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河里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
宁乡市黄材镇寨子村塅溪与沩水交汇的台地上(黄材镇在山间盆地),遗址本体面积约2.3万平方米,为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一位名叫姜景舒的农民到山上种红薯,一锄头挖出了后来成为国宝的四羊方尊。
1959年,一位农民上宁乡县黄材镇黄村寨子山开荒种地,挖到了考古已发现唯一以人面为主饰的商代青铜方鼎。
1963年,炭河里遗址被首次发现并确认。
1976年,炭河里遗址进行过小面积试发掘。
1994年,考古部门重新勘探,认为炭河里与青铜器有直接关系。
200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试挖掘,发现大型土台建筑遗迹,确定为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
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3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炭河里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发现并解剖城墙、城壕和一批同时期的贵族墓葬,出土铜器3000多件。
2016年4~7月,为配合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炭河里遗址钟家湾、新屋湾两处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共布设10米×10米的探方51个,实际发掘探方49个,发掘面积约4900平方米。发掘出一批西周、东周和六朝时期的灰坑、沟、柱洞等遗迹,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器以及石器、铜器等遗物。
2016年9月,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建成开放。
遗址特点
炭河里遗址距宁乡市约45千米,距长沙市区约90千米,遗址本体面积约2.3万平方米。在商周时代,这个地方是独立于西周王朝之外的地方国都城所在地,曾出土了国家特级文物、被誉为“国宝”的四羊方尊。炭河里遗址由宫殿遗址、城墙遗址、城壕遗址、平民区遗址和西周贵族墓葬组成。
主要遗迹
房址
炭河里遗址房址,房屋建筑基址共6座。F1,位于遗址保存区东南部,靠近南部断崖,由1号黄土台和发现的25个柱坑组成,西、南部被破坏,台面亦被大量近现代遗迹打破。黄土台主体为他处搬运来的次生黄土,局部有红烧土,夯筑不明显,厚0.1~0.3米。柱坑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为0.6~1米,最大的直径达1.4米,坑探一般为0.4~0.7米,最深的达1米。柱坑内堆积为褐色黏土夹大量卵石和少量红烧土,结构较紧密,出土遗物甚少。根据规模、柱坑排列和无大量红烧土墙块等情况,推测为有回廊的大型木结构建筑。
F2,位于F1北边,相距约10米,由2号黄土台和36个柱坑组成,西、北、东三面被破坏,南面保存稍好,台面亦被大量近现代遗迹打破。黄土台主体堆积同1号黄土台,保存厚度一般为0.2~0.3米,最厚处达0.5米。柱坑形制与堆积同F1,推测应为与F1同时并存的大型建筑,根据F1.F2两座黄土台的规模及柱坑规格、排列等情况分析,判断为宫殿性质的建筑遗迹,也是保存最晚的宫殿建筑。从两座建筑基址上有些不属于该期建筑的柱坑来看,推测这里还有更晚的商周时期建筑。
城墙
炭河里遗址城墙位于遗址保存区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高出现地表1~2米。平面形状呈圆弧形,残长约225米、宽12~15米。西端城墙上建有居民,东端20余米一段城墙因改田破坏仅存宽度不到2米,根据城墙的弧度对城址进行圆形复原,可计算出城内原有面积约为14.5万平方米,现城内保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根据城墙解剖发掘结果可知城墙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下部墙为基础部分,厚约1米;上部墙为主体部分,厚约2米。
城壕
炭河里遗址城壕分布在城墙内外,已发现了3条壕沟,其中城外一条,城内2条,城外壕沟东西走向,其形成与城墙基础部分的取土有直接关系;城内2条壕沟走向都与城墙一致。城壕最上面是夯土部分,往下堆积共分为8层,其中1~3层为秦汉文化堆积,厚约1米,4~7层为商周文化堆积,厚1.3米。
墓葬
炭河里遗址墓葬共12座,其中西周墓葬7座、春秋墓葬2座、战国墓葬3座。除2座战国墓葬发现于王家坟山外,其余均发现于城址西北200~500米的寨子村新屋组二级台地上。7座西周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保存完好的两座墓(M2、M10)的口部均呈椭圆形。墓口长2.4~4米、宽0.95~2.8米、深2米,墓内葬具及人骨均未保存,据墓底残痕推测均应有棺。随葬器物以铜器和玉器为主,除8号墓的1件硬陶罐可复原外,其余均只见零散陶片。M4,墓口被破坏,现存墓口为长方形,壁较直。墓口长3.5米、宽1.75米,墓底长3.4米、宽1.7米,残深1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方向95°墓南壁底部有一弧形龛,宽1.4米、高0.5米、进深0.3米。随葬器物大部分为铜器,另有玉管和残陶片。铜器中除1件卣盖较完整外,余均为残片,且分布无规律。壁龛内无随葬器物。
文物遗存
综述
20世纪30年代以来,宁乡炭河里遗址和周围邻近地区陆续出土了多批商周青铜器,其中大部分出土在以遗址为中心直径不到2千米的范围内。如四羊方尊、人面方鼎、兽面纹瓿、“癸”卣(内有环、玦、管等玉器320余件)、“戈”卣(内有珠、管等玉器1170余件)、云纹铙(伴出环、玦、虎、鱼等精美玉器)、象纹大铙(重221.5公斤)等。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器,一种祭祀用的酒器,是中国考古已发现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先秦时期,人们对羊的个性归纳为:善良知礼;外柔内刚。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出土于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方鼎
1959年人面方鼎出土于宁乡县黄材镇黄村寨子山。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方鼎所绘人面脸庞圆润,嘴唇丰厚而无胡须,耳垂下又有爪形坠饰,耳上的“几”形则表示头上有发饰或冠带存在。人面方鼎是考古已发现唯一以人面为主饰的商代青铜方鼎。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兽面纹瓿
兽面纹瓿,是一种盛酒、盛水器。2001年,被当地一群游泳的孩童于沩水河中发现,通高62.5厘米,口径58厘米,肩径89厘米,重61.9公斤。该器是考古已发现商代铜瓿中体型最大者,故被称为“瓿王”。
铙
铙,一种打击乐器,用于古时祭祀、宴乐、军旅等场合。商兽面云纹铜铙,国家一级文物。1993年8月,宁乡县枫木桥乡一村民在师古寨顶采草药,遇到一条蛇,村民一路追赶这条蛇进了一个山洞,结果在掏洞时挖出2件铜铙。
保护开发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
炭河里青铜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约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662平方米,外围配套区面积约7万平方米,投资约1.5亿元,是湖南省唯一的青铜文化专题馆,内有藏品5000余件,其中有国家珍贵文物近300件。
文物价值
炭河里遗址的发掘不仅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和城墙,还在遗址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西周古墓葬,证明炭河里遗址不仅是考古已发现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址,也是中国范围少有的西周城址之一。炭河里遗址填补了湖南商周史文化缺失,对湖南地方史、南方青铜文明和早期国家社会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形成并确立了“炭河里文化”,成就了“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之称。
保护措施
2004年,炭河里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6年5月,炭河里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炭河里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期间7处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炭河里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黄材镇寨子村塅溪与沩水交汇的台地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炭河里遗址,路程约53.9千米,用时约7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