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长安中作
金末元初元好问词作
《点绛唇·长安中作》是金末元初词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少年元好问怀春、惜春、恋春的情感。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写因春天归去引起对春的殷勤挽留。二写探春,但却只见花落不闻黄莺语,用“渺渺吟怀”四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悠悠不尽的情思。三写寻春,梦里都在寻觅,则这种愿望之强烈可知矣。全词语浅意深,意蕴深厚,情调感伤,怀春少年的一片至性纯情跃然纸上。
作品原文
点绛唇①·长安中作
长安中作
沙际②春归,绿窗③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④吟怀⑤,漠漠⑥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双调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起调”。但亦有作平起调者。又有《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等异名。
②沙际:水边的沙洲。
③绿窗:绿色纱窗。指歌女所居之室。
④渺渺(miǎo):遥远的样子。
⑤吟怀:抒发情怀。
⑥漠漠:迷蒙不清的样子。
白话译文
春天在水边归来,绿纱窗里的人轻轻的吟唱着长留春在的歌。春在何处?落花纷飞,莺燕无语。
情意绵远地抒发内心的情怀,却只见树木在朦胧的烟中。日下西楼,独剩下帘外的细雨,怕是只能在梦中去寻找春的踪迹。
创作背景
此词大约作于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年),这一年元好问十九岁,随叔父官陇城(今甘肃天水),因参加秋试,在长安住过八九个月。他面对长安春色,有感而发。诗中曰“二十”,盖举其成数。一说作于大安元年(1209年)。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沙际”犹言水边。之所以说春从水边归去,是因为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词牌有《留春令》,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朓“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渺渺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名家点评
南通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王树林:这是一首惜春之作,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景物的向往与追求。(《元好问》)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今山西忻州人。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正大八年(1231年)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好问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著有《遗山文集》40卷, 《遗山乐府》5卷, 《续夷坚志》4卷,编有《中州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1:5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