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此句出自《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指的是我到哪里弄到一支
萱草,种在后庭院”(原文中思念的对象是出征在外的夫君)。
谖草(
黄花菜),还有一个好听诗意的名字:萱草,又名
忘忧草。关于它的栽培历史可以上溯到两千五百年前。据《诗经·卫风》中《伯兮》篇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说“援,忘也”。“忧思不能自遣,故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也,吴人谓之疗愁”。《
古今注》又载“欲望人之忧,则赠
以丹棘(萱草)”,故名忘忧草。
孟郊的游子诗写到:“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门,不见萱草花。”故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谖堂,以
谖草代替母爱。可惜纵观孟郊的履历,洒洒千言,对母亲却惜墨如金。在他跌宕的一生,母亲只是个
守望者,拘谨地站在他的诗歌里。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但
孔子都做不到,所以他补充说:游必有方。孟郊的“方”是考取功名,他的诗是他对母亲的愧疚,却永远无法弥补。
《诗经.
凯风》中另有“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
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亦是歌颂母爱的诗句。