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天鹰
2011年第21号强热带风暴
强热带风暴天鹰(英语:Severe Tropical Storm Washi,日语:わし,国际编号:1121,联合台风警报中心:27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Sendong)为2011年太平洋台风季第21个被命名的风暴。“天鹰”名称由日本提供,含义是黄道周边星座天鹰座,本次为“天鹰”名称第二次使用。
命名由来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天鹰”名称由日本提供,含义是黄道周边星座天鹰座,在台风命名表中排第131位,本次为“天鹰”名称第二次使用。
由于本次“天鹰”重创菲律宾棉兰老岛等地,造成千人以上重大伤亡,因此在2012年2月6日至11日于中国杭州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44次届会中,台风委员会决定将“天鹰”永久除名,以后不再使用,并要求日本于次年提供新名称作为替补。日本在2013年台风委员会第45届年度会议中提供“天鸽”“天鹅”“孔雀”三个星座作为“天鹰”的候选替补名,其中“天鸽”获得通过成为“天鹰”的替补名。然而“天鸽”此名后来仅于2017年使用一次即因在珠江三角洲严重致灾而在2018年遭到退役(主词条:台风天鸽),其再替补名为“山猫”。此外,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基于热带风暴“天鹰”造成当地逾千人死亡,也将其菲律宾名Sendong退役,2012年6月以Sarah取代。
发展过程
2011年12月12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关岛东南偏南约945公里处生成。该系统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的南缘,稳步向西向菲律宾移动,其深对流处在一个流出良好、风切变适中的区域内,能够在环流中维持自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24小时内热带气旋形成概率评级为“低”。
12月13日,随着其发展和流出状态持续向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24小时内热带气旋形成概率提升为“高”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同日,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热带气旋正式编号27W。
12月14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热带低压27W升格为热带风暴,将其强度提升为35海里/小时。
12月15日,27W进入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责任范围,并被其命名为Sendong。下午,日本气象厅将27W升格为热带风暴,命名为“天鹰”并给予国际编号1121。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第八报将“天鹰”降格为热带低压,但在第九报将其重新升格为热带风暴。香港天文台也在15日将“天鹰”升格为热带低压,当天下午将其进一步升格为热带风暴。
12月16日,“天鹰”保持西行并逐渐靠近菲律宾,其结构逐渐改善并在登陆前发展至强热带风暴强度,下午16时40分前后,“天鹰”在菲律宾棉兰老岛南苏里高省灵伊格市登陆。
12月17日,“天鹰”在棉兰老岛因地形磨损而强度减弱,但在苏禄海其强度得以有所回升。
12月18日凌晨,“天鹰”穿越巴拉望岛进入南海,并被中央气象台认定在当天白天在南海南部海面再次发展为强热带风暴。
12月19日,“天鹰”在南海干冷空气和东北季风的摧残下逐渐减弱消散,于当天凌晨减弱为热带风暴,又于下午在南海南部减弱为热带低压,晚上其强度继续明显减弱,因此中央气象台于19日20时对其停止编号。香港天文台与日本气象厅也在当天将“天鹰”降格为热带低压。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并对其发布最终警报(FW)。
台风特点
自身特点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区域12月常年平均有1.3个台风生成,台风“天鹰”的形成属于正常现象。这个季节的台风大多属于西行路径台风,“天鹰”也不例外。但“天鹰”路径明显偏南,1949年至2010年,在12月登陆菲律宾的台风共有33个,其中仅有7个在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登陆,“天鹰”在棉兰老岛登陆,在同期较为少见。
