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南宋词人叶梦得词作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是南宋词人叶梦得的词作。此词上阕写词人登上“飘渺危亭”时的孤独与落寞,下阕表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心迹,劝勉年轻人要热情豪放,为国建功立业。词句平淡自然,明快浅显,多用口语,明白如话。内容委婉含蓄,起伏跌宕有致,抒发了作者归居后既旷达超迈又不免孤寂惆怅的矛盾情怀。
作品原文
点绛唇1·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2
缥缈危亭3,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4。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5。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6。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小亭在高耸入云的山峰,隐隐约约浮现着。在千峰上独自叙述胸意,看那万里云烟如浪花般滚来,我与谁共同欣赏呢?
人已经老了,但情怀仍在。虽然思虑着万里山河,但也只能无奈的惆怅。少年啊,要胸怀豪情万丈,莫要学我这个老头子。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为作者登临卞山绝顶亭有感而发之作。叶梦得当时为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宋室南渡八年,仍未能收复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却又一味向敌妥协求和,使爱国志士不能为国效力,英雄豪杰也无用武之地。词人虚年59岁时,闲居卞山,登亭述怀,写下了这首词,以抒写自己复杂的情怀和对时局的慨叹。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起首一句径直点题。“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为亭基在弁山绝顶,这是吴兴地区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独登小亭,无人共赏,只有万里横江而过的波浪,渺茫无边无际。
上片末两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因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已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万里”,喻其广远,指吴兴以北直至沦陷了的中原地区,此时宋室南渡已八个年头了。“烟浪”形容烟云如浪,与“万里”相应。北望中原,烟雾迷茫,不知恢复何日。“赏”字不只为了协韵,还含有预想失土恢复后登临赏览的意思内。“与谁同赏”即没有谁与之同赏,回应“独”字。“独”而推及“同赏”,“同赏”又感叹“与谁”;欢快味的“赏”字与压抑感的“独”字连翩而来,表现了作者心中此时的复杂情绪。
过片两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这两句可联系词人身世来理解。“天涯想”,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年龄虽老,壮志未衰,“犹作”二字流露出“天涯想”的强烈感情。又想起此身闲居卞山,复出不知何日,独自登临送目,纵有豪情,也只能是“空惆怅”。“空惆怅”三个字收住了“天涯想”。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钩销掉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而胸中热情,又不甘心熄灭,便吩咐随侍的儿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衰老之人的模样。是示人,也是律己。这里的“衰翁样”指的是“空惆怅”,借“少年豪放”借回复到“天涯想”的豪情壮志上去。“少年豪放”一句与第二句的“笑谈”二字相呼应,针线绵密。
这是一首小令词,篇幅不长,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曲艺概》中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梦得词似已得此三昧,波澜跌宕,曲尽其妙,且处处转折,无不紧扣题意,即便这首小令也是如此。
名家点评
山西传媒学院教授夏东锋《论叶梦得词的题材类型和主题》: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虽然已经鬓染秋霜,却壮心未已的人,仍然热爱生活,充满生命的力量。
作者简介
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进士。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能诗工词,词风早年婉丽,中年学东坡,南渡后多感怀国事,转向简淡宏阔,晚年简洁。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燕语》等。绍兴十八年(1148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1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