速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
以订单定生产
灵捷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将一些重新编程、可重新组合、可连续更换的生产系统结合成为一个新的、住处密集的制造系统,可以做到使生产成本与批量无关,生产一万件同一型号的产品和生产一万件不同型号的产品所花费成本相同。因此,敏捷制造企业可以按照订单进行生产。
发展方向
1991年,美国在进行灵捷制造研究时,投入了500万美元资金得到了100多家公司的支持。在1994年,灵捷制造理论出台时,美国政府又投入了500万美元,而支持这一计划的公司也扩展到了200多家。灵捷制造作为一种21世纪生产管理的创新模式,能系统全面地满足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多品种、迅速及时、动态适应、极高柔性等要求。这些要求尚难于由一个统一的生产系统来实现,但无疑是未来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发展和模式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