就其本身强度而言,台风“天鹰”强度较弱,生命周期中大部分时间处于热带风暴强度,它在棉兰老岛登陆时,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仅有9级,仅为热带风暴级别。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中国气象局将“天鹰”登陆棉兰老岛前的强度升为强热带风暴级别,但强度依然不算很强。
进入南海以后,台风“天鹰”遭遇了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较大的气压梯度导致了南海大部都出现了7级至8级大风。从“天鹰”活跃期间整个南海大部风力情况来看,冷空气是一个主导因素,其影响范围远远大于“天鹰”的影响范围。
致灾分析
台风“天鹰”吹袭菲律宾期间在菲律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其中一大原因在于其登陆地为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1970年以来造成菲律宾死亡500人以上的台风共有13个,均发生于菲律宾中北部地区,而棉兰老岛相较菲中北部而言人口较为密集,受风暴直接吹袭相对较少,但是整体防灾水平及防灾意识也较中北部更加薄弱,经常出现由低强度热带扰动或热带低压引发重大人员伤亡的灾情,“天鹰”作为相对较强的热带风暴吹袭棉兰老岛更能对其造成严重的伤亡。菲律宾政府部门提前4天告诫民众热带风暴即将来袭,但棉兰老岛地区一些民众低估“天鹰”构成的威胁;另一方面,强降雨出现在午夜前后,也是不少人躲避不及的原因之一。
尽管强度不强,但是天鹰带来的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致使“天鹰”造成灾害的原因中,强降水可能是带来较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伴随台风而来的有三种比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分别是强风、强降水和风暴潮。从卫星反演的降水强度来看,天鹰对流云团的降水率非常高。据当地气象记录显示,16日夜间至17日,菲律宾棉兰老岛北部及附近岛屿出现100毫米至200毫米的降雨,其中内格罗斯岛南部沿海局地达到251毫米;据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报告称,在短短12个小时内,“天鹰”就给灾区带来了多达一个月的平均降水量。
另一方面,棉兰老岛当地居民的人为因素同样也是导致“天鹰”重创棉兰老岛的原因之一。棉兰老岛上一些民房建在河堤上,严重堵塞了河道;同时,当地居民长期往河里倾倒垃圾,加重了河流的堵塞;另外,近年来,棉兰老岛大肆砍伐树木和开采矿藏,造成了水土流失,加重了这次灾害造成的损失。菲律宾官员指出,近年来大规模的采矿、伐木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导致该岛的森林面积锐减,当“菠萝田取代了参天大树”,它们自然无法帮助当地居民抵挡来袭的洪水。
预报预警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于2011年12月15日晚对棉兰老岛东米萨米斯省和北兰佬省挂出一号风球,当风暴于16日逼近之后才匆匆将两省升级为二号风球。
“天鹰”袭菲期间,棉兰老岛大部、巴拉望岛、米沙鄢群岛南部挂出二号风球,棉兰老岛南部及米沙鄢群岛北部挂出一号风球。
台风影响
菲律宾
强热带风暴“天鹰”于2011年12月16日16时40分前后在菲律宾棉兰老岛东部沿海登陆。受其影响,16日夜间至17日,菲律宾棉兰老岛北部及附近岛屿出现100~200毫米的降雨,局地达到251毫米,强降水引发了洪涝和山体滑坡等灾害,许多民众在睡梦中被洪水卷走。
菲律宾红十字会于2011年18日晚间18时多通过其在社交网站“推特”的官方账户发布消息称,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652人。菲红十字会根据对送到殡仪馆的遇难者遗体统计得出的这一数字,远高于菲律宾政府此前公布的数字。菲律宾国家减灾管理委员会此前称,截至18日中午12时,共有332人死亡,另有281人失踪。
截至19日早晨,菲律宾红十字会发布消息称,“天鹰”已造成652人死亡,808人失踪,数以万计的灾民被迫住进临时避难所;受灾最严重的为港口城市卡加延德奥罗市和伊利甘市,各有20多个村庄被洪水淹没,两市均已宣布进入“灾难状态”。
在受灾最严重的是两座港口城市卡加延德奥罗市和伊利甘市,各有20多座村庄被洪水淹没,两市均已宣布进入“灾难状态”。当地电视台画面显示,有的村庄被洪水夷为平地。官方主办的菲新社最新报道称,死亡人数最终可能超过700人。菲陆军第四步兵师发言人欧西亚斯少校透露,东米萨米斯省卡加延德奥罗市减灾管理中心称,当地超过2000个家庭受灾,346人遇难,另有超过400人失踪。
