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拼音:zāi)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
甲骨文,古字形像着火的房屋、大洪水。灾本义是自然发生的火灾、水灾等,由此引申指各种天然灾害和人为的祸患,还引申为疾病、死亡等不幸的事情。
文字溯源
古时“灾”的写法较多,这是因为古人把灾害分得较细,有火灾、水灾、兵灾等,反映在字形上也有不同写法。上古时代,河川泛滥,洪水横流给先民带来极大的祸害,因此祖先便造了图1的“灾”字,字的形体像泛滥的洪水。为了与“
川”一类的字形区别开来,于是在洪水中间加了“
在”(也是“才”字)表音,成了形声字(图3)。这两个甲骨文本义是“水灾”。秦代以后,叠加“
火”旁表意,表示水火均可成灾(图8)。以后,便在小篆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汉隶(图15)和楷书。
图4的甲骨文是个会意字,模拟“火”在屋(“
宀”)里,房子被烧,显然便是“灾”了。图9是战国简帛文字,“火”已开始变形,以后更逐渐变为线条化及笔画化。而小篆(图11)、汉隶(图13)、楷书都是沿着这“火烧房子”的定型发展下来,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灾”字,望文可以知义。
上古社会的部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兵灾也成了可怕的悲惨的祸害。所以先民便以“戈”断“头发”(砍杀战俘或奴隶时头发挂在“戈”这种兵器上)作为“兵灾”的象征。图6的甲骨文,左上是头发,右部是戈。图7的甲骨文,已把头发讹变成“在(才)”字,作为声符,成了以“戈”为形、以“在”为声的形声字,隶变楷化而成“𢦏”。以后,这个“𢦏”被假借来作为哉、栽、裁、载、戴等字的声旁,便不再独立存在了。古时还出现过在“𢦏”下加“火”的“烖”,这是个形声兼会意字,“火”是形旁,“𢦏”是声旁也是形旁。发展到小篆阶段,则进一步把“在”变成“十”形;“戈”形也大变了。
古文中的災、烖、灾是异体字关系,通常情况是通用的。古人所谓天灾实际上包括水、火、虫等灾祸,甚至包括人祸,例如《汉书·宣帝纪》中所记载的:“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灾”字形体之多,这会给日常使用带来不便,新中国成立后,以“灾”字为正体,“災”“烖”等均作为异体字被淘汰。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火部】祖才切(zāi)
烖,天火曰烖。从火𢦏声。
灾,或从宀、火。
﹝⿰才火﹞,古文从才。
災,籀文从𡿧。
说文解字注
“天火曰烖”注:《春秋·宣十六年》:夏,成周宣谢火。《左传》曰: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按经多言灾,惟此言火耳,引申为凡害之偁。《十五年》传曰: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
“从火,𢦏声”注:祖才切。一部。今惟《周礼》作烖。经传多借菑为之,菑或譌为蔷。
“或从宀、火”注:火起于下,焚其上也。
“災,籀文从𡿧”注:亦会意,亦形声。
“﹝⿰才火﹞,古文从才”注:形声。
广韵
祖才切,平咍精 ‖ 災聲之部(zāi)
烖,天火曰烖。祖才切。十二。
灾,上同。
災,籀文。
𤆎,古文。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災;部外笔画:3
古文:𤆎、𦸜
《唐韵》祖才切。《集韵》《韵会》《正韵》将来切,並音哉。《说文》:天火也。《春秋·桓十四年》:御廪灾。
又《玉篇》:害也。《书·舜典》:眚災肆赦。传:过而有害当缓赦之。《左传·僖十三年》:天災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
又作菑。《诗·大雅》:无菑无害。
亦作甾。《史记·秦始皇纪》:甾害绝息。
又叶子之切。《史记·龟筴传》:十有二月日至为期,圣人彻焉,身乃无災。
又叶将侯切。班固《幽通赋》:震鳞漦于夏庭兮,帀三正而灭周。巽羽化于宣宫兮,弥五辟而成災。
《说文》本作烖。或作灾。籀文作災。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宀”窄、扁,“火”宽、大。❷“宀”居上居中,首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端。❸“火”,居下居中,第二笔短撇从横中线起笔;第三笔撇从横中线上侧、竖中线左侧起笔;捺从撇的上部起笔,捺脚超过上部。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社会影响
2018年12月12日,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在京都市东山区的清水寺公布了日本2018年的年度汉字“灾”。
2024年12月,当选新加坡年度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