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休克
概括性术语
这一怪病首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但其严重伤害仍难以解释。早期的医学观点基于常识认为这种伤害是“震荡”的结果,也就是颅内大脑受到严重震荡,于是“炮弹休克”被认为是一种生理伤害,所有被“炮弹休克”的士兵在制服上都能有一条“伤兵带”,他们会被遣散并接受战争受伤赔偿。随着战争深入,越来越多医学观点认为“炮弹休克”属于神经性疾病。
简介
“炮弹休克”这个概括性术语,于1915年由英军上尉查尔斯·迈尔斯提出,用来指称一战中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所体验到的“典型伤害”。据统计,法军在一战期间共有14500名军人经受了包括战争性神经症在内的战争心理创伤。一战后期,法国人率先将俄罗斯精神病专家奥拓克拉多夫在日俄战争期间创设的“前端精神治疗法”应用于军队。专家认为,如果仅将“炮弹休克”的士兵往后方送,他们中许多人有可能成为慢性精神障碍患者。法军于是派出精神疾病治疗机构靠近前方地区及时救治,并提出了治疗“炮弹休克”应遵循镇静、休息、不脱离战斗岗位和重返前线的原则。意军、英军后来也相继采用该法,用以应对患者的战争压力反应,防范其长期精神疾病的出现。
历史
1916年,为使患有精神障碍的士兵能够重返战斗岗位,迈尔斯等人成立了四个处理“炮弹休克”的小组。彼时作为观察员被派往前线的美国军医托马斯·W.萨尔蒙,在战场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前端精神治疗法”的五大基本治疗原则:就近、立即、期望、简易和集中。二战期间,当英美精神病医生再次受命对精神受到创伤的参战人员就地进行诊治时,法军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心理医生。起初,法军心理医生主要负责海军的士兵选拔,检测他们是否拥有“金耳朵”或是摩尔斯电码方面的天赋。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由前端治疗中心、休整营和复训营构成的分层治疗系统,给予了他们施展拳脚的舞台,很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作战兵力的有效恢复。特别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前端精神治疗迅速得到确立,“萨尔蒙原则”被广泛运用。随后对以色列军队在黎巴嫩战争中使用的前端精神治疗加以评估,也进一步证实了基地医院更能有效发挥作用。
20世纪70年代,法国临床心理医生正式进入军队医院,主要在精神病科负责官兵精神创伤的治疗。然而直到1992年,法国颁布的一项法令才首次确认将心理创伤纳入战伤范围。虽然与联合国联保部队任务类似,法军在其海外行动中运用了构架更为合理的心理援助,并引入了晤谈疏泄原则,但是卢旺达的绿松石行动还是引发了极大的心理恐慌,70%的法军有关人员因此遭遇精神障碍。1995年,法国逐步建立起心理医疗应急分队体系,围绕袭击和灾难受害者采取前端—即时—即后的精神治疗法。从阿富汗战争到科特迪瓦维和行动,从马里“薮猫行动”到中非“红蝴蝶”维和行动,法军近年来投入的一系列海外行动也进一步推进了对急性和慢性精神障碍的区别性研究。
2007年以来,法军精神创伤发作共超过1000例,其中80%与在介入阿富汗的行动有关。尤其自2008年的乌兹宾山谷伏击以来,对外介入行动所招致的法军精神创伤问题非但没有减少,反有恶化的趋势:8%的从“帕米尔”任务行动归来的法国军人表现出精神失常,这个比例在“红蝴蝶”行动中攀升至12%。“看不见的创伤”已成为当下法国防部关注的中心问题。2011年,法国防部首次推出“创伤后应激障碍”行动计划,将战后精神障碍视为首要考虑对象。该计划的实用性与预见性,使它在控制这类障碍对军队人员作战能力的影响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阶段是2013—2015年“军队创伤后应激障碍”计划,旨在加强军人健康预防,并增加对他们及其家庭的医疗、心理及社会援助。
当代发展
近年来,法军大力推动心理援助机构组织建设,已建立起集心理防护、心理干预和心理重建于一体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服务机构和社会支持体系。系统开展了法国三军心理医生培训,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据实规划法军心理医生的职业生涯。当然,法军在推进心理援助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与问题。如,越来越多的有关研究对法军精神障碍伤员的战后安置问题予以关注。自2012年以来,法陆军参谋部就为伤员预留了若干重要的部队行政职位。资料显示,目前还少有学者从经验论的角度对部队组织在伤员战后归队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有关伤员重返部队在最主要方面的定性研究还非常缺乏。创伤后应激障碍伤员的部队再安置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继续探究。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30 16:02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