菲律宾国家减灾管理委员会主任拉莫斯当天表示,随着搜救行动全面展开,重灾区卡加延德奥罗市已经出现棺材和运尸袋紧缺,“因为没料到会有这么多遇难者”。拉莫斯认为,伊利甘和卡加延德奥罗以往都不在台风运行路径上,所以当预警信息发布时,当地居民明显没有留意,“直到洪水把他们惊醒,但一切都太迟了”。
截至2011年12月20日,“天鹰”已造成菲律宾至少957人死亡。
菲律宾时任总统阿基诺三世于2011年12月20日前往重灾区棉兰老岛北部卡加延-德奥罗市和伊利甘市视察灾情,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以便集全国之力全力推进救灾。
菲官方22日公布最新灾情通报称,热带风暴“天鹰”已造成菲南部1010人死亡,1603人受伤,51人失踪,13个省份64万多人受灾,截至22日共有31万人在接受政府救济,4万多人滞留在避难中心内。
据菲律宾官方事后统计,“天鹰”共导致菲律宾经济损失至少20.68亿比索,导致菲律宾至少2546人死亡、6170人受伤、181人失踪,为21世纪以来袭击棉兰老岛乃至全菲律宾造成伤亡最严重的风暴.(但后又于2013年被致死超过6000人的台风海燕超过)。事后,菲律宾专门为在“天鹰”风灾中的遇难者设立了纪念墙,以纪念在风灾中的遇难者并向人们发出警示。
中国: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于2011年12月18日决定向菲方提供价值44万比索(约1万美元)的紧急救灾援助,中方又于22日向菲方提供100万美元的救灾援助。事后统计中国政府共向菲律宾灾区共提供了110万美元的财政援助。
日本:日本政府向菲律宾灾区提供了价值2500万日元的救援物资,如水箱和发电机。
韩国:韩国政府向菲律宾灾区提供了50万美元的财政援助。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政府向菲律宾灾区为救济和重建提供了10万美元的财政援助。
新加坡:新加坡政府向菲律宾灾区提供了5万新元的资金和价值2.78万新元的救济品。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政府向菲律宾灾区提供了5万美元的财政援助,并表示愿意派遣搜救队和医疗队。
美国:美国向菲律宾灾区提供了10万美元的资金来支持救援工作。该国大使小哈里·K·托马斯(Harry K.Thomas Jr.)向受风暴影响的人们表达了“衷心的哀悼和同情”。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外国灾难援助办公室将立即提供援助。非食品物品,如卫生用品、净水药片和容器将被运往菲律宾。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政府向菲律宾灾区提供了100万澳元的财政援助。
英国:英国红十字会提供了14万英镑的资金支持救援工作。
法国:法国政府向菲律宾灾区提供了5万欧元的应急资金。
西班牙:西班牙政府向菲律宾灾区提供了20万欧元的应急资金。
爱尔兰:爱尔兰政府向菲律宾灾区提供了10万欧元的应急资金。
瑞士:瑞士人道主义援助部队的六名成员被派往棉兰老岛,以确保灾区获得清洁的饮用水。
丹麦:丹麦政府向菲律宾灾区提供了30万丹麦克朗的紧急资金,用于食品、水、卫生材料、床垫和毯子等救济物品。
欧盟:欧盟委员会拨款300万欧元向受风暴影响的数万人提供紧急救援。
联合国:2011年12月21日,联合国紧急救济机构发放了3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改善水和卫生设施。12月22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部宣布一项计划,为受害者筹集2680万美元的援助。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菲律宾政府表示同情,并表示“联合国将为受灾者提供所需的一切帮助。”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还承诺向该国提供42吨的援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呼吁向菲律宾提供420万美元。
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于22日决定拨款300万美元,用于为菲灾区提供清洁水、医疗卫生等紧急救助。
中国
“天鹰”并没有对中国陆地造成直接影响,但是其影响波及到中国南海的主要海域。在“天鹰”与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17日20时至18日20时,南海南部海面将有7至9级大风,部分海域阵风可达10至11级;19日20时至20日20时,南海大部海面将有7级至8级大风,部分海域阵风可达9级至10级,因此相关海域需要做好海上防风准备工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2:44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