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园围
第三批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烟园围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坐落于省级红色名村龙南镇红岩村境内,烟园围因周边盛种烟叶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初红军曾在此休整,当地人也把烟园围称之为“红军围”。
历史沿革
唐氏在杨坊开基,历经700余年。唐姓开基始祖景辉公系唐国忠的第三代孙。烟园围由唐景辉后裔唐友永从本地河岸头迁此立居,始建围屋。在古时,围屋四周均为种烟草地带,围内人家因世代种植烟草,所以此地因盛产晒烟而得其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工农红军曾进驻围内十天,当地人也把烟园围称之为“红军围”。
建筑特点
烟园围是唐氏许多围屋中建筑较有特色的围屋,围屋坐西北朝东南,面阔40米,进深58米,占地面积约2320平方米,正门设在东北面,围屋内成国字形,土、木、石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中间留有一个较大的长方形院落,院内宽敞,阳光充足,鹅卵石铺就大院地面。内有三进祠堂一栋,分有上、中、下厅。烟园围建筑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特别是雕窗、花格、门环样式丰富、极具特色。
历史文化
1932年7月8日至10日,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投入了惨烈的南雄水口战役,击溃国民党粤军15个团获得胜利。战后,红军宣布休整,红四军第十一师在师长陈光的率领下,向龙南进发。
7月中旬的一天,正是龙南县城赶集的日子。这天,红四军先遣部队从全南龙下进入龙南桃江的锁口村。锁口村距县城约3公里,驻在龙南县的国民党48局民团对红军进行阻击,顿时枪声大作。此时红军发起猛烈攻击,民团节节败退,四处逃散,红军很快就攻占了县城,打死民团20多人,俘虏100多人。红军占领龙南县城后,打开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24人,打开粮仓,把粮食分发给贫苦群众。
7月16日,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渡过濂江河,打算进驻在烟园围。当红军走近离烟园围不远的石人村境内的白马庙时,庙内躲藏着的一伙当地地主民团向红军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周围群众听到枪声,惊慌失措,纷纷携母抱子逃向山里。为避免误伤群众,红军只好停止射击,兵分几路向白马庙包抄,很快就把白马庙围了个水泄不通,不到半个小时,民团便举手投降。
当天,红军团长赖金琼率几百名红军战士进驻在烟园围。红军在烟园围驻扎了10天。红军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还帮群众收稻子、插秧,教群众识字、唱红军歌曲,给小孩讲革命故事。老百姓把自己家的粮食、鸡鸭等送给红军,红军坚持要给钱,军民互相推辞。红军还在烟园围的外墙上,刷写了红军标语,如今仍保存的的红军标语有《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国民党十大罪状》和《红军行军歌》。在烟园围院内西墙壁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红军书写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等15条标语口号。
红军撤离那天,烟园围及附近村庄有唐良兰、唐文焕等六、七名青年参加了红军,随部队从烟园围出发,向蛇子嵊岽古驿道北去进入信丰县境界。
文物价值
烟园围作为客家围屋,其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展现了客家人的居住智慧和生活习俗,为研究客家文化、了解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此外,烟园围是一座闪烁着红色之光的围屋,对研究红军在龙南的活动情况具有较大的实物价值,也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保护措施
1982年被龙南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争取资金对烟园围实施了保护修缮。
2020年3月被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烟园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龙南镇红岩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8 14: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