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是指口径在20mm以上,利用
火炮发射,完成杀伤,爆破,侵彻及或其他战术目的作用的
弹药。通常包括风帽、弹丸(战斗部)、引信、弹带、底火和药筒(内装发射药)等几部分。
发展历程
古代滑膛炮多使用发射药和弹丸分装的球形弹。15世纪使用的是铸铁球形弹。16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了一种带木制信管的爆炸弹。17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相继使用了榴霰弹、群子弹等弹种。1846年,意大利人G.卡瓦利发明了一种用线膛炮发射的锥头圆柱形炮弹,可赋予弹丸一定的转速。19世纪80年代之前,炮弹的火炸药基本上是黑火药。此后,出现了无烟药,用以代替黑火药发射炮弹。1885年法国用威力较大的黄色炸药――苦味酸来装填炮弹。19世纪中叶出现了铸铁穿甲弹。19世纪末期,陆续出现了硝化棉、TNT、太安、黑索今等高能量的火炸药并用于装填炮弹,使炮弹的射程和威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世纪初出现了迫击炮弹,之后又相继出现了燃烧弹、高射炮弹、次口径炮弹、破甲弹、碎甲弹、火箭弹、混凝土破坏弹、发烟弹、化学弹等。1945年,炮弹弹丸的长度已由3倍口径增加到4~5倍口径,弹头部改进为弧形,弹尾部由圆柱形发展为船尾形,从而演变成现代炮弹的雏形。60~80年代,出现了底凹弹、底部排气弹、全膛增程弹、子母弹、布雷弹、大威力榴弹、核炮弹等。80年代以后,出现了预制破片弹、末制导炮弹、末敏弹、弹道修正弹等,还有对战场目标实施侦察、监视和观测的电视侦察弹和战场监视弹。
类别
不少的炮弹还具有多种功能或用途,如多用途子母弹、杀伤爆破燃烧弹等。炮弹有多种分类方法:
①按用途分为主用弹、特种弹和辅助弹。主用弹是直接用于毁伤目标的炮弹,包括各种榴弹、穿甲弹、破甲弹、子母弹、燃烧弹、混凝土破坏弹等。特种弹指完成特定战术任务的炮弹,包括照明弹、发烟弹、宣传弹、干扰弹等。辅助弹是供部队训练、靶场试验和教学等非战斗用炮弹,如训练弹、空包弹、教练弹、校靶弹等。
②按弹丸与发射装药的结合和装填方法,分为定装式炮弹、药筒分装式炮弹和药包分装式炮弹。定装式炮弹弹丸与药筒连成一体,发射时一次装入炮膛。药筒分装式炮弹弹丸与药筒是分开的,发射时分两次装填。药包分装式炮弹的弹丸、发射药和点火具分开放置,射击时分三次装入炮膛。
③按配用炮种,分为榴弹炮炮弹、加农炮炮弹、加榴炮炮弹、迫击炮炮弹、无坐力炮炮弹、高射炮炮弹、坦克炮炮弹、反坦克炮炮弹、航空炮炮弹、舰炮炮弹、岸炮炮弹等。
④按弹径与火炮口径的配合关系,分为适口径炮弹(弹径与火炮口径相同)、次口径炮弹(弹径小于火炮口径)和超口径炮弹(弹径大于火炮口径)。
此外,还可按稳定方式、口径大小、装填方式以及初速的高低等进行分类。
炮弹一般由弹丸和发射装药两部分组成。弹丸由引信、弹体、装填物和弹带组成。引信是利用目标信息和环境信息,在预定条件下引爆或引燃弹内装药的控制装置,大多结合在弹头部或弹底部。
通常根据目标的特点和性质而选择不同的弹种及相应的引信及其作用方式,以达到最佳毁伤效果。
弹体是连接炮弹各部件的壳体,一般采用钢质材料制成,其外形大多为流线型,以减小空气阻力。弹体内通常装填炸药,也可装填发烟剂、燃烧剂、照明剂和生化战剂等。
弹带是镶入弹体上的金属或非金属环形带(也有个别弹嵌有活动弹带),一般用塑性好的紫铜或镍铜制成。当弹丸发射时,弹带紧密地嵌入膛线,有效地密闭火药气体,并赋予弹丸一定的转速,以保证弹丸稳定飞行。
发射装药包括药筒(或药包袋)、发射药、底火及其他辅助元件。药筒用于盛装发射药和辅助元件,其筒口用来连接定装式炮弹的弹丸,筒底旋有底火。平时,药筒保护发射药,防止受潮和损坏;发射时,在火炮药室内起密闭火药气体的作用。药筒大都用黄铜、低碳钢等金属材料制成。有些炮弹采用非金属药筒(包括半可燃药筒、可燃药筒和可消失药筒等)。
发射药是推动弹丸运动的能源,炮弹常用的发射药有单基药、双基药和三基药等类型。发射药主要有定装药和变装药。定装药的发射药量不能调整,射击时弹丸只能获得一种速度;变装药的发射药量可以调整,射击时可根据目标远近灵活地变换装药量,以达到需要的初速和射程。
底火是用于点燃发射药的一种装置。发射时,它在火炮击发装置的作用下迅速点燃发射药,以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弹丸向前运动。
辅助元件指放在药筒内的除铜剂、消焰剂、护膛衬里和点火药包等。
①进一步提高弹丸的威力,重点发展预制破片弹和远距离大面积毁伤目标的子母弹、布雷弹等。
②采用底部排气技术、火箭增程增速技术、冲压发动机增程技术、复合增程技术等途径,大力发展增程增速炮弹。
③利用激光、红外、毫米波等技术,发展灵巧炮弹和精确制导炮弹。
④应用声、光、电、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技术和毁伤机理,发展软杀伤炮弹。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