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历史学》是1998年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张建民。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一 灾害历史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灾害历史学性质浅说
(二)灾害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二 灾害历史学的任务
三 灾害史与灾害学
四 灾害历史学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与灾害学理论
(二)自然辩证法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五 灾害历史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历史上的“灾”“害”“饥”“荒”诸概念
(二)19世纪以前的灾害历史记述
(三)20世纪的灾害历史研究
(四)灾害历史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灾害历史资料及其整理
一 灾害历史资料的主要来源
(一)灾害历史实物资料
(二)先秦文献中的灾害资料
(三)正史中的灾害资料
(四)方志中的灾害资料
(五)档案中的灾害资料
(六)实录中的灾害资料
(七)报刊中的灾害资料
(八)文集 笔记类中的灾害资料
(九)古农书中的灾害资料
(十)其它文献中的灾害资料
二 中国灾害历史资料的主要特点
(一)时间系列长且连续性好
(二)内容丰富多样且记载全面
(三)综合性强
三 灾害历史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一)灾害历史资料分析整理的原则
(二)灾害历史资料分析整理的主要内容
(三)历史灾害时空要素的确认
四 灾害历史研究方法
(一)灾害历史资料的量化
(二)灾害历史研究方法
第三章 采猎与农业时代的灾害问题
一 采猎与农业时代的灾害概况
(一)史前时期的人类、自然与灾害
(二)传说中的文明起源与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的主要种类
二 灾害对采猎与农业社会的影响
(一)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二)灾害对生产 财富的破坏
(三)灾害引发社会秩序动荡
(四)重大灾害对生态系统和早期文明的破坏
三 灾害中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一)自然变异与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中的人为因素
四 采猎与农业时代灾害的特点
(一)以水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为重大而且
深远
(二)灾害发生的时间特征
(三)灾害发生的空间特征
第四章 工业化时代的灾害及其演化趋势
一 传统灾害的持续和演化
(一)传统灾害的持续
(二)传统灾害的演化趋势
二 工业化过程中的新生灾害
(一)人为自然灾害
(二)人为灾害
三 科学技术与灾害
(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抵御灾害的重要武器
(二)科学技术引发的新生灾害
(三)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灾害的关系
四 工业化时代灾害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工业化时代灾害的特点
(二)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农业时代的减灾救灾思想
一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二)传统的自然保护思想
二 减灾意识的演进
(一)对自然灾害成因的认识
(二)对水土流失等综合灾害的认识
(三)防灾减灾思想
三 系统的备荒救灾思想
(一)先秦时期的备荒救灾思想
(二)备荒思想的发展
(三)救灾善后思想的发展
(四)两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六章 农业时代的减灾救灾实践
一 敬祈诚祷求佑于上天
二 修水利以除水旱
(一)先秦两汉的水利事业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
(三)堤防系统化
(四)水利修防管理
(五)宋元时期的水利建设
(六)明清时期的水利建设
三 其它灾害的防治
(一)农业害虫防治
(二)防御低温灾害与改造盐碱地
四 储粮备荒诸措施
(一)先秦两汉的积储制度
(二)隋唐义仓的创置
(三)宋元时期的仓储制度
(四)明清时期的仓储制度
五 灾荒救济制度与措施
(一)先秦荒政
(二)汉唐时期的灾荒赈救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灾荒赈救
第七章 工业化以来的减灾思想与实践
一 工业化以来减灾思想的发展
(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
(二)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三)关于科学技术与减灾的认识
(四)关于减灾与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 工业化以来的减灾对策与技术
(一)减灾立法
(二)灾害保险
(三)建立统一、集中的灾害防治体制
(四)减灾工程建设
(五)减灾的科学研究与减灾技术开发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灾情与减灾救灾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灾情概况
(一)中国的自然灾害情况及其特点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灾害
(三)日趋严重的人为灾害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减灾思想与实践
(一)中国的减灾思想
(二)中国的救灾体制
(三)中国的减灾工程建设
(四)中国减灾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第九章 余 论
一 灾害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为因素
(一)灾害的客观必然性
(二)人为因素在灾害系统中的重要性愈益显著
(三)灾害历史的三个阶段
二 灾害的世界性与国际间差异
(一)灾害的世界性
(二)灾害研究的空间尺度与国际间差异
(三)救灾体制的东西方差异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